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入交往,作为最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交流工具——汉语和英语,便被人们在各个层面上不停地拿来对比研究,汉英寒暄语之间的差异及其起因也随之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本文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汉语或英语交流时,在遇到相同寒暄语时的不同反应,和在相同环境下使用不同寒暄语的情境中,经常犯的错误及其所造成的误会,探讨了汉英寒暄语的不同方式及汉英语言国家不同文化内涵,对比了文化、语言和寒暄语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由于受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两个语言系统所折射出的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导致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希望为人们在寒暄语使用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寒暄语 对比 文化差异
寒暄语一直是语言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实地反应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减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语在目的、内容、习俗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英语初学者往往缺乏寒暄语文化内涵的学习,经常会用自己母语(汉语)的方式思考而导致误会和错误。更糟糕的是,还会产生严重的文化矛盾和冲突。所以,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和差异的学习和研究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一、 汉英寒暄语最典型的差别
(一) 称谓语的不同
称谓语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能表现人际关系文化,也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桥梁。称谓语能反映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体现在交流中双方的价值和社会属性。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通过人们在交流中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感情的深浅。通常,称谓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属关系称谓语和社会关系称谓语。以下是英汉在这两种称谓语使用中的差异。
1. 亲属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亲属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政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关系谓语能反应真正亲属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间习俗和历史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从而有了直接亲属关系和间接亲属关系的称谓不同。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汉语亲属关系称谓的家族关系称谓的复杂和庞大。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不但要表明性别和在家族中的长幼,辈分排序,还有表明母姓关系,和母姓相关的亲属关系。基本上,每一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就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而且几乎每一个称谓都有它不同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就完全没有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那么复杂多样,表达没有那么充分。它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称谓系统,更突显在整个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语中的家族关系的范围就很小,与之相应的称谓就不复杂。而且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也没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比如,在英语中兄弟姐妹的称谓就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因为亲属关系的不同,家族中的关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还不包括口头语。
2. 社会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作为称谓语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和亲属关系称谓语有紧密的联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维持和巩固人们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亲属关系称谓语相比社会关系称谓语更有它自己的年龄、等级和社会的不同部门等特征,并且发展迅速。
社会关系称谓语包括一般社会称谓语,专业技术称谓语和拟亲属称谓语。一般来说,汉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们和先生们。而英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专业技术称谓语是用于不同社会职位间交流的头衔称谓,包括职位头衔,技术头衔,学术头衔和其他头衔。中国人习惯使用表明职业、地位和技术的头衔称谓。而英国人很实际,不会随意改变头衔称谓。英语中头衔称谓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级政府、宗教范围、军队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头衔称谓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个体间的亲密关系。在这方面英语和汉语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问候语的不同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它是交流谈话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正确的使用问候语可以避免非本质的误会和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败。由于文化背景,习俗和历史的巨大差异,英语和中文的问候语也各有不同。
1.中文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对于这些问候语的回答要以被问候者的地位和具体的环境来决定。
2. 英语问候语
在英语中,第一次见面时人们总是以“How do you do?” (你好)or “Hello, how are you?”(你好吗?)作为问候语。英国人不愿意向其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也不愿意随便表示亲密,除非是他们的一些亲密的朋友。因此,在英语文化习俗中,个人的事务被看作不愿和别人谈论的个人隐私。在大多数英国人眼里,诸如“你要去哪里?”“你在干什么?” 等中文问候语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问候语中的内容往往很中性,不带很多个人的感情色彩。他们喜欢谈论天气或者和各自个人事务无关的事情,比如“Lovely day, isn’t it?”(真是个好天气,不是吗?), “It’s so cold today, isn’t?” (今天好冷哟)“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 isn’t it?”(今天的风很大,对吧?) (三)英语中还要许多不同的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i/Hello,” (你好) “How are things going?”(一切都顺利吧?) “How are you doing?”(你好吗?)作为回应,对方也会相应地回答“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你好” 或者“Fine”, or “Good” or “Very well .Thank you”“我很好。谢谢你。” 当谈论到天气时,对方往往会回答说“Yes, it (really) is” “是的,确实如此。”或者“Yes, I like/love it” “是的,我很喜欢这种天气。”
二 、导致英汉寒暄语巨大差异的原因
毫无疑问,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对于文化的连接和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通过语言来展示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并且生动而有力地表现在了他们独特的语言之中。正如,中文的称谓语相对于英语的称谓语更复杂就是因为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导致英汉寒暄语巨大差异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各自的不同的历史文化。
(一)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在语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内容。它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信仰。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地理、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各自的价值观也随之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很自然的影响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语言。
1.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最主要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就是要以群体、国家、社会、无产阶级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集体面前,人们往往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就像在问候语中要先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家庭、单位、城市和民族的和睦和和谐。同时,中国人也追求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首先是亲属关系和主要的社交圈,然后再延伸到整个社会。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到了中文的称谓语中。这也是为什么中文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会常常用于亲切地称呼那些不相干的人。
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基本的道德价值观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顺、同情和帮助弱者以及对礼仪规矩的重视。这些在中文的寒暄语中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问候语中。所以在和其他人交谈时,人们总是给予对方高度的赞誉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人们也经常自我批评以表示谦和和礼貌。
2.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是自我,强调自我存在,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它强调自力更生和个人独立的优势。个人主义同意最好地满足一个正常人的最大利益,个人也为目标和措施的选择负责。这种价值观一代又一代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英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所以,西方人认为个人的行为比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联系更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在英语中,亲属之间的关系越不亲密,亲属关系称谓语就越简单。如前面所提到的Uncle, Aunt, Grandfather, Grandma, Son, 等等。而且在英语中,为了表示对某个家人的爱戴,晚辈可以沿用长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非常失礼的。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与道德基础的不同
1. 中国的儒家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道德和哲学的复杂体系,其中包含了道德、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东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一直统治着中国的传统伦理观。两三千年的儒家思想使得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提倡尊老爱幼,看中仁慈、善行和礼仪。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文的寒暄语。比如,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职位高低,称谓语就会不同,姓名是一定不能乱叫的,头衔的使用也是很严格、一丝不苟的。称呼对方时,最普遍的是加上对方的头衔或职位,以表示尊重。
2. 西方的基督教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主义很大程度是受了基督教精神的深厚的影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而且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等等有不平等关系是有违上帝的意志的。任何一种头衔只是一种职业技术称谓而跟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西方国家经历的封建等级社会的时间比中国要短得多,相反,接受自由和民主的时间又早很多。在很多区域,他们都相对地尊敬和发扬他们的平等精神, 所以表现在他们的称谓语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对于面对面的称谓,他们通常直接叫对方的名以建立平等的关系。所以在英语中,孩子和学生可以直接叫父母和师长的名字,而在中文中这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中对人的角色、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把人放在第一位而名字只当做一种称呼,这使得中英文在寒暄语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同。
【关键词】寒暄语 对比 文化差异
寒暄语一直是语言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实地反应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减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语在目的、内容、习俗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英语初学者往往缺乏寒暄语文化内涵的学习,经常会用自己母语(汉语)的方式思考而导致误会和错误。更糟糕的是,还会产生严重的文化矛盾和冲突。所以,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和差异的学习和研究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一、 汉英寒暄语最典型的差别
(一) 称谓语的不同
称谓语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能表现人际关系文化,也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桥梁。称谓语能反映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体现在交流中双方的价值和社会属性。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通过人们在交流中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感情的深浅。通常,称谓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属关系称谓语和社会关系称谓语。以下是英汉在这两种称谓语使用中的差异。
1. 亲属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亲属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政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关系谓语能反应真正亲属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间习俗和历史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从而有了直接亲属关系和间接亲属关系的称谓不同。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汉语亲属关系称谓的家族关系称谓的复杂和庞大。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不但要表明性别和在家族中的长幼,辈分排序,还有表明母姓关系,和母姓相关的亲属关系。基本上,每一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就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而且几乎每一个称谓都有它不同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就完全没有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那么复杂多样,表达没有那么充分。它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称谓系统,更突显在整个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语中的家族关系的范围就很小,与之相应的称谓就不复杂。而且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也没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比如,在英语中兄弟姐妹的称谓就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因为亲属关系的不同,家族中的关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还不包括口头语。
2. 社会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作为称谓语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和亲属关系称谓语有紧密的联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维持和巩固人们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亲属关系称谓语相比社会关系称谓语更有它自己的年龄、等级和社会的不同部门等特征,并且发展迅速。
社会关系称谓语包括一般社会称谓语,专业技术称谓语和拟亲属称谓语。一般来说,汉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们和先生们。而英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专业技术称谓语是用于不同社会职位间交流的头衔称谓,包括职位头衔,技术头衔,学术头衔和其他头衔。中国人习惯使用表明职业、地位和技术的头衔称谓。而英国人很实际,不会随意改变头衔称谓。英语中头衔称谓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级政府、宗教范围、军队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头衔称谓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个体间的亲密关系。在这方面英语和汉语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问候语的不同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它是交流谈话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正确的使用问候语可以避免非本质的误会和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败。由于文化背景,习俗和历史的巨大差异,英语和中文的问候语也各有不同。
1.中文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对于这些问候语的回答要以被问候者的地位和具体的环境来决定。
2. 英语问候语
在英语中,第一次见面时人们总是以“How do you do?” (你好)or “Hello, how are you?”(你好吗?)作为问候语。英国人不愿意向其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也不愿意随便表示亲密,除非是他们的一些亲密的朋友。因此,在英语文化习俗中,个人的事务被看作不愿和别人谈论的个人隐私。在大多数英国人眼里,诸如“你要去哪里?”“你在干什么?” 等中文问候语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问候语中的内容往往很中性,不带很多个人的感情色彩。他们喜欢谈论天气或者和各自个人事务无关的事情,比如“Lovely day, isn’t it?”(真是个好天气,不是吗?), “It’s so cold today, isn’t?” (今天好冷哟)“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 isn’t it?”(今天的风很大,对吧?) (三)英语中还要许多不同的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i/Hello,” (你好) “How are things going?”(一切都顺利吧?) “How are you doing?”(你好吗?)作为回应,对方也会相应地回答“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你好” 或者“Fine”, or “Good” or “Very well .Thank you”“我很好。谢谢你。” 当谈论到天气时,对方往往会回答说“Yes, it (really) is” “是的,确实如此。”或者“Yes, I like/love it” “是的,我很喜欢这种天气。”
二 、导致英汉寒暄语巨大差异的原因
毫无疑问,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对于文化的连接和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通过语言来展示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并且生动而有力地表现在了他们独特的语言之中。正如,中文的称谓语相对于英语的称谓语更复杂就是因为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导致英汉寒暄语巨大差异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各自的不同的历史文化。
(一)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在语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内容。它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信仰。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地理、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各自的价值观也随之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很自然的影响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语言。
1.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最主要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就是要以群体、国家、社会、无产阶级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集体面前,人们往往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就像在问候语中要先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家庭、单位、城市和民族的和睦和和谐。同时,中国人也追求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首先是亲属关系和主要的社交圈,然后再延伸到整个社会。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到了中文的称谓语中。这也是为什么中文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会常常用于亲切地称呼那些不相干的人。
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基本的道德价值观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顺、同情和帮助弱者以及对礼仪规矩的重视。这些在中文的寒暄语中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问候语中。所以在和其他人交谈时,人们总是给予对方高度的赞誉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人们也经常自我批评以表示谦和和礼貌。
2.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是自我,强调自我存在,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它强调自力更生和个人独立的优势。个人主义同意最好地满足一个正常人的最大利益,个人也为目标和措施的选择负责。这种价值观一代又一代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英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所以,西方人认为个人的行为比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联系更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在英语中,亲属之间的关系越不亲密,亲属关系称谓语就越简单。如前面所提到的Uncle, Aunt, Grandfather, Grandma, Son, 等等。而且在英语中,为了表示对某个家人的爱戴,晚辈可以沿用长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非常失礼的。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与道德基础的不同
1. 中国的儒家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道德和哲学的复杂体系,其中包含了道德、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东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一直统治着中国的传统伦理观。两三千年的儒家思想使得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提倡尊老爱幼,看中仁慈、善行和礼仪。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文的寒暄语。比如,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职位高低,称谓语就会不同,姓名是一定不能乱叫的,头衔的使用也是很严格、一丝不苟的。称呼对方时,最普遍的是加上对方的头衔或职位,以表示尊重。
2. 西方的基督教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主义很大程度是受了基督教精神的深厚的影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而且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等等有不平等关系是有违上帝的意志的。任何一种头衔只是一种职业技术称谓而跟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西方国家经历的封建等级社会的时间比中国要短得多,相反,接受自由和民主的时间又早很多。在很多区域,他们都相对地尊敬和发扬他们的平等精神, 所以表现在他们的称谓语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对于面对面的称谓,他们通常直接叫对方的名以建立平等的关系。所以在英语中,孩子和学生可以直接叫父母和师长的名字,而在中文中这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中对人的角色、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把人放在第一位而名字只当做一种称呼,这使得中英文在寒暄语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