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研究中西差异原因初探

来源 :科教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c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规范作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中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中西翻译规范研究差异性的原因,并通过对这种对比,希望促进我国翻译规范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规范;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7-01
  
   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翻译规范一直是其研究的热门领域,是翻译实践和批判的依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Vinay和Darbelnet就在所著的《法英比较文体学:翻译方法论》中指出建构规则体系是译学研究的第一要务。图里也认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一、翻译规范的概念:规范本是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群体中个体自觉遵循的行为模式,并且以群体共同期待和接受为基础。吉瑞·列维(Jju Levy)首先将其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他提出翻译实际上是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两套规范或成规制约着的决策过程。图里(Toury)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把“规范”定义为“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是明辨社会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是一种社会文化习得。是翻译能力和翻译实际行为之间的中介,如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什么是适当和不适当的,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图里之后,赫曼斯(HerlTlans)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他把规范界定为“行为的规律性,以及可以解释这种规律性的隐含机制”。综上所述,翻译规范简单说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规则。
  
  二、在翻译规范研究上,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表现为:
  
  1.中国翻译规范研究多为总结式,西方翻译研究多为描述式,2.中国翻译规范研究多为译者的随感,是经验的产物,通常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西方翻译规范研究通常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具有详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3.中国翻译规范研究通常以文本为本位,割裂了原文和译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西方研究关注译者的主体性,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等主体之间的一个互动交流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中国传统文化以主体做为万物的中心,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因此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以主体为中心来观察、分析事物。崇尚主观体验和心灵感受,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关的,不需要进行推理分析便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其研究方法习惯从翻译实践中提炼经验式的总结,然后以缺乏理论支持的精要格言的形式流传于后人供其领悟。如中国古代译者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五种不译”等翻译标准。在现代,我国的翻译规范研究也处在主观经验主义的阶段,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韵”等。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逻辑分析,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检验的,讲求用严格的方法论对客观世界进行精确的观察、描写。这种分析的态度,最终引导西方译者在20世纪50年代后,转入语言学的研究方向。语言学派的译者借鉴语言学理论严谨而高度形式化的方式来来阐释翻译规范,为各个层次译文和源文的比较分析提供在语言学框架下的具体、有说服力的依据,如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预期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切斯特曼将翻译规范划分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而技术规范又分产品规范和生产规范。产品规范又称期待规范。生产规范亦称专业规范。生产规范又可细分为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及关系规范。这些都体现出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科学演绎。
  2、中国传统译者受“天人合一,物我两化”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主人从,人为得到上天的眷顾,听命于天,迎合于天,顺承天意,遵守天道。在翻译中体现为,译者缺乏主体性,过度重视及依赖原文。因此无论是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案而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还是钱钟书的“化境”说,都是一味主张以原作为权威,追求译作与原作的全方位契合,呈现出重作者、轻译者,重原文、轻译文的状况。西方的传统思维讲求主客二分,物我两分,自然客体与本体具有等同的地位,认识活动就是主体去接近,把握主体之外的认识客体的过程,人只有征服客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己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在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中,从客体论到主客间性论再到主体间性论,翻译主体意识不断得以加强。客体论以原著为中心,宣称译者是作者的奴仆,关注的是如何产生准确忠实的译文。如奈达先后提出“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要求翻译不仅要内容对等而且要形式对等。主客间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译者和文本两者共同建构的,也即做为‘仆人’的翻译家有着选择‘主人’的权利。如图里认为译本是在“目的语文化整体接受性”和“译本对应于原文本完整契合度”两者之间的游离,因此图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都是围绕译者选择的过程展开,使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凸显。而主体间性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包括译者,作者,读者在内的众多主体交互对话形成的共识。它打破了主体的孤立状态,构建起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如赫曼斯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是由对交易过程感兴趣的各社会代理人共同参与的一种交易行为”。翻译规范的目的是协调译者,翻译活动发起人、译语接受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中国翻译,2003,(3):4-6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在当今的高技术条件下,外军高度重视雷达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高技术条件下的雷达装备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目前我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讨论了新形势下的雷达装备教学的特点,引荐了外军现阶段关于雷达装备教学的长处,指出了我军在今后雷达装备教学过程中的着力点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 雷达装备 保障 教学    引言  为适应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维护国家的安全战略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学指标水平变化与微血管病变程度关系。方法在海拔2260m以上青海西宁地区选择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2例健康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
在分析传统合成革干法工艺干燥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泵的蒸汽供热技术,并设计了相关的工艺方案和控制系统.此新型干燥方案利用功能园区中热电厂产生的背
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和内涵的不断扩大,也有效地带动了丧鼓歌的传承,本文则主要分析丧鼓歌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定位以及论述在对推进丧鼓歌在传统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技术含量
我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满怀的期盼,带着语文教学中的无穷困惑来到了美丽的上海,走进了方略教育培训基地。在这里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走进校园,我观摩了一堂堂凝聚着智慧,渗透着新课改精神的语文课,专家的中肯、精彩的点评,更是让我钦佩不已。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自己的课堂,我想自己需要去学习,去努力的地方太多了。真的感谢上海,感谢方略,给我指明了方向,同时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自我超越的勇气。  反观这
特斯拉到底怎么了?rn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特斯拉每分钟就会“烧掉”8000美元.按照这个速度,特斯拉将会在明年8月6日耗尽所有资金.马斯克对此做出的回应是:“我们正集中力量
期刊
摘 要 化学与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教育手段,让保护环境意识深入到每个受教育孩子的心灵。本文拟从“结合教材内容”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5
目的比较类风湿因子(RF-IgM,IgA,IgG)、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环胍氨酸肽抗体(anti-CCP)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探讨6种联合检测对RA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