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课程化方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4 1”课程体系,可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地位不明、机制不畅、活动散乱等诸多现实问题;课程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大实践观”原则、平台互通原则、相对独立原则。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类型和名称、开课方案、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成果形式、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化;实践教学;基本原则;课程体系;模块
尽管自200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加强。但是,过去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非常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很难改变,尚未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中央文件精神,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采取课程化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趋向。
一、以课程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概括地说,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三大问题,课程化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1)地位不明问题。由于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就没有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学时数少得可怜;即使设置了实践教学学时,也因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而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通过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可以确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同时,设置实践教学课程,还能够与中央“05”方案规定的4门必修课形成相辅相成、互融共生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2)机制不畅问题。目前,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外,高校的其他部门如宣传部、学工处、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也都会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但在许多高校,学工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各自为政、分兵作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无分工合作与统一协调,致使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采取课程化方法,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和环节,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贯彻和体现“三全育人”原则。
(3)活动“散”“乱”问题。如上所述,由于实践教学地位不明以及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虽然也想加强实践教学,但又不知如何去系统地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独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就可以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四化”,即内容科学化、目标明确化、活动具体化、流程规范化,从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彻底解决实践教学活动“散”“乱”问题。
二、课程化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所谓课程化,就是指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以课程形式整合、设计原有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或活动,使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实现课程的全覆盖,从而为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建立起从目标定位、内容构成、运行管理到条件支持、实施办法、效果评价的完备体系。
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大实践观”原则。要放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考量,注重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以及宣传部、学工处、团委以及各院系的相关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看作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自己的事情。
(2)平台互通原则。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概括为三大平台(或称为三大课堂):第一大平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即第一课堂;第二大平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即第二课堂;第三大平台是以团中央发起的、各级团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即第三课堂。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互交叉融合,它可以在自主开展的同时借助第一平台、第三平台拓展、延伸,但不是相互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必须体现这种特点。
(3)相对独立原则。如上所述,实践教学本身在三大平台中就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单独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也必须保持这种性质,而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完全成为第三平台的组成部分;同时,更不能异化为理论教学,其教学形式应更多地在课堂之外,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其学分、学时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中分离出来,不再属于4门必修课中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它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开课方案、教学大纲等规范性文件,具有自己独立的考核评价方式。
三、课程化的内容和步骤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类型和名称、开课方案、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成果形式、考核评价等方面。
1.课程类型和名称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4 1”的课程体系,即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名称独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笔者综合本文上述思考所得,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以综合实践课程最为行之有效,这一点已在本校通过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得到了初步验证。此课程目前运行良好。
2.开课方案
开课方案应体现全程育人理念,实现全程覆盖。
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中拿出4个学分,按照上级关于实践教学以每学分对应36学时的规定计算总学时数,共计144学时;在本科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第二学年全程开设,即每学期1学分、36学时。且该课程要独立编码。
3.教学内容
以“层次 模块”方法来设计、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要注意整合资源,与团委、学工处以及各院系开展的各项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备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可分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两个层次,以及“知识延伸模块”“素质拓展模块”“能力培养模块”“综合提高模块”4个模块。
(1)知识延伸模块: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会、课外阅读活动、“精彩一课”网上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用以扩展和延伸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使其开阔视野。
(2)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周末影视厅”优秀影像资料播映活动、校园记者采访调查活动,以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活动项目,如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努力借助这一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关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还应要求学生广泛、积极地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些活动主要用以提高学生基于科技文化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
(3)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活动、课本剧(校园剧)编演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活动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定主题,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4)综合提高模块: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项目。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4.实施方法
建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库,分类实施实践教学活动。
要把教学内容中各模块的实践活动集合起来建立项目库,明确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的名称、实施规程、学时设置,然后科学、合理地将以上项目按照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进行分类。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将其分为四大类,即“全体必选项目”“个人任选项目”“教师选定项目”“完全开放项目”,从近两学年的实际运行来看,效果很好。
5.成果形式
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记录册,体现实践教学成果。
记录册的设计要便于集中体现活动成果,可以两学年中每学年一册;记录册中要按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为各类实践活动设置相应的记录页面,包括活动项目名称、活动过程、活动形式、教师评语、评价得分(或评价等级)等内容。其中,要注意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项目设计足够的页面来誊写。
6.考核评价
应注重过程与效果的综合评价。
对于教学内容中各模块的实践活动,要设置相应的学时,学生参加、完成了某一活动项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一学期中,学生参加和完成的实践活动的学时数累计达到或超过36学时,就可以评定为合格,获得1个学分;如果当学期学生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时,则该学期考核不合格,必须在下一学期补修。考核成绩要按照学校规定于期末上报教务处并送达学生所在院系。在评价中,要注重过程与效果密切结合。比如要对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态度、方法、实际效果以“教师评语”的方式给予评价。
明确了以上内容,就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的构建方法。然后,根据以上内容和方法,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教学大纲,从而实现以课程化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进,皮海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45-46.
[2] 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149-151.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
关键词:课程化;实践教学;基本原则;课程体系;模块
尽管自200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加强。但是,过去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非常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很难改变,尚未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中央文件精神,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采取课程化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趋向。
一、以课程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概括地说,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三大问题,课程化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1)地位不明问题。由于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就没有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学时数少得可怜;即使设置了实践教学学时,也因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而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通过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可以确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同时,设置实践教学课程,还能够与中央“05”方案规定的4门必修课形成相辅相成、互融共生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2)机制不畅问题。目前,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外,高校的其他部门如宣传部、学工处、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也都会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但在许多高校,学工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各自为政、分兵作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无分工合作与统一协调,致使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采取课程化方法,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和环节,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贯彻和体现“三全育人”原则。
(3)活动“散”“乱”问题。如上所述,由于实践教学地位不明以及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虽然也想加强实践教学,但又不知如何去系统地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独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就可以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四化”,即内容科学化、目标明确化、活动具体化、流程规范化,从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彻底解决实践教学活动“散”“乱”问题。
二、课程化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所谓课程化,就是指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以课程形式整合、设计原有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或活动,使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实现课程的全覆盖,从而为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建立起从目标定位、内容构成、运行管理到条件支持、实施办法、效果评价的完备体系。
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大实践观”原则。要放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考量,注重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以及宣传部、学工处、团委以及各院系的相关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看作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自己的事情。
(2)平台互通原则。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概括为三大平台(或称为三大课堂):第一大平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即第一课堂;第二大平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即第二课堂;第三大平台是以团中央发起的、各级团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即第三课堂。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互交叉融合,它可以在自主开展的同时借助第一平台、第三平台拓展、延伸,但不是相互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必须体现这种特点。
(3)相对独立原则。如上所述,实践教学本身在三大平台中就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单独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也必须保持这种性质,而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完全成为第三平台的组成部分;同时,更不能异化为理论教学,其教学形式应更多地在课堂之外,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其学分、学时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中分离出来,不再属于4门必修课中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它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开课方案、教学大纲等规范性文件,具有自己独立的考核评价方式。
三、课程化的内容和步骤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类型和名称、开课方案、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成果形式、考核评价等方面。
1.课程类型和名称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4 1”的课程体系,即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名称独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笔者综合本文上述思考所得,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以综合实践课程最为行之有效,这一点已在本校通过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得到了初步验证。此课程目前运行良好。
2.开课方案
开课方案应体现全程育人理念,实现全程覆盖。
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中拿出4个学分,按照上级关于实践教学以每学分对应36学时的规定计算总学时数,共计144学时;在本科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第二学年全程开设,即每学期1学分、36学时。且该课程要独立编码。
3.教学内容
以“层次 模块”方法来设计、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要注意整合资源,与团委、学工处以及各院系开展的各项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备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可分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两个层次,以及“知识延伸模块”“素质拓展模块”“能力培养模块”“综合提高模块”4个模块。
(1)知识延伸模块: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会、课外阅读活动、“精彩一课”网上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用以扩展和延伸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使其开阔视野。
(2)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周末影视厅”优秀影像资料播映活动、校园记者采访调查活动,以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活动项目,如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努力借助这一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关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还应要求学生广泛、积极地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些活动主要用以提高学生基于科技文化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
(3)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活动、课本剧(校园剧)编演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活动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定主题,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4)综合提高模块: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项目。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4.实施方法
建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库,分类实施实践教学活动。
要把教学内容中各模块的实践活动集合起来建立项目库,明确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的名称、实施规程、学时设置,然后科学、合理地将以上项目按照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进行分类。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将其分为四大类,即“全体必选项目”“个人任选项目”“教师选定项目”“完全开放项目”,从近两学年的实际运行来看,效果很好。
5.成果形式
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记录册,体现实践教学成果。
记录册的设计要便于集中体现活动成果,可以两学年中每学年一册;记录册中要按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为各类实践活动设置相应的记录页面,包括活动项目名称、活动过程、活动形式、教师评语、评价得分(或评价等级)等内容。其中,要注意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项目设计足够的页面来誊写。
6.考核评价
应注重过程与效果的综合评价。
对于教学内容中各模块的实践活动,要设置相应的学时,学生参加、完成了某一活动项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一学期中,学生参加和完成的实践活动的学时数累计达到或超过36学时,就可以评定为合格,获得1个学分;如果当学期学生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时,则该学期考核不合格,必须在下一学期补修。考核成绩要按照学校规定于期末上报教务处并送达学生所在院系。在评价中,要注重过程与效果密切结合。比如要对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态度、方法、实际效果以“教师评语”的方式给予评价。
明确了以上内容,就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的构建方法。然后,根据以上内容和方法,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教学大纲,从而实现以课程化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进,皮海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45-46.
[2] 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149-151.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