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去的数学课堂多强调结果的获取,致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格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首先要转变学生运用惯性思维,冲破思维定势;其次,需要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和教材;最后,则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学会用事实“说话”。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好比一道坎,只有跨过去,学生才能发现数学的另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判质疑;思维定势;思维成长;核心素养
从“自主、合作、探究”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未来的人才培养一定是与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相关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小学数学课堂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内驱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争辩,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
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质,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训练,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尝试、试验、辩论、反思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转变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也就是思维定势,是由从前的经历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1]。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想要提高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半径为2d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遇到这类题,同学们看到数据和“相等”,就会习惯性地拿起笔开始计算是否相等,看到一样的结果,便信誓旦旦地认为“相等”。学生的惯性思维只关注问题的表象,没有分析事物的本质。周长是长度,面积是大小。2分米长的甘蔗和2平方米的饼能说相等吗?周长和面积不同类,不能比较,计算是多余的。惯性思维使同学们走入了误区。
“把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剪”就相当于“减”,所以4-1=3(个),这又是惯性思维干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当老师引导“大家画画看、剪剪看”(如图1),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撞击:怎么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呢?
还有很多冲击惯性思维的例子。学生只有接触多了,才会走出误区,打开思维的僵化局面。再比如脑筋急转弯里的“铅笔越削越短,苹果越削越小,什么越削越大呢?”(洞)“什么越洗越脏?”(水)等问题,都挑战思维的固定模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一种思维就会豁然开朗。
二、鼓励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打破思维的盲从性,树立思维的独立性,培养积极参与、满怀自信的品质,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能只是培养“听话”“顺从”的乖小孩。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权威、质疑书本,培养学生敢辩、会辩的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坚持己见,以少胜多,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例6,学生在汇报展示时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①5x=100×25②25x=100×5③100∶25=x∶5
生:第一种是错的,因为他们的乘积不一定;第二种是对的,因为总用电量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第三种是错的,因为这道题是反比例关系。
生:我认为第三种是对的,因为结果是一样的,也是20天。
生:书上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而第三种方法是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所以不对。
生:书上说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没有说一定用反比例解答,还是可以用其他方法解答,因此我认为是对的。
师:同学们,不要只看“书上”的,请大家回忆一下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结合“成反比,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来思考,说说自己的见解。
通过激励的争辩,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而且更好理解:
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激发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对问题深思熟虑,不草率、不盲从,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内涵,在教学中注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
三、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思考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思维思考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理性思维依赖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所以,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例1下面图中,上下两条线段哪条长一些?
小学生通过感觉器官对表象进行判断,很明显出现了错误,虽然是眼睛看到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结论,知道“哪条线段长一些”,比较线段的长短,应通过工具测量或通过参照物来比较,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而不能只是通过印象做出判断。
例2从A点到B点,哪条路近一些?(见图5)
解答此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把台阶横着的线段向下平移,竖着的线段向左平移,即可发现两条路是一样长的。
例3十枚硬币摆成尖朝下的三角形,移动三枚硬币变成尖朝上的三角形,怎样移动?
小学生只关注事物的表面:倒过来后上边是一枚硬币下边是四枚,那就把原来上面多的三枚移到最下边,结果发现,它不是三角形。如果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本质:上面的硬币减少了,下面的硬币增多了,把原来最下面的一枚硬币放到最上面变成第一行,把这时第二行的左右两枚硬币放到现在最后一行左右两边,就成功了。
小学生思维的层次在递进,思考能力在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优化。在数学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促进他们的思维参与,体验数学思维的魅力,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多角度地、思维严谨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重要三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为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淇婧.成教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4):32-34.
[2]姜柏堂.浅谈批判性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9):17.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判质疑;思维定势;思维成长;核心素养
从“自主、合作、探究”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未来的人才培养一定是与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相关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小学数学课堂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内驱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争辩,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
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质,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训练,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尝试、试验、辩论、反思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转变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也就是思维定势,是由从前的经历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1]。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想要提高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半径为2d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遇到这类题,同学们看到数据和“相等”,就会习惯性地拿起笔开始计算是否相等,看到一样的结果,便信誓旦旦地认为“相等”。学生的惯性思维只关注问题的表象,没有分析事物的本质。周长是长度,面积是大小。2分米长的甘蔗和2平方米的饼能说相等吗?周长和面积不同类,不能比较,计算是多余的。惯性思维使同学们走入了误区。
“把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剪”就相当于“减”,所以4-1=3(个),这又是惯性思维干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当老师引导“大家画画看、剪剪看”(如图1),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撞击:怎么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呢?
还有很多冲击惯性思维的例子。学生只有接触多了,才会走出误区,打开思维的僵化局面。再比如脑筋急转弯里的“铅笔越削越短,苹果越削越小,什么越削越大呢?”(洞)“什么越洗越脏?”(水)等问题,都挑战思维的固定模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一种思维就会豁然开朗。
二、鼓励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打破思维的盲从性,树立思维的独立性,培养积极参与、满怀自信的品质,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能只是培养“听话”“顺从”的乖小孩。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权威、质疑书本,培养学生敢辩、会辩的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坚持己见,以少胜多,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例6,学生在汇报展示时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①5x=100×25②25x=100×5③100∶25=x∶5
生:第一种是错的,因为他们的乘积不一定;第二种是对的,因为总用电量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第三种是错的,因为这道题是反比例关系。
生:我认为第三种是对的,因为结果是一样的,也是20天。
生:书上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而第三种方法是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所以不对。
生:书上说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没有说一定用反比例解答,还是可以用其他方法解答,因此我认为是对的。
师:同学们,不要只看“书上”的,请大家回忆一下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结合“成反比,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来思考,说说自己的见解。
通过激励的争辩,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而且更好理解:
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激发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对问题深思熟虑,不草率、不盲从,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内涵,在教学中注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
三、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思考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思维思考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理性思维依赖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所以,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例1下面图中,上下两条线段哪条长一些?
小学生通过感觉器官对表象进行判断,很明显出现了错误,虽然是眼睛看到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结论,知道“哪条线段长一些”,比较线段的长短,应通过工具测量或通过参照物来比较,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而不能只是通过印象做出判断。
例2从A点到B点,哪条路近一些?(见图5)
解答此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把台阶横着的线段向下平移,竖着的线段向左平移,即可发现两条路是一样长的。
例3十枚硬币摆成尖朝下的三角形,移动三枚硬币变成尖朝上的三角形,怎样移动?
小学生只关注事物的表面:倒过来后上边是一枚硬币下边是四枚,那就把原来上面多的三枚移到最下边,结果发现,它不是三角形。如果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本质:上面的硬币减少了,下面的硬币增多了,把原来最下面的一枚硬币放到最上面变成第一行,把这时第二行的左右两枚硬币放到现在最后一行左右两边,就成功了。
小学生思维的层次在递进,思考能力在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优化。在数学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促进他们的思维参与,体验数学思维的魅力,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多角度地、思维严谨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重要三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为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淇婧.成教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4):32-34.
[2]姜柏堂.浅谈批判性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