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聚类多子群自适应PSO算法的Volterra核辨识

来源 :计算机应用研究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一类单输入单输出非线性动态系统的Volterra级数模型辨识问题,提出了灰聚类多子群自适应PSO算法,并定义了精度影响系数以定量评估模型结构项对辨识精度的影响程度。在利用Volterra级数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初始建模的基础上,采用灰聚类多子群自适应PSO算法和精度影响系数实现了非线性Volterra级数模型的结构确认和参数优化辨识。将该方法与基于标准PSO、GA、QPSO算法的Volterra时域核辨识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辨识精度及收敛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更为合理准确地度量软件可信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非功能需求的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首先,分析了该模型所涉及的软件可信性、非功能需求、关键非功能需求的定义;其次,对非功能需求进行分解以及权重的分配,并将非功能需求细分为A、B、C、D四类以便更好地获取;最后,应用Web软件中的"在线旅行"网站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具体度量过程。提出的模型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适用于不同形态的软件,支持软件可信
依据校车服务学校的数量和顺序可将校车路径问题(SBRP)分为单校、多校不混载和多校混载三类。现有算法对不同类型的SBRP进行容量、时间窗等约束检测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复杂应
针对现有连续数据保护系统存在恢复点选择困难、数据一致性差和无法支持事务级数据恢复粒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事件驱动的连续数据保护恢复系统(EBRS)解决方案,给出了EBRS的三个核心组件应用感知模型、应用协同模型和事件恢复视图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在Oracle环境下实现了EBRS的关键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事件驱动的连续数据保护恢复系统具有恢复粒度细、恢复效率高、数据一致性好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存在不确定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将未知扰动和建模误差转换为满足给定约束的矩阵,建立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控制系统渐近稳定,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完成H∞鲁棒控制器设计。通过仿真实验,比较在不同时延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响应曲线,结果证明所设计的H∞鲁棒控制器可以解决系统中存在不确定建模误差、干扰和时延等问题,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在DBSCAN算法基础上提出SS-DBSCAN算法,克服了现有密度聚类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不增加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情况下,避免了空间邻近点被划入噪声簇和不同簇空间位置叠加等问题。提出饱和度概念,保证同一簇内部非空间属性分布的稳定性,并以热带气旋生成海域为例,证明这种算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聚类效果。
针对已有基于缓存策略的IPQAM(边缘调制器)频点管理方法中响应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响应时延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缓存模型的IPQAM频点管理方法。该优化缓存模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IPQAM频点资源、频点端口资源,以及资源所在服务组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中只加载资源的部分属性,以降低对系统内存的消耗。基于该优化缓存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IPQAM频点分配、回收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该优化缓存模型
针对开放式网络环境中信任的主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理论的主观信任评价模型。该模型运用模糊理论得出节点间的综合信任评价的计算式,并在信任的计算中引入时间因子、对不诚信节点的约束机制,利用贴近度反求权重计算综合信任值,最后利用模糊等价关系实现信任值的聚类分析。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并通过仿真实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接近真实的情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实时数据收集具有较高的延时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无通信冲突的分布式数据聚集调度近似算法。该算法首先在最大独立集的基础上建立一棵根在sink的数据聚集树,然后各个节点按数据聚集树分层进行数据调度。在数据聚集树的构造过程中,对于两个相距两跳的支配点,它们共同的、相距两跳的支配点,通过距sink最近的支配点加入数据聚集树;而在数据调度过程中,采用一种新的选择标准从竞争集中选择节点进行
针对传统局部离群点检测算法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该算法在寻找数据点的近邻区域时采用了基于影响空间的局部离群点检测(INFLO)中影响空间的概念,然后在计算数据点的离群因子时,根据基于链接的离群点检测(COF)中链式距离的思想,提出了基于相似k距离邻居序列(SKDNS)的离群因子计算方法。通过对比该算法和其他经典局部离群点检测算法在不同数据分布情况下的挖掘结果,该
基于位置服务(LBS)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位置隐私保护成为了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大部分用户是沿着道路交通网络移动,研究路网环境下的位置隐私技术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路网环境面临隐私泄露的新挑战,从网络扩张匿名技术、X-Star匿名技术、Mix zone匿名技术三个方面对现有路网下的位置隐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其隐私水平、服务质量等性能指标。最后,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