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出
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代教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由祖辈担当对婴幼儿的教育和抚养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隔代教养的研究不乏其人,其中,大多研究围绕其成因、类型、利弊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尤其针对隔代教养对婴幼儿的不良影响,更是涉及个性发展、情绪能力、社会交往、学业等各个方面。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有诸多优势,如祖辈带养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提出假设,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四种嵌套结构的影响,这四种嵌套结构依次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微观系统,由儿童直接生活的环境中的互动模式组成。这个系统包括家长、儿童发展专家、儿童受到的直接影响以及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接下来的影响层次是中观系统,包括学校、早教机构、邻居、社区及地方文化;然后就是外观系统,它包括与儿童没有直接联系,但影响儿童发展和保育的因素,比如家长所受的教育、家长的工作场所、健康和社会服务等;最后是宏观系统,它包括养育儿童的普遍的文化价值观、法律、资源和社会文化习俗。这四种嵌套的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养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儿童保育的影响因素时,视角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的微观层面,而是应站在生态系统的视角上,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意味着,隔代教养中的祖辈和孙辈都处在生态系统中的微观系统当中,两者除了互相产生影响外,还需要受到和发出来自微观系统中的父辈,中观系统中的学校、早教机构、邻居、社区及地方文化、外观系统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家长的工作场所、健康和社会服务,及宏观系统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基于这一视角,结合文献法和观察法,试图探讨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现状及相应对策。
现状分析
0~3岁不仅是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脑迅速建立各种有效连接的时期。身体大动作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手指精细动作的从粗到细,口语发出的含糊语音到清晰完整的句子,无一例外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凸显性,而隔代教养中存在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静轻动等现状需要引起成人的反思和重视。
重养轻教
中午,奶奶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子,拿起盛好饭菜的小碗,走到正在看电视的23个月的东东面前,说:“宝宝,吃饭啦!”东东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没有回答。奶奶见状,拿出小桌子,把小碗放下,开始一口一口地喂起来,就这样,一碗饭很快就喂完了。奶奶收起桌子和小碗,说:“好啦!你吃饱了,现在奶奶要去吃饭了。”祖辈本着“吃好喝好,身体壮壮”的喂养理念,在带养0~3岁儿童时,把养育摆在首位。诚然,0~3岁儿童身体正处于高速发育时期,各种营养元素的质与量都不容小觑,而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要合理地搭配膳食,注重营养的均衡性。对“吃”这件事,如何让婴幼儿喜欢吃、主动吃、自己吃,以及吃的环境和要求等等因素,似乎并没有引起祖辈的关注和重视,把主动吃饭变成了被动喂食,不仅无法帮助儿童建立对食物的兴趣和喜爱,影响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更容易导致儿童缺乏饥饿感和饱胀,引发胃肠疾病。
重智轻德
嘟嘟现在19个月了,最近很喜欢反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今天,嘟嘟拿起一辆电动玩具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推着车走,而是拿在手上翻过来翻过去地看。突然,她发现了电动玩具车的电池盖有一个凸点,她用手指抠、抠、抠,抠了一会后,终于被抠开了,她看见了两个电池,正准备用手继续抠,奶奶看见了,赶紧把玩具车抢过去,说:“宝宝,这有电,不能乱玩。”嘟嘟眼睁睁地看着奶奶把玩具车的盖子“啪”的一下子盖上了。祖辈对儿童安全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其情感体验的关注,虽现今社会大有改观,但其现状仍令人担忧,在儿童主动地探寻身边世界时,多少次的打扰与干预,多少次的不解与困惑,多少次的责问与冷漠,都一次次地映入儿童的大脑中,塑造着儿童的个性。当一名儿童好奇地拿起一块积木时,成人会说:“宝宝,这是什么形状?”当一名儿童反复地打开盖子,盖上盖子时,成人以“这个不是玩具”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拿走;当成人站在数米外的地点,大声对正在专注钓塑料鱼的儿童喊:“宝宝,宝宝”时,宝宝没有回应,成人便急匆匆走过去,双手抱起儿童,边走边说:“我已经喊你很多遍了,你怎么都沒反应”;这一幅幅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0~3岁的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潜移默化,逐渐变成一个个的“对答机”“无趣脸”和“急性子”。
重静轻动
小小(26个月)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只能让奶奶照顾他,奶奶每天做家务时,就把电视机打开给小小看。等奶奶忙完了,就按照妈妈的要求,关掉电视,拿出一本绘本读给小小听,为此,小小认识很多书本上的东西。晚上,爸爸妈妈回到家,奶奶都会把今天看的绘本拿出来,让小小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也会让小小表演背诵世界各国的名称,小小可以背出100多个国家的名字,家长也经常以此为荣。后小小入托体检时,检查出眼睛散光,骨密度数值偏低。
3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7个月独坐,8个月爬行,10个月扶站,1岁独立行走,在生命的头三年,每一个新出现的动作都预示着儿童相应肌肉能力的成熟和完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大多数成人在儿童独立行走之后,对其的关注更多地倾向了语言的发展,“宝宝怎么还不会说话啊?宝宝怎么发音不清晰啊?隔壁同龄的女孩子都会说一句话了,我们家的还什么都不说。”所以家长把孩子的时间更多地分配给绘本阅读等静态活动,忽视了走、跑、跳等大运动的发展需求。而大运动的发展缺乏会影响儿童的食欲及骨骼发展,进而影响儿童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原因剖析
墨守成规、手动脑不动
由于祖辈有带养父辈一代的成功经验,所以在带养孙辈时容易思想保守,守着老一代的规矩,不肯改变。如带养中事必躬亲地包办儿童的一切:帮助儿童喂饭、喂水到嘴里,帮助儿童穿衣服、鞋子……点滴事件,令儿童失去了一次次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次走向独立和自主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次建立自信的机会,变成一个个事事依赖他人,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小皇帝”“小公主”。 囫囵吞枣、嘴动脑不动
祖辈秉持“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在儿童探索玩具时,希望把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次性灌输给儿童,没有意识到儿童可以在多次失误的过程中自己学习,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并培养专注力和意志力。结果化的导向,也让儿童在一次次的探索学习中,失去了过程性的体验和学习,囫囵吞枣,食之无味。
体力不支、心有余而力不足
祖辈由于年龄较大,体力和精力有限,在大运动的支持上,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但0~3岁的儿童大运动需求旺盛,每日活动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和动静结合,而不能偏废一方,所以隔代教养必须与亲子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弥补彼此的不足和弊端,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对策探讨
隔代教养虽有许多的弊端,但是只是一味地进行批评也解决不了现存的问题。隔代教养存在的普遍性也反映了社会当下的迫切需求,只有客观地看待这一需求和现状,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改善这一现状。笔者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结合父辈层面和祖辈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父辈层面
第一,权衡轻重。先衡量,如果能接受隔代教养带来的问题,就让祖辈参与带养;如果接受不了预期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自己承担带养责任。
第二,体谅祖辈。祖辈希望帮助父辈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父辈不应一面享受祖辈带养的便利,一面又诸多抱怨,父辈应理解、体谅祖辈,对祖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样祖辈也会更容易沟通;可以多让祖辈走出去,听听专家或其他人怎么说,听取多方意见会更容易更新带养观念。
第三,习惯难改。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一个习惯的改变可能需要一生。将心比心,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即便有很强的意志力,改变养成的习惯也不是易事,更何况是已经六七十岁的祖辈。
第四,摆正身份。作为父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就好像一棵苹果树,苹果成熟了,就要掉下来,如果成熟了都不掉下来,那下一代的苹果就没法长。成人也是一样,在结婚之前,你是父母的儿子,结婚生子之后,你需要脱离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第一身份从儿子变成丈夫和爸爸。当你的家庭和原生家庭产生矛盾时,首先,你要与你的妻子站在一起,体谅妻子:“我知道妈妈这样做不对,但是习惯是很难改的,慢慢来,我明白你的委屈……”妻子心里绝对明白任务的难度,只要男人承担起丈夫的责任,摆正身份和角色,相信妻子会和你一起爱你的爸爸妈妈,孝顺你的爸爸媽妈。
作为儿媳,要体谅丈夫作为“夹心饼干”的难处,要爱丈夫,和丈夫一起面对和解决种种难题。
祖辈层面
第一,微观上:内省调整。积极走出去,和同龄人之间多交流,多分享彼此带养中遇到的困难和有益经验。在对比中内省,逐渐调整旧的做法和想法,努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在带养儿童的过程中,多学习,多接纳,与儿童一起成长。
第二,中观上:社区支持。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社会局面,社区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力量,积极组织各种专家讲座、社区老年学堂等活动,帮助祖辈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积极分享、交流有益的育儿经验,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第三,宏观上:媒体效应。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效应会对全社会关注的事形成焦点,而教育乃民生之根基,0~3岁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是未来的希望,媒体理应形成一种共识,为儿童带养中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策划相应的栏目,有针对性地解决隔代教养中存在的棘手的共性问题。
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代教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由祖辈担当对婴幼儿的教育和抚养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隔代教养的研究不乏其人,其中,大多研究围绕其成因、类型、利弊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尤其针对隔代教养对婴幼儿的不良影响,更是涉及个性发展、情绪能力、社会交往、学业等各个方面。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有诸多优势,如祖辈带养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提出假设,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四种嵌套结构的影响,这四种嵌套结构依次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微观系统,由儿童直接生活的环境中的互动模式组成。这个系统包括家长、儿童发展专家、儿童受到的直接影响以及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接下来的影响层次是中观系统,包括学校、早教机构、邻居、社区及地方文化;然后就是外观系统,它包括与儿童没有直接联系,但影响儿童发展和保育的因素,比如家长所受的教育、家长的工作场所、健康和社会服务等;最后是宏观系统,它包括养育儿童的普遍的文化价值观、法律、资源和社会文化习俗。这四种嵌套的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养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儿童保育的影响因素时,视角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的微观层面,而是应站在生态系统的视角上,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意味着,隔代教养中的祖辈和孙辈都处在生态系统中的微观系统当中,两者除了互相产生影响外,还需要受到和发出来自微观系统中的父辈,中观系统中的学校、早教机构、邻居、社区及地方文化、外观系统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家长的工作场所、健康和社会服务,及宏观系统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基于这一视角,结合文献法和观察法,试图探讨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现状及相应对策。
现状分析
0~3岁不仅是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脑迅速建立各种有效连接的时期。身体大动作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手指精细动作的从粗到细,口语发出的含糊语音到清晰完整的句子,无一例外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凸显性,而隔代教养中存在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静轻动等现状需要引起成人的反思和重视。
重养轻教
中午,奶奶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子,拿起盛好饭菜的小碗,走到正在看电视的23个月的东东面前,说:“宝宝,吃饭啦!”东东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没有回答。奶奶见状,拿出小桌子,把小碗放下,开始一口一口地喂起来,就这样,一碗饭很快就喂完了。奶奶收起桌子和小碗,说:“好啦!你吃饱了,现在奶奶要去吃饭了。”祖辈本着“吃好喝好,身体壮壮”的喂养理念,在带养0~3岁儿童时,把养育摆在首位。诚然,0~3岁儿童身体正处于高速发育时期,各种营养元素的质与量都不容小觑,而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要合理地搭配膳食,注重营养的均衡性。对“吃”这件事,如何让婴幼儿喜欢吃、主动吃、自己吃,以及吃的环境和要求等等因素,似乎并没有引起祖辈的关注和重视,把主动吃饭变成了被动喂食,不仅无法帮助儿童建立对食物的兴趣和喜爱,影响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更容易导致儿童缺乏饥饿感和饱胀,引发胃肠疾病。
重智轻德
嘟嘟现在19个月了,最近很喜欢反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今天,嘟嘟拿起一辆电动玩具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推着车走,而是拿在手上翻过来翻过去地看。突然,她发现了电动玩具车的电池盖有一个凸点,她用手指抠、抠、抠,抠了一会后,终于被抠开了,她看见了两个电池,正准备用手继续抠,奶奶看见了,赶紧把玩具车抢过去,说:“宝宝,这有电,不能乱玩。”嘟嘟眼睁睁地看着奶奶把玩具车的盖子“啪”的一下子盖上了。祖辈对儿童安全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其情感体验的关注,虽现今社会大有改观,但其现状仍令人担忧,在儿童主动地探寻身边世界时,多少次的打扰与干预,多少次的不解与困惑,多少次的责问与冷漠,都一次次地映入儿童的大脑中,塑造着儿童的个性。当一名儿童好奇地拿起一块积木时,成人会说:“宝宝,这是什么形状?”当一名儿童反复地打开盖子,盖上盖子时,成人以“这个不是玩具”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拿走;当成人站在数米外的地点,大声对正在专注钓塑料鱼的儿童喊:“宝宝,宝宝”时,宝宝没有回应,成人便急匆匆走过去,双手抱起儿童,边走边说:“我已经喊你很多遍了,你怎么都沒反应”;这一幅幅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0~3岁的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潜移默化,逐渐变成一个个的“对答机”“无趣脸”和“急性子”。
重静轻动
小小(26个月)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只能让奶奶照顾他,奶奶每天做家务时,就把电视机打开给小小看。等奶奶忙完了,就按照妈妈的要求,关掉电视,拿出一本绘本读给小小听,为此,小小认识很多书本上的东西。晚上,爸爸妈妈回到家,奶奶都会把今天看的绘本拿出来,让小小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也会让小小表演背诵世界各国的名称,小小可以背出100多个国家的名字,家长也经常以此为荣。后小小入托体检时,检查出眼睛散光,骨密度数值偏低。
3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7个月独坐,8个月爬行,10个月扶站,1岁独立行走,在生命的头三年,每一个新出现的动作都预示着儿童相应肌肉能力的成熟和完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大多数成人在儿童独立行走之后,对其的关注更多地倾向了语言的发展,“宝宝怎么还不会说话啊?宝宝怎么发音不清晰啊?隔壁同龄的女孩子都会说一句话了,我们家的还什么都不说。”所以家长把孩子的时间更多地分配给绘本阅读等静态活动,忽视了走、跑、跳等大运动的发展需求。而大运动的发展缺乏会影响儿童的食欲及骨骼发展,进而影响儿童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原因剖析
墨守成规、手动脑不动
由于祖辈有带养父辈一代的成功经验,所以在带养孙辈时容易思想保守,守着老一代的规矩,不肯改变。如带养中事必躬亲地包办儿童的一切:帮助儿童喂饭、喂水到嘴里,帮助儿童穿衣服、鞋子……点滴事件,令儿童失去了一次次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次走向独立和自主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次建立自信的机会,变成一个个事事依赖他人,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小皇帝”“小公主”。 囫囵吞枣、嘴动脑不动
祖辈秉持“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在儿童探索玩具时,希望把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次性灌输给儿童,没有意识到儿童可以在多次失误的过程中自己学习,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并培养专注力和意志力。结果化的导向,也让儿童在一次次的探索学习中,失去了过程性的体验和学习,囫囵吞枣,食之无味。
体力不支、心有余而力不足
祖辈由于年龄较大,体力和精力有限,在大运动的支持上,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但0~3岁的儿童大运动需求旺盛,每日活动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和动静结合,而不能偏废一方,所以隔代教养必须与亲子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弥补彼此的不足和弊端,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对策探讨
隔代教养虽有许多的弊端,但是只是一味地进行批评也解决不了现存的问题。隔代教养存在的普遍性也反映了社会当下的迫切需求,只有客观地看待这一需求和现状,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改善这一现状。笔者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结合父辈层面和祖辈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父辈层面
第一,权衡轻重。先衡量,如果能接受隔代教养带来的问题,就让祖辈参与带养;如果接受不了预期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自己承担带养责任。
第二,体谅祖辈。祖辈希望帮助父辈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父辈不应一面享受祖辈带养的便利,一面又诸多抱怨,父辈应理解、体谅祖辈,对祖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样祖辈也会更容易沟通;可以多让祖辈走出去,听听专家或其他人怎么说,听取多方意见会更容易更新带养观念。
第三,习惯难改。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一个习惯的改变可能需要一生。将心比心,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即便有很强的意志力,改变养成的习惯也不是易事,更何况是已经六七十岁的祖辈。
第四,摆正身份。作为父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就好像一棵苹果树,苹果成熟了,就要掉下来,如果成熟了都不掉下来,那下一代的苹果就没法长。成人也是一样,在结婚之前,你是父母的儿子,结婚生子之后,你需要脱离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第一身份从儿子变成丈夫和爸爸。当你的家庭和原生家庭产生矛盾时,首先,你要与你的妻子站在一起,体谅妻子:“我知道妈妈这样做不对,但是习惯是很难改的,慢慢来,我明白你的委屈……”妻子心里绝对明白任务的难度,只要男人承担起丈夫的责任,摆正身份和角色,相信妻子会和你一起爱你的爸爸妈妈,孝顺你的爸爸媽妈。
作为儿媳,要体谅丈夫作为“夹心饼干”的难处,要爱丈夫,和丈夫一起面对和解决种种难题。
祖辈层面
第一,微观上:内省调整。积极走出去,和同龄人之间多交流,多分享彼此带养中遇到的困难和有益经验。在对比中内省,逐渐调整旧的做法和想法,努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在带养儿童的过程中,多学习,多接纳,与儿童一起成长。
第二,中观上:社区支持。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社会局面,社区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力量,积极组织各种专家讲座、社区老年学堂等活动,帮助祖辈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积极分享、交流有益的育儿经验,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第三,宏观上:媒体效应。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效应会对全社会关注的事形成焦点,而教育乃民生之根基,0~3岁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是未来的希望,媒体理应形成一种共识,为儿童带养中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策划相应的栏目,有针对性地解决隔代教养中存在的棘手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