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一生最黑暗和最耀眼的,都是婚姻和爱情。也许这就是女人最本来的生活面目”——万方
一个略有扬沙的午后,北京北四环一栋民居的昏暗楼道里,一扇门应声而开,一瞬间,一片灿烂的阳光倾泻而出,逆光中出现一个矮小的身影,一张光洁的笑脸,她是万方。
万方以小说《空镜子》及同名电视剧编剧一炮而红,也是近来热播电视剧《女人心事》及同名小说的作者。都是都市女人戏,前者讲述了一对姐妹的迥异生活,后者则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爱情。
这10多年,56岁的万方经历了丧父、丧夫,女儿、妻子、母亲这三重角色,仿佛静水流过她的岁月,时而柔缓,时而激荡。
作为著名戏剧大师曹禺之女,万方是四姐妹当中唯一走上和父亲相似的文学创作之路的。“父亲并不支持他的子女去搞创作,他认为这条路太苦,他宁愿我们去学自然科学,他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扎实、有形的,不会有假象和欺骗性。”因此,万方的另外三姐妹中有两个是学医的,另一个做音乐研究,都不和文字打交道。
而这条并不被父亲支持的文学之路,万方开始得也非常偶然,“当年我到东北插队,沈阳军区的一个司令员崇拜我父亲,认为我是他的女儿,应该也能搞创作”,于是18岁的万方以“文艺兵”身份被招入沈阳歌剧院。
而当时的所谓创作只能写工农兵,完全是政治行为,其实跟创作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样,直到近30岁,万方才开始真正的写作。
写女性能观照内心
万方不讳言自己从事编剧就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电视剧有它的规律性,必须在几分钟内有个什么高潮、有个什么冲突,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在《空镜子》以前,万方认为编剧就是一个工种:天马行空地虚构和码字儿。后来她发现观众也会接受《空镜子》那种很平和的现实性作品,“原来电视编剧也是可以用‘心’的”,因此现在的万方即使接受投资方的邀请写剧本,也只接那些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题材。
“从《空镜子》开始,我的创作发生了转折,之前,我写的东西强烈、沉重。《空镜子》之后,我的状态变得平和,作品和心态都很放松。可能跟人的生活、情感、婚姻有关,也和岁月的淘洗有关。很多事情像《空镜子》,说满就满,说空就空。”彼时,万方已经历了一场离异,和第二任丈夫共同品味生活的滋味。
“生活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那是一个灰色地带。”所以,她没有打算在里面强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而是通过自身与之发生对话,有的只是一种细腻而敏锐的体验,是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蒸腾出来的现实生活。
《女人心事》中的罗想扮演者陈小艺曾说自己不喜欢这个“太强势、太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女主人公是充满优越感的职业女性,人到中年遭遇了一连串家庭问题:离异多年的父亲与另一个女人再结连理,继母及其女儿彻底打乱自己的生活;丈夫不抵家外诱惑,十年婚姻几近崩盘;自己经历了流產、患癌,直至最后与生活和解。
万方直言这一人物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生活会让你反思和转变,当婚姻出问题的时候,我觉得那些所谓名利都是空的,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因此她在剧中借人物的口说出“婚姻的失败是女人最大的失败”;就像序言中所说,“女人一生最黑暗和最耀眼的,都是婚姻和爱情。也许这就是女人最本来的生活面目。”
最想把关于“父亲”的话剧搬上舞台
而今,万方的生活是清静的,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一个普通人,“早上七八点起来先给它弄吃的”,“它”是一条四岁多的小京巴串儿,名叫“乖乖”,在丈夫因癌症去世的这四年多时间里,“乖乖”陪着她度过了很多孤独时光。
今年,29岁的儿子亦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如果儿子不忙的话会很乐于下厨,万方也很乐于到同住一栋楼的另一单元的儿子家中蹭饭,“他比我手艺好”。
万方毫不讳言很佩服那些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她说,在心里,自己永远不会满足于写剧本——那不是在说自己想说的话。
2006年,万方的话剧处女作《有一种毒药》在北京人艺上演,这个曹禺担任首位院长、也是和万方同岁的剧院,对她而言有太多的意义,自己的作品能在这里连演30场并获得好评,让万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欣喜和满足。
《有一种毒药》,万方酝酿了2年,最早她想写成小说,开了几个头都觉得不好,而又不确定写成电视剧本的话能不能拍出,直到她最后选择了话剧这种形式。《毒药》写的就是“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创作灵感来自于万方看过的一首小诗“如果你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不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面对记者再次念起时,万方还依然是“血往头上涌的感觉”“我想这种决绝的生活态度在我心里永远存在,这种生活态度永远能让我激动。”
“我觉得写得不错。”以前有人问过万方,爸爸是曹禺对她有没有压力?她一直都说没有,因为觉得没有办法与他相比。但直到写话剧的时候,万方才发现这种压力其实一直都在,而且是无形的。“为什么我到现在才写话剧,是因为我一直都不敢写。爸爸没有写过小说,我敢写;他没写过影视剧,我也敢写;但一想写话剧就不敢下笔。做话剧很难,它要在限制中做文章,既要让观众很快弄清楚剧中人物的关系,又不能一览无余,和盘托出,同时还要让剧中人物的感情与观众共鸣。记得父亲告诉我,《雷雨》是他想了5年才写出来的。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而我要写话剧时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成为戏剧,它需要特殊的材料和深刻的思考。”
如今话剧创作成了万方“最过瘾”的事情,新作《关系》已经在去年交给北京人艺;而她最大愿望就是能把80年代写的话剧《谁在敲门》搬上舞台,这是以父亲曹禺一类的知识分子文人为原型的两幕话剧,第一幕写文革中,第二幕写文革后。
“他晚年写不出东西一直很痛苦,我在想是为什么呢?他们这一拨人精神被扭曲,灵魂的沉沦,文革是一种外力把它打下去完全压垮,当然文革后也有些自身的因素;第二部分更加复杂,现在再看觉得第二幕写得不太好,将来再改改。”万方决定,一定要把这部话剧弄出来,不管能不能演。
我慢慢跟生活和解了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以描摹都市女性情感见长的作家,你的感情经历在其中有多大分量?
万方:自己的经历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很多门都打不开。当你经历过,就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我是一个挺会倾听的人,受父亲影响,我心里对女性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所有人生活中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理由的,写作其实就是找出这些理由来,而不是来评价其中的对错。我从来不会在倾听中评判别人的对错,一方面我认为无权去评判,另一方面我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不要用道德标准准则来衡量,对陷入困境和痛苦中的女人,这些都没有意义,除了真正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你惟独对都市女性情感题材情有独钟?
万方:我真正了解透彻感受到的还是女人,因为我是女性,更喜欢写女性也更爱女性。女人更贴近自我,能观照内心,永远对感情有渴望。
我认为婚姻永远是灰色的,没有黑白分明对错分明,夫妻双方的样子彼此映照。我借罗想说“不要对婚姻期望太高,但是要真诚”,这不是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因为生活中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真诚足矣。
中国新闻周刊:作家王海鸰评论你的作品变得更宽容更温馨了。
万方:我以前的小说特别狠,情节里面都有死人,人物也是绝不妥协,那种决绝而矛盾的极端生活态度特别吸引我。从《空镜子》是一个转折,它把我拉回到身边的生活了,而以前是需要距离的。
我想这是因为年轻时对生活有不妥协的挑战心态,希望改变,尤其是写作的人,容易激愤不平;但后来知道很多事情是你无法改变的,越来越知道无奈的滋味,开始慢慢妥协,对生活“缴械投降”,就慢慢跟生活和解了。
一个略有扬沙的午后,北京北四环一栋民居的昏暗楼道里,一扇门应声而开,一瞬间,一片灿烂的阳光倾泻而出,逆光中出现一个矮小的身影,一张光洁的笑脸,她是万方。
万方以小说《空镜子》及同名电视剧编剧一炮而红,也是近来热播电视剧《女人心事》及同名小说的作者。都是都市女人戏,前者讲述了一对姐妹的迥异生活,后者则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爱情。
这10多年,56岁的万方经历了丧父、丧夫,女儿、妻子、母亲这三重角色,仿佛静水流过她的岁月,时而柔缓,时而激荡。
作为著名戏剧大师曹禺之女,万方是四姐妹当中唯一走上和父亲相似的文学创作之路的。“父亲并不支持他的子女去搞创作,他认为这条路太苦,他宁愿我们去学自然科学,他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扎实、有形的,不会有假象和欺骗性。”因此,万方的另外三姐妹中有两个是学医的,另一个做音乐研究,都不和文字打交道。
而这条并不被父亲支持的文学之路,万方开始得也非常偶然,“当年我到东北插队,沈阳军区的一个司令员崇拜我父亲,认为我是他的女儿,应该也能搞创作”,于是18岁的万方以“文艺兵”身份被招入沈阳歌剧院。
而当时的所谓创作只能写工农兵,完全是政治行为,其实跟创作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样,直到近30岁,万方才开始真正的写作。
写女性能观照内心
万方不讳言自己从事编剧就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电视剧有它的规律性,必须在几分钟内有个什么高潮、有个什么冲突,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在《空镜子》以前,万方认为编剧就是一个工种:天马行空地虚构和码字儿。后来她发现观众也会接受《空镜子》那种很平和的现实性作品,“原来电视编剧也是可以用‘心’的”,因此现在的万方即使接受投资方的邀请写剧本,也只接那些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题材。
“从《空镜子》开始,我的创作发生了转折,之前,我写的东西强烈、沉重。《空镜子》之后,我的状态变得平和,作品和心态都很放松。可能跟人的生活、情感、婚姻有关,也和岁月的淘洗有关。很多事情像《空镜子》,说满就满,说空就空。”彼时,万方已经历了一场离异,和第二任丈夫共同品味生活的滋味。
“生活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那是一个灰色地带。”所以,她没有打算在里面强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而是通过自身与之发生对话,有的只是一种细腻而敏锐的体验,是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蒸腾出来的现实生活。
《女人心事》中的罗想扮演者陈小艺曾说自己不喜欢这个“太强势、太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女主人公是充满优越感的职业女性,人到中年遭遇了一连串家庭问题:离异多年的父亲与另一个女人再结连理,继母及其女儿彻底打乱自己的生活;丈夫不抵家外诱惑,十年婚姻几近崩盘;自己经历了流產、患癌,直至最后与生活和解。
万方直言这一人物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生活会让你反思和转变,当婚姻出问题的时候,我觉得那些所谓名利都是空的,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因此她在剧中借人物的口说出“婚姻的失败是女人最大的失败”;就像序言中所说,“女人一生最黑暗和最耀眼的,都是婚姻和爱情。也许这就是女人最本来的生活面目。”
最想把关于“父亲”的话剧搬上舞台
而今,万方的生活是清静的,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一个普通人,“早上七八点起来先给它弄吃的”,“它”是一条四岁多的小京巴串儿,名叫“乖乖”,在丈夫因癌症去世的这四年多时间里,“乖乖”陪着她度过了很多孤独时光。
今年,29岁的儿子亦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如果儿子不忙的话会很乐于下厨,万方也很乐于到同住一栋楼的另一单元的儿子家中蹭饭,“他比我手艺好”。
万方毫不讳言很佩服那些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她说,在心里,自己永远不会满足于写剧本——那不是在说自己想说的话。
2006年,万方的话剧处女作《有一种毒药》在北京人艺上演,这个曹禺担任首位院长、也是和万方同岁的剧院,对她而言有太多的意义,自己的作品能在这里连演30场并获得好评,让万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欣喜和满足。
《有一种毒药》,万方酝酿了2年,最早她想写成小说,开了几个头都觉得不好,而又不确定写成电视剧本的话能不能拍出,直到她最后选择了话剧这种形式。《毒药》写的就是“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创作灵感来自于万方看过的一首小诗“如果你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不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面对记者再次念起时,万方还依然是“血往头上涌的感觉”“我想这种决绝的生活态度在我心里永远存在,这种生活态度永远能让我激动。”
“我觉得写得不错。”以前有人问过万方,爸爸是曹禺对她有没有压力?她一直都说没有,因为觉得没有办法与他相比。但直到写话剧的时候,万方才发现这种压力其实一直都在,而且是无形的。“为什么我到现在才写话剧,是因为我一直都不敢写。爸爸没有写过小说,我敢写;他没写过影视剧,我也敢写;但一想写话剧就不敢下笔。做话剧很难,它要在限制中做文章,既要让观众很快弄清楚剧中人物的关系,又不能一览无余,和盘托出,同时还要让剧中人物的感情与观众共鸣。记得父亲告诉我,《雷雨》是他想了5年才写出来的。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而我要写话剧时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成为戏剧,它需要特殊的材料和深刻的思考。”
如今话剧创作成了万方“最过瘾”的事情,新作《关系》已经在去年交给北京人艺;而她最大愿望就是能把80年代写的话剧《谁在敲门》搬上舞台,这是以父亲曹禺一类的知识分子文人为原型的两幕话剧,第一幕写文革中,第二幕写文革后。
“他晚年写不出东西一直很痛苦,我在想是为什么呢?他们这一拨人精神被扭曲,灵魂的沉沦,文革是一种外力把它打下去完全压垮,当然文革后也有些自身的因素;第二部分更加复杂,现在再看觉得第二幕写得不太好,将来再改改。”万方决定,一定要把这部话剧弄出来,不管能不能演。
我慢慢跟生活和解了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以描摹都市女性情感见长的作家,你的感情经历在其中有多大分量?
万方:自己的经历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很多门都打不开。当你经历过,就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我是一个挺会倾听的人,受父亲影响,我心里对女性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所有人生活中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理由的,写作其实就是找出这些理由来,而不是来评价其中的对错。我从来不会在倾听中评判别人的对错,一方面我认为无权去评判,另一方面我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不要用道德标准准则来衡量,对陷入困境和痛苦中的女人,这些都没有意义,除了真正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你惟独对都市女性情感题材情有独钟?
万方:我真正了解透彻感受到的还是女人,因为我是女性,更喜欢写女性也更爱女性。女人更贴近自我,能观照内心,永远对感情有渴望。
我认为婚姻永远是灰色的,没有黑白分明对错分明,夫妻双方的样子彼此映照。我借罗想说“不要对婚姻期望太高,但是要真诚”,这不是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因为生活中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真诚足矣。
中国新闻周刊:作家王海鸰评论你的作品变得更宽容更温馨了。
万方:我以前的小说特别狠,情节里面都有死人,人物也是绝不妥协,那种决绝而矛盾的极端生活态度特别吸引我。从《空镜子》是一个转折,它把我拉回到身边的生活了,而以前是需要距离的。
我想这是因为年轻时对生活有不妥协的挑战心态,希望改变,尤其是写作的人,容易激愤不平;但后来知道很多事情是你无法改变的,越来越知道无奈的滋味,开始慢慢妥协,对生活“缴械投降”,就慢慢跟生活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