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具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在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对欠缺,造成了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就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言,应该更多地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兼顾矫正性教育。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就自己从事多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经验,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出误区。
一、目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在起步阶段。
1.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倾向。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有了心理疾病才需要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同心理疾病同治。在心理教育的內容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用传统的思想说教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工作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
2.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准确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教师虽然在专业学习和培训活动中都曾涉猎过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有些人对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实践,这就可能会导致产生两种问题。一种是小题大做;另一种是大题小做。
4.不尊重学生,做不到“以生为本”。当前,大多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仰视。这就容易造成教师不能平等客观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关系。
5.言传与身教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养成某些成优良和品质或行为习惯,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要比费尽口舌的教育要好得多。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做法
1.发现心理问题。发现和明确心理健康问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正常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是在学生直接主动向教育教师倾诉或谈论自己的烦恼时,教师要善于从零散的话题中发现主要问题;二是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态度、语言、情绪、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等,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三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人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于非心理专业的教师而言,要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不容易,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
2.明确教育目标。在发现问题之后,教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制订一个改进的教育目标。之所以要学生自己参与制订,是为了目标定得恰当,让学生认可这个目标,有信心也愿意去改变自己。目标设定时要尽可能具体一些,确认其可行性。目标可以分步骤、分阶段达成,也可以有好几个目标,但每一个步骤或阶段应该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3.制订实施教育方案。这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制订实施教育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和学生互相合作,及时反馈和调整,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种或多种教育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解释、支持、指导、训练和强化行为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接受新的思维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步实现教育目标。
4.结束和评估教育。当教育教师和学生感到教育目标已经达成时,教育就进入了结束和评估阶段。如果教育教师感到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或者学生不愿意继续教育时,也可以结束教育,转向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结束和评估教育时,要前后对照教育目标的达到的情况,并帮助学生以后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经验,逐渐减少和淡化学生对教育教师的依赖。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上述的基本步骤,但也不必严格的区分,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阶段性的教育评估。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规用法
1.认知教育法。认识就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件的态度、观点、想法等,从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等。认知教育法就是改变人的想法。人的认知方式对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理性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信念有直接关系。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认知教育就是要通过改变学生对客观事件的认知方式,纠正那些使学生心理失调的不合理信念,使学生建立起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新认知方式。
认知教育一般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行为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的联系;二是寻找学生的负性思绪,辨别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三是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绪方式,发展更适合的思绪方式;四是联系和巩固,将理性思绪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
2.行为矫正法。行为矫正法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使其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教育技术。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心理教育技术。行为矫正法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代币制等。选择强化方法是行为矫正法的关键所在,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强化和惩罚强化等。
3.同伴教育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实验表明:人类特有的社会行为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或结果习得的,榜样在模仿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榜样与模仿者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度越高,其模仿者的可能性越大,受奖励的榜样行为比惩罚的榜样行为,其被模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同样的榜样作用可以使学生学会某些好的行为并得到强化,进而有效抑制那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然不局限这三种,而对于非心理专业教师而言,掌握上述三种主要且易操作实施的方法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每个学生本来就具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所以他的思想和言行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需要在走出误区、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对症下药”的心理教育,避免问题的再次产生。
在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对欠缺,造成了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就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言,应该更多地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兼顾矫正性教育。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就自己从事多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经验,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出误区。
一、目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在起步阶段。
1.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倾向。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有了心理疾病才需要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同心理疾病同治。在心理教育的內容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用传统的思想说教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工作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
2.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准确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教师虽然在专业学习和培训活动中都曾涉猎过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有些人对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实践,这就可能会导致产生两种问题。一种是小题大做;另一种是大题小做。
4.不尊重学生,做不到“以生为本”。当前,大多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仰视。这就容易造成教师不能平等客观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关系。
5.言传与身教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养成某些成优良和品质或行为习惯,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要比费尽口舌的教育要好得多。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做法
1.发现心理问题。发现和明确心理健康问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正常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是在学生直接主动向教育教师倾诉或谈论自己的烦恼时,教师要善于从零散的话题中发现主要问题;二是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态度、语言、情绪、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等,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三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人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于非心理专业的教师而言,要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不容易,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
2.明确教育目标。在发现问题之后,教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制订一个改进的教育目标。之所以要学生自己参与制订,是为了目标定得恰当,让学生认可这个目标,有信心也愿意去改变自己。目标设定时要尽可能具体一些,确认其可行性。目标可以分步骤、分阶段达成,也可以有好几个目标,但每一个步骤或阶段应该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3.制订实施教育方案。这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制订实施教育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和学生互相合作,及时反馈和调整,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种或多种教育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解释、支持、指导、训练和强化行为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接受新的思维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步实现教育目标。
4.结束和评估教育。当教育教师和学生感到教育目标已经达成时,教育就进入了结束和评估阶段。如果教育教师感到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或者学生不愿意继续教育时,也可以结束教育,转向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结束和评估教育时,要前后对照教育目标的达到的情况,并帮助学生以后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经验,逐渐减少和淡化学生对教育教师的依赖。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上述的基本步骤,但也不必严格的区分,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阶段性的教育评估。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规用法
1.认知教育法。认识就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件的态度、观点、想法等,从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等。认知教育法就是改变人的想法。人的认知方式对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理性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信念有直接关系。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认知教育就是要通过改变学生对客观事件的认知方式,纠正那些使学生心理失调的不合理信念,使学生建立起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新认知方式。
认知教育一般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行为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的联系;二是寻找学生的负性思绪,辨别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三是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绪方式,发展更适合的思绪方式;四是联系和巩固,将理性思绪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
2.行为矫正法。行为矫正法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使其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教育技术。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心理教育技术。行为矫正法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代币制等。选择强化方法是行为矫正法的关键所在,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强化和惩罚强化等。
3.同伴教育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实验表明:人类特有的社会行为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或结果习得的,榜样在模仿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榜样与模仿者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度越高,其模仿者的可能性越大,受奖励的榜样行为比惩罚的榜样行为,其被模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同样的榜样作用可以使学生学会某些好的行为并得到强化,进而有效抑制那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然不局限这三种,而对于非心理专业教师而言,掌握上述三种主要且易操作实施的方法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每个学生本来就具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所以他的思想和言行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需要在走出误区、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对症下药”的心理教育,避免问题的再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