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能够持久地、牢固地掌握,并且能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熟练的应用上去,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遵循思维活动规律促使学生鲜明地感知教材,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 新授课教学时,特别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巴普洛夫曾经提到过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大脑半球的皮质上形成交替反射时,就会建立新的神经联合. 这些神经联合便是联想的基础,也就是人类记忆活动的基础. 如果把这种联想经常加以练习与加强,就能够被保持很长久的时间而不至于忘记. 因此,我们在新授课时,就应当尽可能地把它和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式一般多运用对比、推广、引申等方法. 总之,讲授新教材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能缩短新课的进行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减轻他们记忆上的负担,同时对于旧知识的巩固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2. 要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人们的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开始,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直观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容易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并牢固的记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直观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顺利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决定性环节
记忆的方法一般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现象,凡是理解了它的意义,明确了内在联系,往往就很容易记住,而且能使记忆保持得长久. 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所讲的内容,才能实际运用并牢固地记住. 如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呢?从教学规律角度来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透彻地明晰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
数学上的公式和定理较多,讲解时应分清主次,讲明内在联系,掌握其主要一环,这对于学生减轻记忆上的负担,巩固知识,其效果都是十分显著的. 例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存在很多定理,主要的是正、余弦定理,其余的定理大多都是由它们推导而来的. 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在交代时要善于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使学生能掌握其关键所在,从而能举一反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透彻地向学生交代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使学生牢固掌握主要的一环,而对于一些法则应交代关键所在,如此,就能将一些基础知识深刻地巩固在记忆之中.
2. 分散难点,经常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些难点是大家所共知的,如代数知识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增根问题等,这些内容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故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反的,如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等,往往有些教师主观地认为简单,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法,讲得不透彻,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所以决定教材是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考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性地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一般多用正面揭示法,从理论上指出学生错误的所在,也可以采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类似的问题比较结果、采取逆运算方法纠正错误、借助直观图像揭示模糊概念等. 总之,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是非常必要的. 最好以预防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不断重现与运用所学知识,是学生记忆持久的主要环节
众所周知,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与经常地接触过程中加以巩固,这样才能使记忆持久,不至于遗忘.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有重现与运用知识的机会. 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 重视作业的布置
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机会. 正确合理地布置作业要注意:首先要以巩固基础为主,同时也要照顾到与旧知识的联系;其次,作业的布置,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运算的技能和技巧;再者,作业的布置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给予他们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消化巩固提高能用的目的.
2. 充分准备复习课
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复习来巩固知识是一种好办法,章节结束后要充分地备好复习课,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基本知识,最后把复习的内容组成一系列的连贯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总复习时应抓住几个能贯穿全部教材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 这时仍应首先解决主要的问题,再解决次要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掌握了教材的重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3. 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检查
要使学生的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在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布置系统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及遗忘知识点,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与有目的的辅导. 检查方式可以是课堂提问、家庭作业、小测试等. 检查要详细,了解要及时、要求要严格. 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知识的检查,才可保证学生很好地把知识记忆下来. 总之,提高学生记忆力重要因素是:重视记忆活动的特点,循序思维活动的规律,正确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讲清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加强练习,重视检查,使复习工作经常化,而这些要素的取得,应循序教学过程的全部体系来实现.
一、遵循思维活动规律促使学生鲜明地感知教材,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 新授课教学时,特别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巴普洛夫曾经提到过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大脑半球的皮质上形成交替反射时,就会建立新的神经联合. 这些神经联合便是联想的基础,也就是人类记忆活动的基础. 如果把这种联想经常加以练习与加强,就能够被保持很长久的时间而不至于忘记. 因此,我们在新授课时,就应当尽可能地把它和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式一般多运用对比、推广、引申等方法. 总之,讲授新教材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能缩短新课的进行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减轻他们记忆上的负担,同时对于旧知识的巩固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2. 要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人们的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开始,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直观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容易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并牢固的记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直观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顺利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决定性环节
记忆的方法一般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现象,凡是理解了它的意义,明确了内在联系,往往就很容易记住,而且能使记忆保持得长久. 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所讲的内容,才能实际运用并牢固地记住. 如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呢?从教学规律角度来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透彻地明晰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
数学上的公式和定理较多,讲解时应分清主次,讲明内在联系,掌握其主要一环,这对于学生减轻记忆上的负担,巩固知识,其效果都是十分显著的. 例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存在很多定理,主要的是正、余弦定理,其余的定理大多都是由它们推导而来的. 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在交代时要善于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使学生能掌握其关键所在,从而能举一反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透彻地向学生交代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使学生牢固掌握主要的一环,而对于一些法则应交代关键所在,如此,就能将一些基础知识深刻地巩固在记忆之中.
2. 分散难点,经常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些难点是大家所共知的,如代数知识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增根问题等,这些内容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故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反的,如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等,往往有些教师主观地认为简单,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法,讲得不透彻,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所以决定教材是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考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性地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一般多用正面揭示法,从理论上指出学生错误的所在,也可以采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类似的问题比较结果、采取逆运算方法纠正错误、借助直观图像揭示模糊概念等. 总之,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是非常必要的. 最好以预防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不断重现与运用所学知识,是学生记忆持久的主要环节
众所周知,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与经常地接触过程中加以巩固,这样才能使记忆持久,不至于遗忘.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有重现与运用知识的机会. 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 重视作业的布置
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机会. 正确合理地布置作业要注意:首先要以巩固基础为主,同时也要照顾到与旧知识的联系;其次,作业的布置,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运算的技能和技巧;再者,作业的布置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给予他们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消化巩固提高能用的目的.
2. 充分准备复习课
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复习来巩固知识是一种好办法,章节结束后要充分地备好复习课,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基本知识,最后把复习的内容组成一系列的连贯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总复习时应抓住几个能贯穿全部教材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 这时仍应首先解决主要的问题,再解决次要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掌握了教材的重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3. 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检查
要使学生的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在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布置系统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及遗忘知识点,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与有目的的辅导. 检查方式可以是课堂提问、家庭作业、小测试等. 检查要详细,了解要及时、要求要严格. 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知识的检查,才可保证学生很好地把知识记忆下来. 总之,提高学生记忆力重要因素是:重视记忆活动的特点,循序思维活动的规律,正确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讲清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加强练习,重视检查,使复习工作经常化,而这些要素的取得,应循序教学过程的全部体系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