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中教育工作的重点,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更不容忽视,这关系到我国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科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职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成为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教育技术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2004年底,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4个维度来定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1]。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一文中提出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工具/应用”“资源/管理”“教学/设计”“绩效/发展”等4个方面[2]。《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一文中定义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并明确提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3]。
结合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定义,考虑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各个学科教学重点是操作技能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职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定义为信息、职业的教育意识、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教学的效果与责任,下面进行具体界定。
职校教师应当具备有关信息、职业的教育意识
信息、职业均具有动态性、社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能够对信息和职业有正确的定位和态度,掌握信息与职业的先进理念和特点。
职校教师还应当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各专业课之间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学科联系,伴随经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与岗位涉及越来越宽的知识面,这就要求职校教师能够利用跨学科知识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
职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仍作为教育技术能力的重点
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归根结底是提升教学效果。职业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价应当重视教学过程与操作技能的实践,职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遵循普通教学设计的规范外,还应当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增强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成为职业人后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将这些能力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实践在课堂上。
职校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责任
职业学校的学科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职校教师应当合理评价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具备学科教师应有的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岗就业的情况总结对学科教学进行反思,以便促进学科教学的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加强多数通过培训等形式,包括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或者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等,目前针对职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存在以下问题: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欠缺学科的针对性等,培训后,参训教师并不能有效地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后续的教学实践,从而导致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停留在普及层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实施项目学习,提升实践技能入手。
项目学习的特征
项目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探究性学习。伴随学习理论的发展,项目学习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及培训中得到广泛开展和实施,正在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与学的方法。它提倡紧密联系生活的真实活动情境;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强调以“经验、学生、活动”为中心。项目学习的典型特征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项目学习对职校教师的能力要求
项目学习活动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项目学习过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项目的准备、项目的启动、项目的实施、修订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等。每个环节中,教师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多方面提升实践能力。
项目准备
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习者特征、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单元学习内容等,以此获得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初始知识经验,从而构思项目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想设立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就需要了解专业及课程现状,通过资源搜集与调研,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并能与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环境相结合,这些必备的能力展现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职业意识。
项目启动
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学习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设计项目实施中学生所需的资源类型,构建项目学习共同体。在该学习情境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当掌控学生问题假设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与生活经验,并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联系,即掌握必要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项目的实施、修订与评价
在这个环节,师生将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实施、修订与评价的循环中,共同来完成项目学习的各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以主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项目的最终作品类型,并将作品的实现以分项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评价要素;在师生共同体共同开展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充当合作伙伴、专家等角色,为学生提供建议、确保学生贴近主题,必要的时候给予客观性评价与总结,帮助学生修订、完善原始假设。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设计功底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总结与反思
项目学习结束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更应当做好自身的总结与反思,善于总结项目学习各个环节的问题,以便促进后续活动的开展,为下一轮的项目学习积累经验。该环节不容忽视,教师思考项目学习效果、评价与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以促进学以致用,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结论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项目学习理念的渗透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根据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担任项目管理者、项目合作者、项目专家、引导者等角色,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该循环过程中教师自身能力亦得以提高。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开展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改善课程学习效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国际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4):16-19.
[2]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82-84.
[3]黄纯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34-35.
(作者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教育技术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2004年底,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4个维度来定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1]。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一文中提出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工具/应用”“资源/管理”“教学/设计”“绩效/发展”等4个方面[2]。《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一文中定义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并明确提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3]。
结合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定义,考虑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各个学科教学重点是操作技能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职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定义为信息、职业的教育意识、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教学的效果与责任,下面进行具体界定。
职校教师应当具备有关信息、职业的教育意识
信息、职业均具有动态性、社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能够对信息和职业有正确的定位和态度,掌握信息与职业的先进理念和特点。
职校教师还应当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各专业课之间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学科联系,伴随经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与岗位涉及越来越宽的知识面,这就要求职校教师能够利用跨学科知识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
职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仍作为教育技术能力的重点
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归根结底是提升教学效果。职业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价应当重视教学过程与操作技能的实践,职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遵循普通教学设计的规范外,还应当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增强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成为职业人后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将这些能力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实践在课堂上。
职校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责任
职业学校的学科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职校教师应当合理评价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具备学科教师应有的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岗就业的情况总结对学科教学进行反思,以便促进学科教学的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加强多数通过培训等形式,包括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或者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等,目前针对职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存在以下问题: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欠缺学科的针对性等,培训后,参训教师并不能有效地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后续的教学实践,从而导致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停留在普及层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实施项目学习,提升实践技能入手。
项目学习的特征
项目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探究性学习。伴随学习理论的发展,项目学习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及培训中得到广泛开展和实施,正在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与学的方法。它提倡紧密联系生活的真实活动情境;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强调以“经验、学生、活动”为中心。项目学习的典型特征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项目学习对职校教师的能力要求
项目学习活动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项目学习过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项目的准备、项目的启动、项目的实施、修订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等。每个环节中,教师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多方面提升实践能力。
项目准备
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习者特征、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单元学习内容等,以此获得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初始知识经验,从而构思项目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想设立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就需要了解专业及课程现状,通过资源搜集与调研,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并能与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环境相结合,这些必备的能力展现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职业意识。
项目启动
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学习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设计项目实施中学生所需的资源类型,构建项目学习共同体。在该学习情境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当掌控学生问题假设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与生活经验,并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联系,即掌握必要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项目的实施、修订与评价
在这个环节,师生将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实施、修订与评价的循环中,共同来完成项目学习的各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以主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项目的最终作品类型,并将作品的实现以分项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评价要素;在师生共同体共同开展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充当合作伙伴、专家等角色,为学生提供建议、确保学生贴近主题,必要的时候给予客观性评价与总结,帮助学生修订、完善原始假设。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设计功底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总结与反思
项目学习结束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更应当做好自身的总结与反思,善于总结项目学习各个环节的问题,以便促进后续活动的开展,为下一轮的项目学习积累经验。该环节不容忽视,教师思考项目学习效果、评价与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以促进学以致用,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结论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项目学习理念的渗透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根据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担任项目管理者、项目合作者、项目专家、引导者等角色,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该循环过程中教师自身能力亦得以提高。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开展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改善课程学习效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国际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4):16-19.
[2]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82-84.
[3]黄纯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34-35.
(作者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