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经的生命道德意义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财贵先生在台湾提出了“儿童读经”活动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小学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针对儿童读经的现状,国内的许多学者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其意义、阅读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对“儿童读经”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在以往讨论的基础上,就“小学生读经”蕴含的道德意义特别是对其生命道德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一、“儿童读经”的讨论现状
  
  目前对“儿童读经”问题讨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读经是有利于小学生个人发展的。是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持这种观点的以郭齐家先生和台湾的王财贵先生为代表。他们首先认为儿童在3~13岁间是记忆的“黄金期”,认为在这一时间段内,可以让儿童对某些材料进行反复的背诵,以提升其记忆能力,但如果没有在黄金期内进行有效的记忆,就会丧失这一优势,这种论断的提出也是来源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就其阅读方法,支持者主张运用“填牛”法,这也是根据其心理学依据而提出的。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能更好地记忆材料,尽管有的内容还不可能理解,但是可以等到成人后再像牛的“反刍”一样,进行理解和消化。并认为在儿童时代读经可以促使其潜能的开发。
  另一种则认为,
  “儿童读经”,是不符合儿童个人发展需要的,应予以停止。持这种观点的以内地的学者刘晓东为代表。反对者认为“填牛”理论和“黄金期”理论是荒谬的,是没有科学的根据的。就“填牛”理论,批评者认为这完全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征,而且其强调的“不求理解”和“死背”更不会对儿童的潜能有所开发,这一切只会破坏儿童的发展平衡,侵害儿童的权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反对者对“儿童读经”这一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二、对“读经”达成的新共识
  
  随着“读经”活动的开展,对儿童读经问题的探讨也已经从要不要读经转向了应该怎样读经,就其意义来说是更好地促进了“读经”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问题也达成了新的共识。
  
  1,对“读经”的态度。以往的探讨都是针对要不要读经和怎样读经开始的,但随着“读经”运动的深入,对读经所应有的态度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到。深究其应有的态度,现有的普遍观点认为:在“读经”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古代的圣贤有正确的认识,应该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并能对经典著作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切不可过分追捧。
  
  2,对内容的看法。随着“读经”的开展,人们对读经的内容也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对经典不应该全盘接收,要对具体内容进行改编,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而且对什么是“经”也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经典”并不仅仅指儒家经典,还应包含道、墨、法、兵等各家的经典著作。还有的人提出应该将当代的经典著作和国外的优秀著作也包括进去。无论最终提倡何种观点,都是在主张扩大“经”的范围。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行去粗取精。
  
  3,
  “读经”的方法。在读经的方法上,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置合适的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使学生有所收获,允许学生选择读什么样去经和怎样的读经。
  
  三、“读经”的道德意义
  
  在对“读经”的探讨过后人们开始关注其蕴含的丰富意义,这其中道德意义就名正言顺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人们对小学生成绩的关注之下,似乎道德的发展已经退到了学生发展的第二位,但从对教育的理解看,
  “认定完整的教育过程是由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关注成绩或智力,而在读经的过程中也应关注学生的生命、道德情感及体验。
  
  1,中华的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华的传统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精华。这些中华的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等。
  
  2,文化是德育的载体。在对“读经”意义进行探讨的时候,其文化的价值是不可被忽视的,“读经”的文化价值就其根源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通过设置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力争用一种文化构建出德育体系,形成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提炼与升华。并且优秀的文化蕴含这永恒的社会价值规范,使其成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构成了德育的“发展生态圈”,德育从其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内涵,强化了自身生命力。
  
  3,
  “读经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在以往的教育中对待德育往往教育者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德育为中介,将道德作为手段、工具以达到对其他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之目的的教育。二是完全地忽视德育的重要作用,片面地强调智育的作用,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而读经教育并不进行知识灌输,经典中的道德知识,孩子们是在诵读过程中主动地吸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一旦他们有所领悟。便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要求,并在具体行为上反映出来。所以读经的孩子不一定真正读懂多少,但却会能够自觉地修正自己言行,孝敬父母。
  无论是哪种教育,教授什么知识都应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开展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学习的主体性,也才会有真正的体验。
  
  四、构建生命道德观
  
  对读经活动的生命道德价值的关注,必将为小学生生命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有益尝试。加深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提升小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1,突显生死的寓意。将生命纳入德育的范畴是强调对生命的关注,而生死的问题又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爱生命的具体体现。生死问题是指关于生命和死亡问题的教育,这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的经典中就蕴含着关于这个问题的丰富智慧,先贤的圣人孔子、孟子和荀子等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和对此豁达的态度。
  孔子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论断,表达了伟大教育家对生死的价值态度,使人们感受到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正是这样许许多多的经典所包含的积极言论,为生死观的确立提供了积极的引导。
  
  2,高扬生命的价值。除了以上探讨的对生死的认识意外,还应该积极的对小学生开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正如许多经典中对生死的定义,不是重视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出轻生重义的倾向。特别是针对近来小学生的自杀呈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这一严峻现状,更应该针对生命的价值的进行教育。司马迁有一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典型地概括了先贤们的生死观。古人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去死,就死得其所。所以古代的经典赋予了生命更为强烈的社会性。这正如保尔所说: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对于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3,成为优秀的自己。对生命的关注,最终就是对人发展的关注,其价值期望就是使学生成为优秀的自己。而将这些理念和追求具体化就是:首先,要关注当下,关注生命的每个瞬间;其次,能直面人性的欲望,正如董仲舒所提倡的:
  “重义轻利,义利兼顾”;第三就是要倾听生命的律动,也就是传统经典中所强调的“克己体察”,从内心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加注意爱护自己。
  中国的传统经典中,正是包含这样丰富而又富含人生意义的内容,才会这样经久不衰,也才具有了“读经”的意义。正如古人所说:开卷有益,特别是在一个需要对生命给予高度关注的时代,对“读经”的生命道德意义也就显得十分可贵与重要了。引导小学生读经,让儿童沐浴在悠久而灿烂的华夏文明中,让生命的花朵绚丽地绽放。
其他文献
为了合理利用三像草汁中的糖分,选用酿酒酵母GJ2008作为发酵菌种,通过三像草汁与糖蜜混合发酵的方式生产酒精。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总糖18.0%~20.0%(m/v)左右,pH4.5,发酵温度32%,不添加营养盐
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下称磐安二中)从2004年起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以此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整个工程以诵读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名言、名句、
以三偏磷酸钠(STMP)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复合变性,通过一步和二步改性法制备交联酯化改性甘薯淀粉。比较了一步和二步改性法对交联酯化甘薯淀粉性质的影响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肉类品质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近红外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可实现对肉品水分、蛋白质、脂肪、pH、新鲜度、剪切力等多个指标的检测。但
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抓住兴趣点提问。例如在《 我的老师 》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最喜爱的老师;自己是否也曾经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曾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是
平板状土豆干燥过程中的内部传热传质研究李业波,刘登瀛(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传热传质,干燥,土豆1引言农产物料干燥是一个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物料在干燥过程中要
《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积累语言、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想读
本文采用直接表面温度测量的方法对水喷射高温壁面的传热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射流出口速度,冷却水过冷度,喷嘴至加热面的间距,初值壁温以及水喷雾的流量密度等参数对淬
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教育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因此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应当突显人文情怀。教师如果能巧用情感去管理班级,就能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就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回归主体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摆正师生间的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对难于处理、易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马铃薯渣进行适度酶解,代替麸皮添加到饲料中,通过动物实验考察其对大鼠体重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酶解马铃薯渣饲料喂养的大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