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归于数学问题或者说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更应想方设法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实际上许多老师都能做到,只不过他们怕麻烦怕耽误时间,认为会影响教学效果。要知道你老师讲再好,如果学生不配合甚至听都不听,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教师要应该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更像生活或者更像学生们的生活。例如我在讲了“相似三角形”后,并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布置大量的作业或者布置一些所谓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我是这样做的:我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自己找工具看怎样测量物体高度。如果有些工具我们身边没有,提醒他们能不能利用其他工具替代,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不要大操大办,然后就要进行实地测量,测量什么呢?我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想,看看手头的工具能不能利用上?测什么简单?最后学生商量后可以测或计算学校操场中的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让大家先议论,再讨论交流,最后我提醒大家能否利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我让同学们拿出他们的手中的直尺,在太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想到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整节课我感觉也没有花多少时间更谈不上浪费了,关键是学生感兴趣学了,学了不少的东西,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生活情境数学化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被我们所利用,比如学生到超市买雪糕饮料,到大街上购物甚至于打游戏的场景都蕴含着数学知识。但是这些东西太杂太乱,孩子们理不出头绪或者不在意,但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把它理出来,展现给学生看,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利用数学。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失 物 招 领 是这样写的:
失 物 招 领
某同学在校园操场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德育处认领。
德育处
某年某月某日
我一下子想到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内容,正愁这节比较抽象不知怎么讲呢。我简单地构思了一下,又查了一些资料,很快有了教学思路和方法。课堂上我把这个写到了黑板上,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然后我向学生一一发问;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很快这节课顺利完成任务,通过课堂反馈效果很好。
三、让数学实践综合化
孩子们在生活中参加了许多活动,有些活动完全可以与我们的数学联系在一起。有这样一个事例:我们学校旁边有个超市搞活动,说白了就是让人多去,提高一下人气,我也去了。一个这活动吸引了我,是这样的:(1)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 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我不禁想到:这两種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该如何购买呢?我便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很快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将此问题解决。 我在纸上写道:若买茶壶4只以下显然法(1)优惠,若茶壶不少于4只,假设买4只。
设某顾客买茶杯x只,付款y元,(x>3且x是正整数),则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x-4)×5=5x+6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20×4+5x)×90%=4.5x+72.
接着比较y1、y2的相对大小.
设d=y1-y2=5x+60-(4.5x+72)=0.5x-12.
然后便要进行讨论:
当d>0时,0.5x-12>0,即x>24;
当d=0时,x=24;
当d<0时,x<24.
综上所述,当所购茶杯多于24只时,法(2)省钱;恰好购买24只时,两种方法价格相等;购买只数在1—23之间时,法(1)便宜。若茶壶大于4只,只需把问题中的4换成相应茶壶的数量即可。
第二天,我对大家说:“这几天同学们都去超市购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个活动,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有些学生讲了,但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毕竟他们年龄小,没有这个意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之后,大家认真思考、讨论、交流、总结,最后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课后有些同学还满脸兴奋:“没想到购物还有这样的玄机,以后我得注意了”。因此,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加强,生活数学的观点潜移默化地深渗入他们的思想。
四、让综合问题实践化
生活中有些问题的数学知识十分复杂,这时候就没办法给孩子们讲或解释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比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时,有这样的一个结论: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大约等于0.97。如果此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很难接受感觉不太可能,而根据现有知识又很难理论算出。我采取了让学生亲自调查亲自实践的办法。活动设计如下:
1.调查对象:身边的人、小区的人、街道的人
2.调查步骤:
(1)每4人分成一组分别调查;
(2)汇总数据;
(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取平均数;
(4)得出结论:概率大约是0.97;
(5)注意事项:数据要具有代表性广泛性
这样,学生经过亲身调查得出的结论比较容易相信,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印象,且在调查中学生可能有新的发现:调查哪些人?如何利用这么多的数据?每组结果怎么不完全一致?
总之,数学课堂只有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使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新天地。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归于数学问题或者说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更应想方设法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实际上许多老师都能做到,只不过他们怕麻烦怕耽误时间,认为会影响教学效果。要知道你老师讲再好,如果学生不配合甚至听都不听,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教师要应该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更像生活或者更像学生们的生活。例如我在讲了“相似三角形”后,并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布置大量的作业或者布置一些所谓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我是这样做的:我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自己找工具看怎样测量物体高度。如果有些工具我们身边没有,提醒他们能不能利用其他工具替代,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不要大操大办,然后就要进行实地测量,测量什么呢?我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想,看看手头的工具能不能利用上?测什么简单?最后学生商量后可以测或计算学校操场中的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让大家先议论,再讨论交流,最后我提醒大家能否利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我让同学们拿出他们的手中的直尺,在太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想到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整节课我感觉也没有花多少时间更谈不上浪费了,关键是学生感兴趣学了,学了不少的东西,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生活情境数学化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被我们所利用,比如学生到超市买雪糕饮料,到大街上购物甚至于打游戏的场景都蕴含着数学知识。但是这些东西太杂太乱,孩子们理不出头绪或者不在意,但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把它理出来,展现给学生看,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利用数学。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失 物 招 领 是这样写的:
失 物 招 领
某同学在校园操场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德育处认领。
德育处
某年某月某日
我一下子想到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内容,正愁这节比较抽象不知怎么讲呢。我简单地构思了一下,又查了一些资料,很快有了教学思路和方法。课堂上我把这个写到了黑板上,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然后我向学生一一发问;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很快这节课顺利完成任务,通过课堂反馈效果很好。
三、让数学实践综合化
孩子们在生活中参加了许多活动,有些活动完全可以与我们的数学联系在一起。有这样一个事例:我们学校旁边有个超市搞活动,说白了就是让人多去,提高一下人气,我也去了。一个这活动吸引了我,是这样的:(1)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 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我不禁想到:这两種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该如何购买呢?我便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很快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将此问题解决。 我在纸上写道:若买茶壶4只以下显然法(1)优惠,若茶壶不少于4只,假设买4只。
设某顾客买茶杯x只,付款y元,(x>3且x是正整数),则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x-4)×5=5x+6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20×4+5x)×90%=4.5x+72.
接着比较y1、y2的相对大小.
设d=y1-y2=5x+60-(4.5x+72)=0.5x-12.
然后便要进行讨论:
当d>0时,0.5x-12>0,即x>24;
当d=0时,x=24;
当d<0时,x<24.
综上所述,当所购茶杯多于24只时,法(2)省钱;恰好购买24只时,两种方法价格相等;购买只数在1—23之间时,法(1)便宜。若茶壶大于4只,只需把问题中的4换成相应茶壶的数量即可。
第二天,我对大家说:“这几天同学们都去超市购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个活动,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有些学生讲了,但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毕竟他们年龄小,没有这个意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之后,大家认真思考、讨论、交流、总结,最后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课后有些同学还满脸兴奋:“没想到购物还有这样的玄机,以后我得注意了”。因此,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加强,生活数学的观点潜移默化地深渗入他们的思想。
四、让综合问题实践化
生活中有些问题的数学知识十分复杂,这时候就没办法给孩子们讲或解释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比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时,有这样的一个结论: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大约等于0.97。如果此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很难接受感觉不太可能,而根据现有知识又很难理论算出。我采取了让学生亲自调查亲自实践的办法。活动设计如下:
1.调查对象:身边的人、小区的人、街道的人
2.调查步骤:
(1)每4人分成一组分别调查;
(2)汇总数据;
(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取平均数;
(4)得出结论:概率大约是0.97;
(5)注意事项:数据要具有代表性广泛性
这样,学生经过亲身调查得出的结论比较容易相信,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印象,且在调查中学生可能有新的发现:调查哪些人?如何利用这么多的数据?每组结果怎么不完全一致?
总之,数学课堂只有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使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