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宗周而“礼崩乐坏”的原因析论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在周代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时的“礼、乐”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尤其是立嫡立长的继统法在西周初期通过礼制而得以确立,促成了宗法、封建、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模式的建构。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政治体制、思想内涵、艺术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周代“礼崩乐坏”的原因。
  关键词:礼乐;礼乐制度;矛盾;原因
  
  一、周代“礼乐”制度
  
  “礼”、“乐”作为一对相关的范畴,源于巫术宗教中的祭祀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礼”和“乐”作为统治阶级的治国工具,而成为完备的政典。李泽厚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这样描述:“‘周礼’是什么?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本文认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①从李泽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宗教性的“礼”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化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而人文化是指统治阶级意识的表现。在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定之规。又如:《礼记》所阐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人孝弟。”②这些记载可以说明:“礼”成为维护社会纲纪伦常、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而“乐”本来就是与“礼”并行的巩固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区别只在于它们二者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不同。但其目的和核心价值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夏商时期巫风巫术兴盛,而周代“制礼作乐”的“礼乐”,实很大程度上还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等神灵的神秘主义之礼乐文化。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幽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③ 郭沫若说:“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网甲玉具以奉事于柙。《盘庚》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④ 而周的“礼乐崩坏”尤其是东周时代的进入,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浪潮下神性、神道、神德、神权的衰颓和人性、人道、人德、人权的兴起。
  虽说当时制“礼”是为了使人们有一个可循的行为法典,但由于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是贵族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所以制“礼”的实际目的是确立了一种阶级关系,即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仅是贵族与奴隶的等级之分,还划出了自由民身份的“国人”,以及后来分化出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种等级制度的划分使“礼”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在奴隶主专政之下,文化是不能广泛传到平民阶层中去的,更不用说奴隶阶层了。这就使得贵族成为有“礼”的“君子”,“礼”对他们只是约束,而大部分人则是受辱受刑的“小人”,所谓“贵族以礼,庶人唯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正能说明这个道理。
  
  二、“礼崩乐坏”之原因浅析
  
  那么,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礼乐”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内在矛盾。
  (一)“德”治与奴隶制社会的矛盾
  在西周,所谓“德治”,是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追求社会伦理的协调,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德治将道德与政治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许多道德规范同时又成为政治信条,这就在客观上将道德置于上位,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实行有效统治的工具;体现周天子处处为上,等级秩序鲜明地特点。
  首先,在周礼之中, “礼”体现“德”的内容,“德”在西周是“师法古帝”,是指奴隶主贵族所持有的权利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一种品行。奴隶制国家的统治者自称是取受天命来施行统治的,天只有选择有“德”的贵族来作为人间的统治者。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发展、进步了的周代,仍然用非阶级的行为品德来进行统治,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其次,西周“礼乐”制度,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思想。提倡礼法,“德”的具体表现是:敬天,即虔诚地崇拜天神;孝祖,即继承先王、先公的功业;保民,即巩固对人民大众的统治。在周代时,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七年》芈尹无宇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⑤ 在社会财富大量的积累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推行“德治”,也不可能朴素、简约、勤政。在西周的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来五名奴隶,代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当时统治者是多么的暴政和残忍。周礼把原始社会条件下不得不简约、勤政的“德”用来说明西周统治者的伦理表现,这是和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的,西周的“德”只是一个假象,而实际的残暴统治最终促使了礼崩乐坏。
  (二)“分封制”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前文中,“诸侯正封,古之制也……”说的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这样说到:“周以土地封其子弟为诸侯,即使其子弟为其地之君主兼地主也。诸侯再以其地分与其子弟,其子弟再分与庶人耕种之。庶人不能自有土地,故只能为其政治的经济的主人作农奴而已。”⑥西周采取“分封制”为它的政权组织形式,而周礼又极力维护分封,这和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渴望和平的要求产生了矛盾。虽然“分封制”对西周初期周人的统治及其后的稳固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无疑对“礼崩乐坏”的必然埋下了隐患。
  从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学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分封制”使各诸侯国自行生产。这种单独劳动、单独生产,必然无法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当财富不断的积累,阶级分化不断深入时,当强调“以耕战为本”的观念时,那种长期的剥削、长期的压迫、长期的战争…… 使人民长期处于艰苦的战乱生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更渴望和平,渴望民族统一,而“分封制”违背了天下广大人民的意愿,只为巩固统治阶级,和贵族的政治地位;我认为,这也是是造成“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本思想觉醒的客观要求
  正如前面所说“周礼”体现“德”,而“德”的第一个体现就是敬天。在周礼的分类中,也有祭礼鬼神之礼,这充分说明殷商时充满巫术色彩的礼乐文化,在周代仍然存在,在人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时,这种巫术、宗教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写到:“孔子对宰我问‘三年之丧’的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靠。这样既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亲子之爱上,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的东西变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礼’由于取得这种心理学的内在依据而人性化,因为上述心理原则正是具体化了的人性意识。由‘神’的准绳命令变而为人的内在欲求和自觉意识,由服从于神变而为服从于人、服从于自己,这一转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你的意义。”⑦
  我们看到,在《周礼》中记载了很多当时的男巫、女巫、司巫、卜师、占人等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说明周代所定的“礼”、“乐”制度中,反映了很多的人神关系,即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尊神事鬼思想。但随着人的自我意识、人本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周礼中那些巫术礼仪,必然带来人的理性反思。周公曾告戒成王和贵族们:“周虽然已经接受殷所失坠的天命,但天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不可一味相信,作为统治者,必须世世代代继承周文王、武王的‘德’,努力不懈地统治人民,才不致重陷殷统治者的复辙。”周公的这种思想,对天命的神圣性已经透露了一些怀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渐渐有了答案,人类有了更多的疑天和理性思想,这必然引起以宗教、巫术礼仪为内容的“周礼”的崩坏。
  (四)政治功能与艺术功能之间的矛盾
  最后,从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来分析,它与政治的根本矛盾也加速了“礼崩乐坏”的形成。艺术具有满足人们审美情感、感官愉悦需要的社会功能,在殷商巫术文化时期,艺术的作用主要是神人沟通的工具,是人与“神”对话的桥梁。而到了周代,“乐”成为了“礼”的附庸品,使“礼”中有“乐”,“乐”中有“礼”,在功能和用途上“礼”、“乐”殊途同归,都起到教化人伦的作用。这就使“乐”承担了一定的政治功利目的,这不符合艺术本身的品性。
  “礼”、“乐”传统应该强调的是社会的伦理政教与个体身心情感相融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便越来越暴露出其中蕴藏的巨大矛盾。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消费需求的扩展,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要求,也就是“礼”,常常成了满足个体身心情欲的限制和束缚,而“乐”也没有艺术本身具有的审美悦人的品性。这时,人们要求自己的情感、欲望从传统的伦理政治的捆绑下解放出来。于是,政治与艺术、伦理政教的规范准则与情感自身的逻辑形式,便处在既有同一又有差异,既有统一又有对立以至冲突的复杂状况中。也就是说,当时的“乐”也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表现,而强加给艺术的政治功能,让艺术承担不了,而艺术本应起到的社会功能也无法达到,我想这也是之所以会“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宗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曾是周天子维护统治的政治法典和统治工具。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今,我们分析和研究“礼崩乐坏”的原因,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抛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等社会的表面现象,深入其本质探究原因。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取信于人。
  本文只是在此方面做了一个简要的论述,它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们参与到其中来,只有大家都真正意识到宗周文化研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才能指导我们更好的传播宗周文化。
  
  [注释]
  ①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第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 《礼记•乡饮酒礼》。
  ③ 《观堂集林•释礼》。
  ④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第82-83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
  ⑤ 《左传》二十一卷,第16页。
  ⑥ 《中国哲学史》上册 冯友兰第2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第1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著《美的历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李泽厚 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3]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孙隆基(美) 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葛兆光 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廖群 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7]徐复观 著《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赵吉惠 著《国学沉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其他文献
摘 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生力军,加强学风建设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1]。切实优化学风建设对独立学院来说是必要而紧迫的。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学风状况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学风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对策,希望使学风建设能够真正地取得实效。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以人为本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是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教育部
期刊
摘 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方面起步早,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推动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联系我国近年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值得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集聚区;启示    一、产业集聚及功能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过程中,家庭的核心作用。第一,从转变家长角色、做学习型家长、父母榜样示范三方面提高家长的素质;第二,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充分民主三方面改善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从努力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培养家庭成员珍惜时间、阅读习惯、思考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参与活动的习惯等方面提升家庭成员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型家庭;家长素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学习型家庭
期刊
摘 要:讲授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员通过语言向学员传达信息、传递思想、传授知识,帮助学员提高思想认识,发展学员智力和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讲述式、讲解式及讲演式等,结合讨论、分析论证、形象直观等方法运用,可以进一步进行创新,在运用讲授式教学法时,要注意把握其科学性、思想性、形象直观性及启发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讲授式;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教
期刊
摘 要:高师教法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显得被动和滞后,有诸多的不适应。文章在分析数学教法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高师数学教法课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法课;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极大的冲击,它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过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外语语法教学的发展过程及各种教学流派和教学理论对外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分析了大学语法教学的现状并对语法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教学理论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应用交际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改进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从一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一实际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我们针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
期刊
摘 要:文化语境是指能够用语言表述概括出来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外国文学的接受过程中,本土文化语境在一定层面上制约着读者的解读。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意义诠释层面,尤其表现在对异域文学内涵的认识上;其次,文化语境的差异往往导致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语义解读的不同。另外,在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文本中自然描写的解读也要特别注意本土文化语境的影响。  关键词:本土文化语境;外国文学解读;意义诠释;语义解读;自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到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负面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要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便采取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国
期刊
摘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本文全面阐述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要求,探讨了高校共青团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成长离不开党”[1]。实践证明,青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