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活动背景
安静,不仅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的书法、茶道、围棋、抚琴,都以安静功课为根柢,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现代人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让安静阅读、安静沉思,成了一种奢求。社会的各种躁动时刻影响着孩子,一时间,我们的校园似乎也难以安静下来了。
学习和生活需要动静相宜,学习时“静如处子”,运动时又能“动若脱兔”,该静的时候能静得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得起来,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可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能进行自如地控制是非常难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课外热血沸腾,于是就把运动场上的那种奔放的情绪延续到课堂中,课内很难安静下来,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所以,很多班主任,把“静”作为一种班风来建设,要求“入室即安”,期待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休息的时候“静下来”。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分贝值的相关知识,体会安静的好处和必要,懂得安静下来的意义。
2.情感目标:深刻感悟到安静能给人舒服感觉,安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3.行为目标:能够静得下来,动得起来,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动”与“静”,养成休息时能静养,学习时能静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声频,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别样体会
师: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吧!同学们能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学生汇报:爸妈讲话声、汽车喇叭声、上课铃声、动物的叫声、同学的吵闹声……
师:课前,同学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声音,做了一个汇编,能给大家呈现一些吗?
呈现:欢呼声、急刹车声、爆炸声、尖叫身、知了叫声、小鸟叫声、音乐声、机器切割声、人群喧哗声……
师:你喜欢这些声音吗?
生1:喜欢小鸟叫声、欢呼声、轻音乐。这些声音很动听、很悦耳,所以喜欢。
生2:不喜欢汽车喇叭声、爆炸声、尖叫身、切割声、人群喧哗声。这些都是噪音,所以不喜欢。
师:刚才听到一个词“噪音”,为什么噪音让人讨厌呢?
生1:噪音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心都揪起来了。
生2:我爸爸说,噪音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师:是呀!声音过大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以上各种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通过一个图例,来看看这些声音的分贝值及对人体影响程度。(见图1)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幻灯呈现)
师:看了这幅图,大家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我更喜欢安静的环境,听听轻音乐,倾听鸟叫,30 70分贝的声音比较适宜,非常舒适。
生2:但是,安静并不意味着无声,20分贝以下也会让人恐惧哦!
生3:噪音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那些100分贝以上的,令人不舒服,听了揪心,让人心里很烦躁,我们要尽量不去这些地方,也不要自己制造噪音。
师小结:说得好,高分贝容易让人烦躁,而过低又让人心生恐惧。人们最易接受30 70分贝的声音,这样会让人感到舒服。
【设计意图】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入,让学生从是否可接受的程度去感觉,引出声音的分贝,让学生了解人可接受的分贝区间,同时明白噪音有损健康,使学生懂得避开噪音,健康生活。
二、合适乐声,体验和谐
师:同学们,在这些可接受的声音中,你们平时喜欢哪些声音呀?
生:喜欢音乐。
师:能具体说说,喜欢哪些音乐吗?
(学生分别说自己喜欢的音乐)
师:来!我们来听几段音乐,同学们可以想想在这些音乐的背景下,我们最合适做什么?
分别播放乐曲片段:西班牙斗牛舞曲、运动员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哀乐、军港之夜、摇篮曲、茉莉花。
生(根据音乐分别回答):斗牛(拳击、斗殴),比赛运动、婚庆、悲哀(悼念、丧事)、回忆、睡觉、赞美(表演)。
师:一种音乐代表了一种情绪,能让人进入到某种境界,音乐家在作曲时,其实也是因为体验过这种场景,才作出这样的曲子。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些场景,让大家选一选,连一连,合适的音乐和声音。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连线,具体见图2:
师:同学们!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声音,如果是这样,你会觉得如何?
出示:“阅览室”配上“锣鼓喧天”;“运动场”配上“无声”;“晨读”配上“人声鼎沸”;“暴风雨”配上“人声鼎沸”。
生1:这样不合适,太滑稽了,尤其是运动场配上无声,岂不是把我们都当成了哑巴!(学生笑)
生2:阅览室里锣鼓喧天?这样怎么能看书呢?
生3:声音在不合适的场所出现,哪怕再好听也是噪音。
师小结:是呀!合适的场景,就应该出现合适的声音,不和谐不仅会让人感到非常好笑、滑稽,更会让人心生厌烦,再美妙都成了噪音。(板书:合适场景、合适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引入对应的场景,通过合适场景与合适声音的选择,再到不合适的场景和声音的搭配,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反差,为下文“动静相宜”的环节做铺垫。
三、动静相宜,安静有时
1.动静相宜
师:在这幅连线图之外,你能说说我们校园中,哪些场合适合搭配哪种声音?
(学生讨论、举例:教室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安静,什么时候需要热烈发言;运动场什么时候需要安静,什么时候可以高声呼喊;餐厅吃饭该不该安静;走廊里什么时候该安静……)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同学们看看,这些场景搭配合适吗? (出示:“交谈”配上“面无表情”;“运动场”配上“观众一脸严肃”;“走廊”配上“高声呼喊”;“演出现场”配上“观众交头接耳”)
生1:同学之间交谈,如果毫无表情,显得非常没有礼貌,也显得这个人冷酷无情,非常不好。交谈最好能够面带微笑,让人感觉舒服又亲切。
生2:运动场上一脸严肃,若是运动员,说明他跑得很吃力、很痛苦。(学生笑)但是,我们观众不能一脸严肃,要为他们喊加油!这样才显得对他尊重。
生3:走廊上高声呼喊,是不合适的,这样会打扰其他同学上课,显得很不文明,要轻声慢步,也不能跑,发出很大的声音都是不好的。
生4:艺术是高雅的,观看演出时的礼仪,显示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观看时要安静,只有在一个节目演出完毕,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该安静的时候就安静,需要动起来的时候就激情四溢,这样做才是一个既文明又有活力的人。(板书:动静相宜)
2.安静有时
师:很多同学说,我们是充满活力的年龄,动起来、喊起来,多好呀!你们看看,这些场景中,若也这样合适吗?
(出示:“学生午休”配上“有说有笑”;“上课”配上“小动作不断”;“晨读”配上“东张西望”;“学习或作业”配上“电视播放”)
生1:不合适,看了非常地别扭。尤其是午休的时候,我们想好好休息,此时若有个别同学发出声音,会让人觉得讨厌。
生2:上课、作业、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这样小动作不断、看电视,效果肯定很差,而且会养成很不好的习惯。
师:你们觉得,此时,哪种氛围比较适合这些场景。
生:安静。
师:怎么搭配?
生:“午休”配上“安静入睡”;“上课”配上“专心听讲”;“晨读”配上“认真齐读”;“学习或作业”配上“专心致志”。
师:为什么这样搭配呢?
生1:这样就好了,显得很和谐,协调,正常。
生2:只有安静,才能入睡,安静才能专心学习、认真读书,吵吵闹闹怎么能休息、学习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学生笑)
师:是的,学习、休息需要安静。(板书)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时候需要安静?
生1:看书、考试的时候。
生2:听别人讲话也要安静。
生3:我觉得吃饭的时候,也需要安静。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3:我爸爸说,吃饭安静才能专心吃好饭,古人把吃饭安静作为一种礼仪,甚至说“吃饭大于天”。
师:你懂的真多,吃饭时,大声喧哗,唾沫四溅,的确不文雅。若有人与你同桌,就遭殃了,自己不用动筷子,一张嘴,就吃到对方口中射出来的饭菜。(学生笑)
生4:还有像去参观、排队等都需要安静。
师:能概括一下,哪些时候,是需要安静的?
(引导学生概括:自己需要专心或避免打扰别人时,都需要安静)
【设计意图】利用合适场景的选择,促进学生对动和静的理解,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对动和静的场合的基本意识。尤其是突出对静的讨论,从文明和需要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静,是自己专心及不打扰别人的一种需要。
四、体验安静,感悟力量
1.体验安静
师:那么!安静……难吗?
生:不难。
师:我们安静会儿试试?
(学生安静30秒)
师:你们觉得,这样就是真的安静下来吗?专心了吗?
生:是的。(大多学生认同)
师:那说说,你们刚才的专心,有什么收获?
生:……(大多说不出来)
师:怎么不说了,都想了什么?
生1:因为我们不知道安静了要干嘛,所以什么都没想。
生2:我只是不说话而已,其实心不在焉呢!
生3:我看着老师,心里很想笑。(学生笑)
师:也就是说,其实刚才的安静并没有在思考什么,或者说获得什么,就是安静而已。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安静?
生1:真正的安静是很专心地做一件事。
生2:全神贯注就是真正的安静。
生3:心不在焉不是真正的安静。
引导学生小结:安静有两种,一种是做做样子,表面的安静,心不在焉;一种是专心的,那是真的安静。
师:想不想体验一下真正的安静?
学生:想!
师:来!下面请大家保持30秒安静,试一试,你能听到什么?
生1:窗外很远的地方有汽车喇叭的声音。
生2:校园小鸟的叫声。
生3: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师:好神奇呀!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生1:安静真好,能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声音。
生2:安静,能让我们的心绪宁静许多。
师:你们对真正的安静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真正的安静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生2: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真正的安静。
师:是的,真正的安静并不是刻意的,而是专心致志时的一种氛围。
2.安静能量
师:同学们都说安静很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想体验一下吗?
师:这里有一个“鸟巢的一角”,给大家15秒,请数一数,图(见图3)里一共有几条线。(背景:不停有爆炸、尖叫声)
学生操作,讲述自己数的条数。
师:同学们给出了多个答案,那么到底有几条?你觉得自己数对了吗?
(学生纷纷表示,应该不对,太吵了)
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起再来数数“鸟巢的另一角”(见图4)。 学生操作,并汇报自己数的条数。
老师公布答案:18条。
(此时,大部分学生数对了)
师:通过两种不同环境的测试,你有什么体会?
生1:噪音会让我们心烦意乱。
生2:安静能让我们更加仔细、更加专心、更加投入。
生3:安静,让我们更加有能量。
师:是呀!安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境界。(选择学生精粹的语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安静”,从而明白安静并非毫无目的,而是有目的性地、专心致志地、思想集中地去做一件事,去获得更大的能量。并通过背景声音营造出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做同样的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做好需要专心的事。
五、学会安静,我能做到
1.安静是怎样的
师:安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出示(诗句配图):
一片寒叶,伴着秋风落入水池,泛起点点涟漪,归于平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荷塘月色。
夜,更静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是隐隐约约的。
出示(音乐配图):
《舒伯特小夜曲》配“孩子安静睡眠”图;“古琴的悠悠声”配“山涧流水”图;“海浪抚沙声”配“碧海蓝天”图;“轻轻的高亢歌声”配“无尽草原”图;“清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配“清晨的校园”图。
师:看了这些,你对安静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安静不是没有声音的,偶尔的、轻轻的声音,有时更加凸显出周围的安静。
生2:安静是一种内心的安稳和平静。
生3:安静,很美。
师:是呀!安静就是一种美,不激动,不焦虑。那么幽静,那么美丽。真想沉浸在这样美好的境界中不出来,可是我们离这种境界又有多远呢?
2.我也可以安静
师:我们可以安静吗?该如何做,说说你的心得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可以在走廊和需要安静的地方贴一些温馨提示,如:“轻声慢步,文明路过”,提示大家学会安静,学会文明。
生2:在该安静的地方要保持安静,在该发出声音的时候尽情高声。
生3:校园里可以划定一些区域,标注哪些地方该发出多少分贝的声音,这样方便大家很好地做到。
生4:我们可以这样做,听即静,读就响,文明休息,快乐运动。
生5:每个人都安静些,我们校园就会变得安静起来。我们的心也会安静下来,静心读书,静心学习。
生6: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议,大家相互监督,有时候我们一时做不到,可以相互之间提醒,相互督促,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做到安静了。
【设计意图】通过“静”的意境营造,让学生体会到静的美,静是一种诗意,激发学生向往之情,并思考如何做到,经过畅谈,达成共识。
六、静之宣言,动之守则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对静和动说一句话,最后凝聚成我们的“动静宣言”。
静之宣言:做一个安静的人,轻声慢行,轻言细语,该安静时就安静。
动之守则:做一个热情的人,文明运动,激情有度,该运动时就运动。
师: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对静和动来说,不是一味安静,也不能一直热闹。动得起来,静得下来,努力去做得完美。
【设计意图】静和动其实是相对的,一味静,一直动,都不好,动静相宜,动静有度才完美。在给学生传达安静的好处、如何安静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如何动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到静,更加深刻地理解静的含义。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活动背景
安静,不仅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的书法、茶道、围棋、抚琴,都以安静功课为根柢,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现代人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让安静阅读、安静沉思,成了一种奢求。社会的各种躁动时刻影响着孩子,一时间,我们的校园似乎也难以安静下来了。
学习和生活需要动静相宜,学习时“静如处子”,运动时又能“动若脱兔”,该静的时候能静得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得起来,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可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能进行自如地控制是非常难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课外热血沸腾,于是就把运动场上的那种奔放的情绪延续到课堂中,课内很难安静下来,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所以,很多班主任,把“静”作为一种班风来建设,要求“入室即安”,期待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休息的时候“静下来”。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分贝值的相关知识,体会安静的好处和必要,懂得安静下来的意义。
2.情感目标:深刻感悟到安静能给人舒服感觉,安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3.行为目标:能够静得下来,动得起来,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动”与“静”,养成休息时能静养,学习时能静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声频,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别样体会
师: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吧!同学们能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学生汇报:爸妈讲话声、汽车喇叭声、上课铃声、动物的叫声、同学的吵闹声……
师:课前,同学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声音,做了一个汇编,能给大家呈现一些吗?
呈现:欢呼声、急刹车声、爆炸声、尖叫身、知了叫声、小鸟叫声、音乐声、机器切割声、人群喧哗声……
师:你喜欢这些声音吗?
生1:喜欢小鸟叫声、欢呼声、轻音乐。这些声音很动听、很悦耳,所以喜欢。
生2:不喜欢汽车喇叭声、爆炸声、尖叫身、切割声、人群喧哗声。这些都是噪音,所以不喜欢。
师:刚才听到一个词“噪音”,为什么噪音让人讨厌呢?
生1:噪音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心都揪起来了。
生2:我爸爸说,噪音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师:是呀!声音过大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以上各种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通过一个图例,来看看这些声音的分贝值及对人体影响程度。(见图1)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幻灯呈现)
师:看了这幅图,大家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我更喜欢安静的环境,听听轻音乐,倾听鸟叫,30 70分贝的声音比较适宜,非常舒适。
生2:但是,安静并不意味着无声,20分贝以下也会让人恐惧哦!
生3:噪音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那些100分贝以上的,令人不舒服,听了揪心,让人心里很烦躁,我们要尽量不去这些地方,也不要自己制造噪音。
师小结:说得好,高分贝容易让人烦躁,而过低又让人心生恐惧。人们最易接受30 70分贝的声音,这样会让人感到舒服。
【设计意图】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入,让学生从是否可接受的程度去感觉,引出声音的分贝,让学生了解人可接受的分贝区间,同时明白噪音有损健康,使学生懂得避开噪音,健康生活。
二、合适乐声,体验和谐
师:同学们,在这些可接受的声音中,你们平时喜欢哪些声音呀?
生:喜欢音乐。
师:能具体说说,喜欢哪些音乐吗?
(学生分别说自己喜欢的音乐)
师:来!我们来听几段音乐,同学们可以想想在这些音乐的背景下,我们最合适做什么?
分别播放乐曲片段:西班牙斗牛舞曲、运动员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哀乐、军港之夜、摇篮曲、茉莉花。
生(根据音乐分别回答):斗牛(拳击、斗殴),比赛运动、婚庆、悲哀(悼念、丧事)、回忆、睡觉、赞美(表演)。
师:一种音乐代表了一种情绪,能让人进入到某种境界,音乐家在作曲时,其实也是因为体验过这种场景,才作出这样的曲子。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些场景,让大家选一选,连一连,合适的音乐和声音。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连线,具体见图2:
师:同学们!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声音,如果是这样,你会觉得如何?
出示:“阅览室”配上“锣鼓喧天”;“运动场”配上“无声”;“晨读”配上“人声鼎沸”;“暴风雨”配上“人声鼎沸”。
生1:这样不合适,太滑稽了,尤其是运动场配上无声,岂不是把我们都当成了哑巴!(学生笑)
生2:阅览室里锣鼓喧天?这样怎么能看书呢?
生3:声音在不合适的场所出现,哪怕再好听也是噪音。
师小结:是呀!合适的场景,就应该出现合适的声音,不和谐不仅会让人感到非常好笑、滑稽,更会让人心生厌烦,再美妙都成了噪音。(板书:合适场景、合适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引入对应的场景,通过合适场景与合适声音的选择,再到不合适的场景和声音的搭配,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反差,为下文“动静相宜”的环节做铺垫。
三、动静相宜,安静有时
1.动静相宜
师:在这幅连线图之外,你能说说我们校园中,哪些场合适合搭配哪种声音?
(学生讨论、举例:教室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安静,什么时候需要热烈发言;运动场什么时候需要安静,什么时候可以高声呼喊;餐厅吃饭该不该安静;走廊里什么时候该安静……)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同学们看看,这些场景搭配合适吗? (出示:“交谈”配上“面无表情”;“运动场”配上“观众一脸严肃”;“走廊”配上“高声呼喊”;“演出现场”配上“观众交头接耳”)
生1:同学之间交谈,如果毫无表情,显得非常没有礼貌,也显得这个人冷酷无情,非常不好。交谈最好能够面带微笑,让人感觉舒服又亲切。
生2:运动场上一脸严肃,若是运动员,说明他跑得很吃力、很痛苦。(学生笑)但是,我们观众不能一脸严肃,要为他们喊加油!这样才显得对他尊重。
生3:走廊上高声呼喊,是不合适的,这样会打扰其他同学上课,显得很不文明,要轻声慢步,也不能跑,发出很大的声音都是不好的。
生4:艺术是高雅的,观看演出时的礼仪,显示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观看时要安静,只有在一个节目演出完毕,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该安静的时候就安静,需要动起来的时候就激情四溢,这样做才是一个既文明又有活力的人。(板书:动静相宜)
2.安静有时
师:很多同学说,我们是充满活力的年龄,动起来、喊起来,多好呀!你们看看,这些场景中,若也这样合适吗?
(出示:“学生午休”配上“有说有笑”;“上课”配上“小动作不断”;“晨读”配上“东张西望”;“学习或作业”配上“电视播放”)
生1:不合适,看了非常地别扭。尤其是午休的时候,我们想好好休息,此时若有个别同学发出声音,会让人觉得讨厌。
生2:上课、作业、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这样小动作不断、看电视,效果肯定很差,而且会养成很不好的习惯。
师:你们觉得,此时,哪种氛围比较适合这些场景。
生:安静。
师:怎么搭配?
生:“午休”配上“安静入睡”;“上课”配上“专心听讲”;“晨读”配上“认真齐读”;“学习或作业”配上“专心致志”。
师:为什么这样搭配呢?
生1:这样就好了,显得很和谐,协调,正常。
生2:只有安静,才能入睡,安静才能专心学习、认真读书,吵吵闹闹怎么能休息、学习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学生笑)
师:是的,学习、休息需要安静。(板书)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时候需要安静?
生1:看书、考试的时候。
生2:听别人讲话也要安静。
生3:我觉得吃饭的时候,也需要安静。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3:我爸爸说,吃饭安静才能专心吃好饭,古人把吃饭安静作为一种礼仪,甚至说“吃饭大于天”。
师:你懂的真多,吃饭时,大声喧哗,唾沫四溅,的确不文雅。若有人与你同桌,就遭殃了,自己不用动筷子,一张嘴,就吃到对方口中射出来的饭菜。(学生笑)
生4:还有像去参观、排队等都需要安静。
师:能概括一下,哪些时候,是需要安静的?
(引导学生概括:自己需要专心或避免打扰别人时,都需要安静)
【设计意图】利用合适场景的选择,促进学生对动和静的理解,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对动和静的场合的基本意识。尤其是突出对静的讨论,从文明和需要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静,是自己专心及不打扰别人的一种需要。
四、体验安静,感悟力量
1.体验安静
师:那么!安静……难吗?
生:不难。
师:我们安静会儿试试?
(学生安静30秒)
师:你们觉得,这样就是真的安静下来吗?专心了吗?
生:是的。(大多学生认同)
师:那说说,你们刚才的专心,有什么收获?
生:……(大多说不出来)
师:怎么不说了,都想了什么?
生1:因为我们不知道安静了要干嘛,所以什么都没想。
生2:我只是不说话而已,其实心不在焉呢!
生3:我看着老师,心里很想笑。(学生笑)
师:也就是说,其实刚才的安静并没有在思考什么,或者说获得什么,就是安静而已。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安静?
生1:真正的安静是很专心地做一件事。
生2:全神贯注就是真正的安静。
生3:心不在焉不是真正的安静。
引导学生小结:安静有两种,一种是做做样子,表面的安静,心不在焉;一种是专心的,那是真的安静。
师:想不想体验一下真正的安静?
学生:想!
师:来!下面请大家保持30秒安静,试一试,你能听到什么?
生1:窗外很远的地方有汽车喇叭的声音。
生2:校园小鸟的叫声。
生3: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师:好神奇呀!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生1:安静真好,能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声音。
生2:安静,能让我们的心绪宁静许多。
师:你们对真正的安静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真正的安静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生2: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真正的安静。
师:是的,真正的安静并不是刻意的,而是专心致志时的一种氛围。
2.安静能量
师:同学们都说安静很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想体验一下吗?
师:这里有一个“鸟巢的一角”,给大家15秒,请数一数,图(见图3)里一共有几条线。(背景:不停有爆炸、尖叫声)
学生操作,讲述自己数的条数。
师:同学们给出了多个答案,那么到底有几条?你觉得自己数对了吗?
(学生纷纷表示,应该不对,太吵了)
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起再来数数“鸟巢的另一角”(见图4)。 学生操作,并汇报自己数的条数。
老师公布答案:18条。
(此时,大部分学生数对了)
师:通过两种不同环境的测试,你有什么体会?
生1:噪音会让我们心烦意乱。
生2:安静能让我们更加仔细、更加专心、更加投入。
生3:安静,让我们更加有能量。
师:是呀!安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境界。(选择学生精粹的语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安静”,从而明白安静并非毫无目的,而是有目的性地、专心致志地、思想集中地去做一件事,去获得更大的能量。并通过背景声音营造出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做同样的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做好需要专心的事。
五、学会安静,我能做到
1.安静是怎样的
师:安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出示(诗句配图):
一片寒叶,伴着秋风落入水池,泛起点点涟漪,归于平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荷塘月色。
夜,更静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是隐隐约约的。
出示(音乐配图):
《舒伯特小夜曲》配“孩子安静睡眠”图;“古琴的悠悠声”配“山涧流水”图;“海浪抚沙声”配“碧海蓝天”图;“轻轻的高亢歌声”配“无尽草原”图;“清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配“清晨的校园”图。
师:看了这些,你对安静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安静不是没有声音的,偶尔的、轻轻的声音,有时更加凸显出周围的安静。
生2:安静是一种内心的安稳和平静。
生3:安静,很美。
师:是呀!安静就是一种美,不激动,不焦虑。那么幽静,那么美丽。真想沉浸在这样美好的境界中不出来,可是我们离这种境界又有多远呢?
2.我也可以安静
师:我们可以安静吗?该如何做,说说你的心得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可以在走廊和需要安静的地方贴一些温馨提示,如:“轻声慢步,文明路过”,提示大家学会安静,学会文明。
生2:在该安静的地方要保持安静,在该发出声音的时候尽情高声。
生3:校园里可以划定一些区域,标注哪些地方该发出多少分贝的声音,这样方便大家很好地做到。
生4:我们可以这样做,听即静,读就响,文明休息,快乐运动。
生5:每个人都安静些,我们校园就会变得安静起来。我们的心也会安静下来,静心读书,静心学习。
生6: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议,大家相互监督,有时候我们一时做不到,可以相互之间提醒,相互督促,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做到安静了。
【设计意图】通过“静”的意境营造,让学生体会到静的美,静是一种诗意,激发学生向往之情,并思考如何做到,经过畅谈,达成共识。
六、静之宣言,动之守则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对静和动说一句话,最后凝聚成我们的“动静宣言”。
静之宣言:做一个安静的人,轻声慢行,轻言细语,该安静时就安静。
动之守则:做一个热情的人,文明运动,激情有度,该运动时就运动。
师: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对静和动来说,不是一味安静,也不能一直热闹。动得起来,静得下来,努力去做得完美。
【设计意图】静和动其实是相对的,一味静,一直动,都不好,动静相宜,动静有度才完美。在给学生传达安静的好处、如何安静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如何动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到静,更加深刻地理解静的含义。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