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呈贡“撤县设区”十年,经济发展深度转型
(一)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城市”新区转型
1985年以前,呈贡是一个以粮食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5%以上。2003年5月30日,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构想,呈贡县被确定为现代新昆明的东城区,规划人口95万,规划建设面积107平方千米,形成新兴工业、科研文教园区,以花卉产业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城市物流产业中心。之后,昆明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之力建设呈贡新区”的决定。呈贡县委、县政府,作出把全县工作重点“由抓绿色经济强县建设,转移到呈贡新区建设上来。”到2005年末,全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45:25:30,发展为21.8:44.1:34.1,县域经济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转变。
2011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昆明市部门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1〕58号),同意撤销呈贡县,设立昆明市呈贡区。此后,根据国务院批复,省、市、县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就呈贡县撤县设区的有关问题相继作出决定、决议。2011年11月1日,昆明市举行呈贡县撤县设区暨加快呈贡发展大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分别为昆明市呈贡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授牌授印并从即日起正式启用。2013年末,呈贡区辖龙城、斗南、吴家营、洛龙、乌龙、雨花6个街道29个社区,托管的洛羊、大渔、马金铺、七甸4个街道36个社区,辖区总面积510.2平方千米。呈贡区委、区政府实管龙城、斗南、吴家营、洛龙、乌龙、雨花6个街道29个社区,实管面积200.89平方千米。
(二)“撤县设区”完成,新区经济产业完成深度转型
2013年,呈贡新区建设实现了“十年成规模”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在昆明市第一板块中,均名列前茅。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22亿元,同比增长14.5%,是2003年21.57亿元的5.7倍,年均(现价)增长18.9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07亿元,同比增长22.07%,是2003年0.91亿元的12.2倍,年均增长28.38%。实际管辖区范围内,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25%,是2003年13.38亿元的8.5倍,年均增长23.89%(其中,2013年不含托管区域,2003年含托管区域)。十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1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14%,是2003年6.24亿元的4.6倍,年均增长16.5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24.1:40.7:35.2调整为4.2:47.8:48;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8876元,同比增长15.1%,是2004年9570元的3倍,年均增长13.06%;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2212元,同比增长15%,是2003年3822元的3.2倍,年均增长12.32%。连续三届跻身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先后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两次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
(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核心区形态初步形成
十年来,新区产业与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至2013年,轨道交通一号线呈贡段全线通车运营;三期、四期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完成投资12亿元,中医路、云岭路等6条道路11.5千米建成通车,水、电、气、通信设施配套同步建成;省科技馆、昆医附一院、雨花公交枢纽、云大附中等一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安置房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安置房建设动工面积达123.8万平方米;筹资3.4亿元,完成雨花四号地块一期项目收尾工程,启动王家营、中庄两个社区安置房结算和新房移交工作。征地拆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征地4736亩,收储1489亩,完成拆迁90项,拆除建(构)筑物4.8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3条道路完成路基施工,正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拍卖市场交易大厅建成投入使用;呈贡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进展顺利,三台山西口景观视廊、十四冶总部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启动了14个区级部门的搬迁工作;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有序推进,启动宝相科学园规划设计。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金盾俊园一期、雨花国际商务中心、涌鑫哈佛中心、新南亚二期等一批新项目全面开工;七彩云南第壹城、上海东盟商务大厦、大成金融商务中心、奥展新天地、百九新都会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全面开展招商预售工作;呈贡老街、裕顺鑫都一期、鑫盛达宏展酒店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区40平方千米核心区城市形态初步形成,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2.9%。
二、新区银行业贷款产业与行业投向特点
(一)新区银行业贷款投放“总量”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1.2013年,呈贡区金融机构投放贷款量排名前12位的行业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能看出,2013年12月末,呈贡银行业对第一、二、三产业贷款余额分别约:2.9亿元、38.0亿元、51.5亿元,占比分布为:3:41:56。
2.呈贡“撤县设区”重要历史时间点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情况。
1978~2013年呈贡“撤县设区”重要时间点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1978年改革开前,第一产业农业占比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占比,属典型的农业县;到2003年发展为第二产业工业占比最高,属农业向工作转型初步完成,到2005年工业化趋势得到进一步深化;2013年,新区建设10年后,第一产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比1978年占比比例减少10倍以上;第二产业工业占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略高于工业,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 3.2013年呈贡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与贷款占比对照。
2013年呈贡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与贷款占比对照表
单位:%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新区银行业对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农业占比1.1%;对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工业占比6.3%;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稍微明显的高于服务业占比7.6%。综合来看,偏差都在10%以内,不存在明显偏离。但这并不能说明贷款支持度与产业自身发展程度一致,只有用于“本地”的产业和行业的数据才能说明,本地银行业对本地产业和行业的支持度情况。
(二)新区银行业贷款投放在“本地”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1.2013年,呈贡区金融机构贷款量投放本地排名前12位的行业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农业占比1.2%;对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工业占比4.7%;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服务业占比5.5%。但综合来看,偏差都在10%以内,不存在明显偏离。这说明本地银行业贷款支持度与本地产业自身发展程度基本一致。
3.2013年呈贡区银行业贷款投放“外流”数额与占比。
从“总量”和“本地”数据差值中,可以看出,呈贡银行业贷款外流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上。
三、新区银行业贷款行业投放特点成因分析
(一)第一产业比重较低,本地贷款支持度较高
1.农业转型步伐加快。2013年,第一产业占比仅4.2%,但新区农业转型步伐加快,菜、花、果总产值达到3.57亿元。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列入国家农业部“全国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首批启动建设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花卉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呈贡宝珠梨成为昆明市第一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昆明鹏达、云南植物园王国、呈贡亿镕三家都市农庄规划建设已通过审查,正加快建设。新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一户。开展了百合种球种植基地等4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已基本完工,三连塘水库扩建工程已完成大坝清理、干支渠防渗等建设内容。
2.农业转型新增了贷款供需。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农业占比1.2%,体现了本地银行业贷款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度较高。
(二)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本地贷款支持度较高
1.新区工业持续发展。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47.8%,全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380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249.25亿元的152%,同比增长22%以上;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户,新增16户。
2.工业发展新增了贷款供需。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工业占比4.7%,体现了本地银行业贷款对第二产业的支持度较高。
(三)第三产业比重最高,本地贷款支持度偏低
1.新区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新区第三产业占比达48%,全区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金融产业,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8.9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进出口贸易14298万美元,同比增长107.73%;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46亿元,比年初增长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61亿元,比年初增长11%。商贸物流设施得到改善,裕顺鑫都一期、鑫盛达广场、云南龙城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商贸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总部经济企业1户,新增楼宇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成标准化菜市场3个,生鲜超市2个,平价商店6个。
2.服务业吸纳贷款程度稍低。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服务业占比5.5%,说明本地银行业对本地第三产业的贷款支持度稍低,或者是本地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对贷款吸纳能力不足。
(四)贷款外流比重偏高,贷款本土消化力偏低
三次产业贷款吸纳能力不一,通常第二、三产业吸纳能力较强。情况不同的是:2013年,有21.4%的第二产业贷款外流到呈贡以外地区。有52.4%的第三产业贷款外流到呈贡以外地区,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第三产业贷款发生外流,明显向外地“输血”。本地银行业对本地经济主体放贷,具有天然的地缘、信息等优势。出现贷款外流,原因大致可分为:一是本地用不完剩下了、二是本地客户优质度低外地、三是信息不畅“近水楼台不见月”、四是区域成熟度不够,出现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空白期”,贷款需求度低等。
贷款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较大,金融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当前金融支持新区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困难和问题,不仅有来自于新区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也有金融业自身不合理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约束,更有来自区域内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不充分、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阻力。
四、优化新区银行业贷款产业与行业投向的建议
(一)改进金融服务方式,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和策略
一是探索量体裁衣新举措。加强对贷款政策、金融产品和信用评级规则的宣传,对需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实行量身定做、差异服务、一企一策。加强与核心企业合作,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授信,有效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探索抵押担保新形式。积极推动抵押质押创新,因地制宜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和商标使用权等质押贷款业务,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
(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供给渠道和平台
一是丰富贷款提供人。积极引入国内外银行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城镇和社区开办网点,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贷款经济人组织等新型贷款机构。二是健全中介服务。推进证券期货、金融租赁、信托公司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融通服务。通过做强政策性担保公司,引入民间社会公众资金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担保体系。引入和建立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
(三)完善配套服务机制,构建优质政策环境和服务
一是提高信贷激励动能。编制重点支持行业和领域目录,参考年末金融机构考核评估结果,对信贷规模或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资源合理开发项目、新兴产业等低风险高收益项目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或贷款损失弥补;三是建立重点专项基金。如:调结构引导基金,重点专项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引导资金、科技创新专项引导资金等,发挥财政的撬动作用。四是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优势。加快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组建网络融资平台,及时发布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定期公布重大产业、企业名单,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信息对称、透明,形成竞争性融资与合作。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培育金融服务现代化意识
一是金融知识进社区。采取定期宣传、银行网点展示等方式,普及和畅通银行各项业务信息。二是加强财务规范管理。以辖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和示范,通过现场指导、主动对接等方式,深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运营机制,提升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合理金融助力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金融债权保护。企业破产清算时,保证对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得到优先偿还,维护金融债权。
(一)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城市”新区转型
1985年以前,呈贡是一个以粮食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5%以上。2003年5月30日,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构想,呈贡县被确定为现代新昆明的东城区,规划人口95万,规划建设面积107平方千米,形成新兴工业、科研文教园区,以花卉产业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城市物流产业中心。之后,昆明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之力建设呈贡新区”的决定。呈贡县委、县政府,作出把全县工作重点“由抓绿色经济强县建设,转移到呈贡新区建设上来。”到2005年末,全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45:25:30,发展为21.8:44.1:34.1,县域经济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转变。
2011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昆明市部门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1〕58号),同意撤销呈贡县,设立昆明市呈贡区。此后,根据国务院批复,省、市、县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就呈贡县撤县设区的有关问题相继作出决定、决议。2011年11月1日,昆明市举行呈贡县撤县设区暨加快呈贡发展大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分别为昆明市呈贡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授牌授印并从即日起正式启用。2013年末,呈贡区辖龙城、斗南、吴家营、洛龙、乌龙、雨花6个街道29个社区,托管的洛羊、大渔、马金铺、七甸4个街道36个社区,辖区总面积510.2平方千米。呈贡区委、区政府实管龙城、斗南、吴家营、洛龙、乌龙、雨花6个街道29个社区,实管面积200.89平方千米。
(二)“撤县设区”完成,新区经济产业完成深度转型
2013年,呈贡新区建设实现了“十年成规模”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在昆明市第一板块中,均名列前茅。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22亿元,同比增长14.5%,是2003年21.57亿元的5.7倍,年均(现价)增长18.9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07亿元,同比增长22.07%,是2003年0.91亿元的12.2倍,年均增长28.38%。实际管辖区范围内,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25%,是2003年13.38亿元的8.5倍,年均增长23.89%(其中,2013年不含托管区域,2003年含托管区域)。十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1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14%,是2003年6.24亿元的4.6倍,年均增长16.5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24.1:40.7:35.2调整为4.2:47.8:48;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8876元,同比增长15.1%,是2004年9570元的3倍,年均增长13.06%;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2212元,同比增长15%,是2003年3822元的3.2倍,年均增长12.32%。连续三届跻身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先后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两次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
(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核心区形态初步形成
十年来,新区产业与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至2013年,轨道交通一号线呈贡段全线通车运营;三期、四期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完成投资12亿元,中医路、云岭路等6条道路11.5千米建成通车,水、电、气、通信设施配套同步建成;省科技馆、昆医附一院、雨花公交枢纽、云大附中等一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安置房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安置房建设动工面积达123.8万平方米;筹资3.4亿元,完成雨花四号地块一期项目收尾工程,启动王家营、中庄两个社区安置房结算和新房移交工作。征地拆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征地4736亩,收储1489亩,完成拆迁90项,拆除建(构)筑物4.8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3条道路完成路基施工,正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拍卖市场交易大厅建成投入使用;呈贡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进展顺利,三台山西口景观视廊、十四冶总部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启动了14个区级部门的搬迁工作;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有序推进,启动宝相科学园规划设计。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金盾俊园一期、雨花国际商务中心、涌鑫哈佛中心、新南亚二期等一批新项目全面开工;七彩云南第壹城、上海东盟商务大厦、大成金融商务中心、奥展新天地、百九新都会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全面开展招商预售工作;呈贡老街、裕顺鑫都一期、鑫盛达宏展酒店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区40平方千米核心区城市形态初步形成,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2.9%。
二、新区银行业贷款产业与行业投向特点
(一)新区银行业贷款投放“总量”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1.2013年,呈贡区金融机构投放贷款量排名前12位的行业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能看出,2013年12月末,呈贡银行业对第一、二、三产业贷款余额分别约:2.9亿元、38.0亿元、51.5亿元,占比分布为:3:41:56。
2.呈贡“撤县设区”重要历史时间点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情况。
1978~2013年呈贡“撤县设区”重要时间点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1978年改革开前,第一产业农业占比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占比,属典型的农业县;到2003年发展为第二产业工业占比最高,属农业向工作转型初步完成,到2005年工业化趋势得到进一步深化;2013年,新区建设10年后,第一产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比1978年占比比例减少10倍以上;第二产业工业占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略高于工业,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 3.2013年呈贡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与贷款占比对照。
2013年呈贡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与贷款占比对照表
单位:%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新区银行业对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农业占比1.1%;对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工业占比6.3%;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稍微明显的高于服务业占比7.6%。综合来看,偏差都在10%以内,不存在明显偏离。但这并不能说明贷款支持度与产业自身发展程度一致,只有用于“本地”的产业和行业的数据才能说明,本地银行业对本地产业和行业的支持度情况。
(二)新区银行业贷款投放在“本地”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1.2013年,呈贡区金融机构贷款量投放本地排名前12位的行业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能看出,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农业占比1.2%;对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工业占比4.7%;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服务业占比5.5%。但综合来看,偏差都在10%以内,不存在明显偏离。这说明本地银行业贷款支持度与本地产业自身发展程度基本一致。
3.2013年呈贡区银行业贷款投放“外流”数额与占比。
从“总量”和“本地”数据差值中,可以看出,呈贡银行业贷款外流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上。
三、新区银行业贷款行业投放特点成因分析
(一)第一产业比重较低,本地贷款支持度较高
1.农业转型步伐加快。2013年,第一产业占比仅4.2%,但新区农业转型步伐加快,菜、花、果总产值达到3.57亿元。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列入国家农业部“全国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首批启动建设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花卉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呈贡宝珠梨成为昆明市第一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昆明鹏达、云南植物园王国、呈贡亿镕三家都市农庄规划建设已通过审查,正加快建设。新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一户。开展了百合种球种植基地等4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已基本完工,三连塘水库扩建工程已完成大坝清理、干支渠防渗等建设内容。
2.农业转型新增了贷款供需。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一产业农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农业占比1.2%,体现了本地银行业贷款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度较高。
(二)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本地贷款支持度较高
1.新区工业持续发展。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47.8%,全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380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249.25亿元的152%,同比增长22%以上;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户,新增16户。
2.工业发展新增了贷款供需。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二产业工业的贷款占比略高于工业占比4.7%,体现了本地银行业贷款对第二产业的支持度较高。
(三)第三产业比重最高,本地贷款支持度偏低
1.新区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新区第三产业占比达48%,全区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金融产业,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8.9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进出口贸易14298万美元,同比增长107.73%;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46亿元,比年初增长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61亿元,比年初增长11%。商贸物流设施得到改善,裕顺鑫都一期、鑫盛达广场、云南龙城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商贸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总部经济企业1户,新增楼宇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成标准化菜市场3个,生鲜超市2个,平价商店6个。
2.服务业吸纳贷款程度稍低。2013年,呈贡新区银行业对呈贡本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略低于服务业占比5.5%,说明本地银行业对本地第三产业的贷款支持度稍低,或者是本地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对贷款吸纳能力不足。
(四)贷款外流比重偏高,贷款本土消化力偏低
三次产业贷款吸纳能力不一,通常第二、三产业吸纳能力较强。情况不同的是:2013年,有21.4%的第二产业贷款外流到呈贡以外地区。有52.4%的第三产业贷款外流到呈贡以外地区,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第三产业贷款发生外流,明显向外地“输血”。本地银行业对本地经济主体放贷,具有天然的地缘、信息等优势。出现贷款外流,原因大致可分为:一是本地用不完剩下了、二是本地客户优质度低外地、三是信息不畅“近水楼台不见月”、四是区域成熟度不够,出现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空白期”,贷款需求度低等。
贷款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较大,金融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当前金融支持新区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困难和问题,不仅有来自于新区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也有金融业自身不合理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约束,更有来自区域内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不充分、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阻力。
四、优化新区银行业贷款产业与行业投向的建议
(一)改进金融服务方式,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和策略
一是探索量体裁衣新举措。加强对贷款政策、金融产品和信用评级规则的宣传,对需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实行量身定做、差异服务、一企一策。加强与核心企业合作,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授信,有效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探索抵押担保新形式。积极推动抵押质押创新,因地制宜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和商标使用权等质押贷款业务,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
(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供给渠道和平台
一是丰富贷款提供人。积极引入国内外银行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城镇和社区开办网点,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贷款经济人组织等新型贷款机构。二是健全中介服务。推进证券期货、金融租赁、信托公司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融通服务。通过做强政策性担保公司,引入民间社会公众资金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担保体系。引入和建立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
(三)完善配套服务机制,构建优质政策环境和服务
一是提高信贷激励动能。编制重点支持行业和领域目录,参考年末金融机构考核评估结果,对信贷规模或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资源合理开发项目、新兴产业等低风险高收益项目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或贷款损失弥补;三是建立重点专项基金。如:调结构引导基金,重点专项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引导资金、科技创新专项引导资金等,发挥财政的撬动作用。四是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优势。加快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组建网络融资平台,及时发布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定期公布重大产业、企业名单,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信息对称、透明,形成竞争性融资与合作。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培育金融服务现代化意识
一是金融知识进社区。采取定期宣传、银行网点展示等方式,普及和畅通银行各项业务信息。二是加强财务规范管理。以辖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和示范,通过现场指导、主动对接等方式,深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运营机制,提升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合理金融助力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金融债权保护。企业破产清算时,保证对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得到优先偿还,维护金融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