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品牌逐渐凸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资金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实现湖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延伸产业链,深化文化产业集群;拓展融资渠道;深挖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关键词:湖南 文化产业 可持续性发展 思考
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和正在崛起的“传统湘军”让湖南文化产业蜚声业界,享誉全国。当然,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湖南的文化产业也有自己的短板:产业集群度不高,高端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等等。因此,要想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变“文化大省”为“文化强省”,就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湖南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 改革步伐缓慢、体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湖南文化体制和机制已进行了不少的革新,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早已证明国有企业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竞争力。而在管理上,文化产业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等问题,这种格局一方面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婆婆”过多,一个项目可能要获得几十个审批许可才能运作,从而影响企业参与竞争的时机。
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文化产业自身所特有的无形资产比重大,担保能力差,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居多等特点,使湖南文化产业一直面临“资金投入不足,融渠道单一”的发展瓶颈。湖南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在融资渠道方面,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且以信贷资金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10年末,湖南共有4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境内上市文化企业总数的25%,但累计融资只有69.9亿元,占上市文化企业累计融资总额比重远远低于企业上市数量占比。[1]
3、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近年来,湖南省虽然通过选拔推荐、挂职锻炼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不少优秀的人才,但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真正既懂文化又懂管理经营的高端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家,而必须是真正的产业经营者。同时,湖南位居中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地理优势,外省人才不愿进来,本省优秀人才又留不住。总之,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低、专业结构和流向行业不合理等特征正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4、文化产业分布高度集中长株潭、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株潭城市群。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34.2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的63.7%,而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2.2%。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余州市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均低全省平均水平。
二、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尽管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湖南文化现象”更是备受全国关注。但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只是出于产业链低端和发展初期。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國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截至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可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得在资金、消费市场、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1、深化文化产业集群、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格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的风险成本;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规模。[2]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湖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的必由之路。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发展,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形成一个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群,以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带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文化的长足进步。同时,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经营层次。如充分发挥湖南卫视金鹰节、快乐大本营等知名品牌,带动旅游、信息、餐饮等部门的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进行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资结构。一是实施金融介入,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平台,积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推动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创新信贷机制和产品,扩大项目融资适用范围。二是允许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除政府外,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十分活跃。因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允许和鼓励文化行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的限制,允许并鼓励那些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性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合作交流和竞争
目前,全球文化市场大部分已被时代华纳、迪斯尼、好莱坞、日本广播公司等一批文化产业巨头垄断,我国正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挑战,加快构建和壮大自己的文化跨过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湖南文化企业要勇敢的走出去,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湖南省委原书记张春贤也曾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一等二靠、小打小闹是行不通的。无论发展目标、市场运作,还是产业格局、人才培养,都要拿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较、去审视。”实践证明,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一招是成功的。2008年,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蔓延之时,湖南动漫努力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山猫卡通通过动漫节目、卡通形象衍生产品的出口与增值业务相结合的运营手段,在2008年将多部优秀动漫节目出口到美国,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宏梦卡通创作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播出后,配套图书和音像制品输出海外,销售码洋达1.5亿元,创造了我国少儿图书发行史上的最高记录。[3]湖南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湖南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文化艺术生产力,推向国际市场,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4、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文化消费上,要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湖南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63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5.8%,与上年下降0.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91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2.3%。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占人均年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还在6%以下。可见湖南文化消费者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拓展。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培養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生产和创作消费者喜欢作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的文化消费者市场十分广阔,2009年湖南农村的人均文化产品及服务支出仅91元,文化消费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东北、河南、浙江等地一些农村办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已充分显示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为此,湖南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吴盛光.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现状透视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2]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3]李美玲.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之路.湘潮,2011(9)
关键词:湖南 文化产业 可持续性发展 思考
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和正在崛起的“传统湘军”让湖南文化产业蜚声业界,享誉全国。当然,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湖南的文化产业也有自己的短板:产业集群度不高,高端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等等。因此,要想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变“文化大省”为“文化强省”,就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湖南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 改革步伐缓慢、体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湖南文化体制和机制已进行了不少的革新,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早已证明国有企业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竞争力。而在管理上,文化产业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等问题,这种格局一方面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婆婆”过多,一个项目可能要获得几十个审批许可才能运作,从而影响企业参与竞争的时机。
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文化产业自身所特有的无形资产比重大,担保能力差,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居多等特点,使湖南文化产业一直面临“资金投入不足,融渠道单一”的发展瓶颈。湖南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在融资渠道方面,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且以信贷资金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10年末,湖南共有4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境内上市文化企业总数的25%,但累计融资只有69.9亿元,占上市文化企业累计融资总额比重远远低于企业上市数量占比。[1]
3、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近年来,湖南省虽然通过选拔推荐、挂职锻炼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不少优秀的人才,但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真正既懂文化又懂管理经营的高端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家,而必须是真正的产业经营者。同时,湖南位居中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地理优势,外省人才不愿进来,本省优秀人才又留不住。总之,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低、专业结构和流向行业不合理等特征正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4、文化产业分布高度集中长株潭、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株潭城市群。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34.2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的63.7%,而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2.2%。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余州市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均低全省平均水平。
二、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尽管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湖南文化现象”更是备受全国关注。但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只是出于产业链低端和发展初期。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國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截至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可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得在资金、消费市场、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1、深化文化产业集群、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格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的风险成本;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规模。[2]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湖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的必由之路。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发展,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形成一个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群,以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带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文化的长足进步。同时,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经营层次。如充分发挥湖南卫视金鹰节、快乐大本营等知名品牌,带动旅游、信息、餐饮等部门的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进行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资结构。一是实施金融介入,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平台,积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推动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创新信贷机制和产品,扩大项目融资适用范围。二是允许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除政府外,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十分活跃。因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允许和鼓励文化行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的限制,允许并鼓励那些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性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合作交流和竞争
目前,全球文化市场大部分已被时代华纳、迪斯尼、好莱坞、日本广播公司等一批文化产业巨头垄断,我国正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挑战,加快构建和壮大自己的文化跨过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湖南文化企业要勇敢的走出去,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湖南省委原书记张春贤也曾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一等二靠、小打小闹是行不通的。无论发展目标、市场运作,还是产业格局、人才培养,都要拿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较、去审视。”实践证明,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一招是成功的。2008年,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蔓延之时,湖南动漫努力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山猫卡通通过动漫节目、卡通形象衍生产品的出口与增值业务相结合的运营手段,在2008年将多部优秀动漫节目出口到美国,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宏梦卡通创作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播出后,配套图书和音像制品输出海外,销售码洋达1.5亿元,创造了我国少儿图书发行史上的最高记录。[3]湖南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湖南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文化艺术生产力,推向国际市场,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4、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文化消费上,要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湖南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63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5.8%,与上年下降0.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91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2.3%。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占人均年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还在6%以下。可见湖南文化消费者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拓展。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培養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生产和创作消费者喜欢作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的文化消费者市场十分广阔,2009年湖南农村的人均文化产品及服务支出仅91元,文化消费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东北、河南、浙江等地一些农村办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已充分显示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为此,湖南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吴盛光.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现状透视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2]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3]李美玲.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之路.湘潮,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