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并非是“一纸休书”那么简单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
和离书

  最后一条是“盗窃”。其实这里的“盗窃”,并不是跑到别人家里偷东西之类的违法行为。古人认为,一个家庭里,媳妇是没有私有财产权的,如果妻子擅自使用家里的财产就是“盗窃”,并可以成为夫家出妻的理由。
  但只要满足“七出”,丈夫就一定可以休妻了吗?不一定。丈夫想要离婚,还有一关要过,就是“三不去”。在古代,只要妻子符合“三不去”中任意一条,又不是“淫”或者“有恶疾”,丈夫都没那么容易抛弃她。这堪称“古代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三条限制是:曾经为丈夫的父母服丧三年的妻子不能休,丈夫贫贱时娶的妻子在富贵后不能休,娶进门时还有家人但现在已经没有娘家可以回的妻子不能休。很显然,这三条限制,也是与古代的宗法伦理紧密联系的。   无论是从“七出”还是“三不去”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些章法条款所维护的,基本都是家族的发展和稳定,个人情感基本不会被考虑在内。所以古时的丈夫们,如果因为夫妻感情不睦就想休妻,怕是没那么容易的,这婚,还真不是丈夫想离就能离那么简单。

“义绝”不想离也必须离


  不是丈夫想离就能离,今天的我们应该尚能理解,可如果一段婚姻,夫妻二人不想离也必须离的话,对我们而言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了。然而在古代,这样的事情确实是存在的,那就是“义绝”离婚。
  义绝是中国古代强制离婚的制度,凡是符合律法规定的义绝条件的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离婚。唐代律法规定,义绝的夫妇如果“违而不离”就要被判处一年的徒罪;明清的律法则规定,符合义绝条件但没有离婚的人,要被杖责八十。如果不离婚,就要坐牢或者被杖责,这惩罚实在是不轻,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律法还要管别人家的私事?又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构成“义绝”呢?或许了解过义绝的条件之后,我们才能明白这一“奇葩”规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义绝的条件还是较为严格的,并且随着时代不同有所改变,我们一般将古代义绝条件的界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至唐宋,根据汉代典籍《白虎通·嫁娶》的记载,在严重违背伦理纲常的情况下,夫妻必须义绝离婚。依据这一精神,唐宋时期律法中义绝离婚的条件,都与夫妻双方家族内部的矛盾相关,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方殴打了对方的直系长辈或是杀害了对方的近亲;夫妻双方的近亲之间发生了互相杀害的事情;妻子与丈夫的亲戚通奸或者丈夫与妻子的母亲通奸;妻子意图谋害丈夫等。
  到元明清时期,在前代基础上,义绝条件又进行了进一步增补:公公调戏或者强奸了儿媳、丈夫强迫妻子卖淫、丈夫将妻子卖给他人等,都成为义绝的条件。这些条件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妇女的最低权利,以今人的眼光看待,这也算是古代法律在妇女保护方面的一点努力。
  纵观上述义绝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婚姻并不是“合两人之好”而是“合两姓之好”,只要双方家族发生了重大冲突,无论夫妻二人之间情義到底有没有断绝,都不得不“义绝”离婚。离婚不由人,这也的确是无奈之事呀。

和离与呈诉弹性的离婚制度


  如果妻子没有触犯“七出”里的规定,两家也没有义绝,古时候就完全没办法离婚了吗?其实倒也不是。毕竟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夫妻二人要是实在感情不睦,没有办法把日子过下去,完全不让人离婚,也不太可能。
  和离,一般被理解为古代的“协议离婚”。关于和离的律条,现在最早能考证到的是《唐律疏议·户婚》里的记载,如果夫妻之间实在是情感不和谐,两方都希望离婚,就可以和离。与出妻不同,和离必须经由女方同意,在律法允许下,经过一系列流程,才算是完成。一般来说,和离是一种不伤及两姓之好而解除婚姻的办法,所以和离的流程,往往采用无碍于对方家族声誉的方式:和离书往往由夫方书写,和离的程序则要由双方亲属出面主持,并且和离的言辞会较为委婉,既言妻方之非,又言夫方之错,并且在最后会表达解怨、释结的愿望和对女方日后的祝福。
  也有研究认为,和离其实只是一种委婉的弃妻方式,因为女子并没有主动发起和离的权利,只能被动选择同意与否。那么和离这一制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离婚,两个家族之间的交情不会受到过大打击,不坏两姓之好而又能离婚,这或许才是和离制度存在的最大意义。
  那么在古代,女性如果想要离婚,到底要怎么办才行呢?一般情况下,女性想要离婚,确实不太可能,但凡事总有例外:呈诉,就是女性主动离婚的唯一办法。
  呈诉,大概就是古代版的“诉讼离婚”,只要达到相应条件,夫妻双方都可以主动向官府呈诉,提出离婚。男方可以用妻子已经逃跑、妻子与父亲通奸、妻子杀害了妾生的孩子、妻子诅咒丈夫等理由提出离婚;而女方可以用丈夫逃亡三年了还没回来、丈夫逼迫或纵容家中的妻妾与别人通奸、丈夫将妻妾作为财产抵押、公公强奸媳妇等理由提出离婚。只要经过官府查实,呈诉理由属实,夫妻就可以在律法允许下正式离婚。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以宗法伦理为基础、家族利益为核心,个人的感受基本不被顾及,男方虽然很明显地拥有特权,但这种特权必须是在宗族社会的伦理纲常之下才能存在。因此真正的离婚自由,即使对于男性来说,也是很难存在的。
本页图为沈园内的《钗头凤·世情薄》及《钗头凤·红酥手》石刻。据记载,陆游终生对唐婉念念不忘,这两首词是陆游在沈园与她重逢后,醉酒伤心而作。
其他文献
如今,斛氏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等地区。图为斛律光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家庄斛冢村,这里也是斛氏后人寻根访祖的重要地点。  尽管斛(hú)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目前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却未列入百家姓前3000位,在中国台湾也无记载——鲜为人知的是,数百年前的斛姓人是洛阳与朔州地区的名门望族,影响比现在要大很多。  秦朝时,李斯用装量粮食、酒的器具——斛为名,设置了一个官职“斛者”,
但凡敢在渡口当筏工的人,无一不是劈风斩浪的好手,他们趴在筏上,以手划水,以脚当舵,似乎全然不把浪高水急的大河放在眼里。  勒巴沟就是一座庞大的经石博物馆,闪烁着汉藏石刻艺术珠联璧合的灿烂光辉,因此在当地藏民心中,勒巴沟就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智慧之沟”。  文成公主留下的遗迹,都被抹上酥油,黏上羊毛,放上石子——这是藏族祝福仪式的最高礼节,常有藏民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跪拜,祈求公主保佑。  翻越雄伟的
左页下图为山西洪洞水神庙中的壁画《祈雨图》;右页上图为梅莹所作的一幅国画《龙王祈雨图》,下图为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一说起祈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斗法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青衣小童、和尚道士,手持令牌,口念“急急如律令”。古代所有的祈雨都是这种形式?那可不一定。种类繁多的祭品和仪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早在商时代,就有了“焚巫尪”与“作土龙”的祈雨方
杜恩施泰恩小镇上有一座外墙呈蓝色的教堂,教堂背后的山坡上,一处中世纪城堡废墟清晰可见,那就是囚禁“狮心王”理查一世的城堡。  风景掩映下的瓦豪河谷,竟然藏有血色记忆——纳粹瓦豪集中营。在这里,囚徒遭到肆意屠杀,有纹身者的皮被剥下来,当做艺术品收藏。  瓦豪河谷种植葡萄的历史堪称悠久,其出品的精美葡萄酒畅销国内外,在中国的餐桌上,就常常能见到瓦豪葡萄酒。  在世界音乐圣地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有
小小的一颗荔枝,关系的却是中国2000余年的物流运输难题。历朝历代的皇帝,在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着他们今后的命运。  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乾隆为讨富察皇后高兴.送了她几株由福建岁贡来的荔枝树,而由于高贵妃的破坏,乾隆皇帝大发雷霆。那么,荔枝是从何时起成为岁贡的?为了吃到鲜荔枝,皇帝们都做了哪些蠢事?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产地在哪儿,为何争议千余年?汉朝时期由
有人曾这样定义“圣山”:在山脚时,心中充满期待与渴望;在攀登过程中,人的心灵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而更加飽满;在离开之后,久久不会消逝的记忆则是自我心理体验的完善。毫无疑问,矗立在武陵山脉中的仙女山就是这样一座可以慰藉心灵的圣山。  仙女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乌江北岸,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成,平均海拔1850米,最高峰海拔2033米,草原面积约10万亩,森林面积达30多万亩,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仙
打开浙江省丽水市的地图,你会发现这片青山绿水间,散布着百余座传统古村落。它们大都经过精心规划,虽村落规模不同、文化特征迥异,但均保留着神秘的风水布局。  其中,位于丽水东南侧的青田县陈宅村,虽然名气不大,却极有特色——整座村落颇具“靠山面水”的绝佳风水神形,但村中古建筑又呈现出有违风水原理的坐东朝西式布局。“七星环拱”的自然景致“前有照,后有靠”的村落格局  北宋元佑年间,福建闽候人陈文发由闽入浙
▲1367年,張士诚兵败被俘,自刎身亡后,苏州人在菩萨诞辰的这天,衍生出烧九四香的风俗,以此纪念张士诚。“讲张”这一源自张士诚的说法,和烧狗屎香的风俗一起流传至今。  苏州话向来被认为是吴方言的代表。因为早已被普通话吸收的缘故,“尴尬”和“煞有介事”称得上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两个苏州话词汇。相比之下,“讲张”就显得知者不多了。它的意思是说话、闲聊,同“侃大山”有点接近。闲暇时光,几个熟人聚在一起,便吃
波羅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周边的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少景美,空气清新,是真正的童话世界。左右页图为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城市风光和人文风情。摄/陈一军摄/陈曦Stanley  欧洲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有着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个国家从历史的最早期开始,就在地理、文化、政治、宗教、民族等各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且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明太祖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赐以铁券表彰开国功勋,由于没见过铁券的样子,就让钱氏后人把铁券送到京城,按照钱镠铁券翻刻。历代帝王中还有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和乾隆等帝王都曾调阅过钱镠铁券。  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算得上是帝王对功臣或王侯的承诺。以丹书之,以铁为契,将皇帝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宗庙内,以示郑重。然而,最早的“铁券”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