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 在地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y6821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3日,持续了一月有余的第六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厦门落下帷幕。2020,一切都在“疫情”这个话题下艰难进行着,走过了12年的三影堂摄影奖因疫情原因暂时停办,给业界带来不小遗憾,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重要构成部分—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实体展览也因疫情停办。难得的是,尽管众多国际艺术家缺席,但他们的精选作品近700件仍然漂洋过海来到厦门,开启已持续了六年的一城一展模式,给国内业界带来不少亮点和可供探讨的话题。
观众在观看川内伦子的作品

前沿:疫情之下的国际动态


  8个单元、26场展览,来自中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立陶宛、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87位艺术家以各自的視角、方式进行着个性化表达,展示了全球疫情之下不同国度艺术家的前沿动态。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的6场展览中,来自“新浪潮”影展的作品承担了摄影季的主打海报形象。雷蒙德·考切提尔曾担任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的片场摄影师,他拍摄的大量电影剧照,展现了新浪潮运动台前幕后对影像的大胆尝试。2020年是他诞辰100年,此次展览既是回顾也是致敬。
  “无界影像”单元则展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赴武汉团队为抗疫医护人员拍摄的肖像“见证”,此外还有艺术家陈文令的“每日一顶”、音乐人秦昊的“常客”、立陶宛摄影师塔达斯·卡兹的纪实叙事长篇“可预见的告别”。
  “时代的洞察:日本写真的现在”展出了国内摄影人熟悉的、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日本女性摄影师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贺理江子的作品。
新泽西,1961年,罗伯特·弗兰克 摄图片由收藏家靳宏伟提供

在地:关于影像记忆的思考


  面向世界的同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在地摄影文化的发展,本届摄影季期间,祖籍福建的新加坡现代艺术先驱刘抗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福建老照片,以《回家》为名引发了观者对于影像记忆的思考—当私人相册走入公共视野时,唤起的不仅是个人或者整个社会的记忆,更加深了历史与当下在时空上的联通。

新增:“致敬大师”“中国律动”


  本次摄影季新设了“致敬大师特别展览单元”,由今木策划的“共鸣:致敬”,呈现了十余幅希帕画廊和艺术家黄庆军、荣荣所收藏的罗伯特·弗兰克摄影原作。现场展示的影上书房所藏弗兰克不同版本的出版物,以及《中国摄影》《现代摄影》等刊物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弗兰克的介绍,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
  展览还集结了莫毅、韩磊、曾翰、骆丹、鸟头小组、姚瑶等13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一同展示,分别在各自影像的时间感、秩序感、隐喻性等多方面体现了与弗兰克的呼应,以此向这位具有开创精神的摄影先驱致敬。
  以展示中国当代摄影脉络与现状的“中国律动”版块,开启了摄影季与国内摄影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王宁德、刘立宏、敖国兴等艺术家为代表的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师生以“光的制图学”为名,展现了中国当代摄影在学院派这一体系下的实践以及所呈现出的多样化艺术形态。
徐晓晓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展场
沈绮颖作品 《保持沉默的大多数》

获奖:徐晓晓、沈绮颖


  本届提名展单元呈现了华伟成、蒋鹏奕、李舜、马海蛟、马良、蒲英玮、沈绮颖、孙瑞祥、徐晓晓、周裕隆10位摄影师的个展。这些摄影家从个体经验与现实思考出发,对身份认同、摄影与真实等话题进行探讨。备受关注的两个奖项就在这些摄影师中诞生。
  少年时代移民至荷兰的徐晓晓,一直试图在本源和当下生活中寻找关于身份的平衡点,她以长城作为了解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媒介,以诗意的作品关注和拍摄了长城沿线的百姓生活,把长城从相对固定的“中国符号”中解放出来。最终她凭借《饮马长城窟行》获得了“2020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报道摄影师沈绮颖以当代艺术摄影的方式创作的《流沙志》《保持沉默的大多数》,表达了她对国际现实、人类命运当下和未来的关注。她用既审美又具批判性的立场,去面对隐藏着深刻危机的现实,并以很强的视觉效果进行呈现,从而摘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2021年,她将受邀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举办展览。
  本届摄影季还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导览、专家见面会、策展人对谈、工作坊等多元丰富的活动,引发受众的思考与互动。
其他文献
1960年代,拉尔夫·吉布森在军中服役结束,有机会成为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 的助手,之后又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合作拍摄过影片。前者告诉他:拍摄要有出发点,要有目的,后者告诉他:你的拍摄要有原创性。于是,他开始发展自己的风格。他曾经试图拍摄媒体上常用的各类编辑类照片,试图成为商业摄影师,但就在他经济逐渐步入窘境的同时,他的照片却逐渐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
毗河·2017 黄森威 摄  近年来,反映乡村状态的作品越来越多,城镇化也成为研究课题的高频词。中国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原有的村庄也在急剧减少。进而很多摄影师镜头下的村落大多都是不安的、浮躁的、冲突的、迫切的。而黄森威所拍摄的成都西北一带的村落却看起来自然又安静,像是与世隔绝的老人,怀抱着美好的记忆虚度时光,又像是一块海绵,现代世界的喧嚣来到这里便被吸入
20世纪20年代,印度尼西亚传统武术表演者。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展开了全新的殖民浪潮,亚洲迅速成为新殖民势力的角逐场,其中天然资源最为丰富的,便是荷兰于印度尼西亚所建立的荷属东印度殖民地,而这也.成为二战时期美国于此加强海军布署的原因之一。  印度尼西亚当地盛产橡胶、咖啡、可可、烟草、茶叶、椰子、花生、棕榈、石油、锡矿、煤矿以及黄金等,居民主要从事农業和采矿业。这些物产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
逄小威(右)在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和渔民黎成凯合影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社会缔造了中华文明史,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读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点。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命题。我的农村生活  在我的生命经历中,曾经有过10年之久的农村生活(我10歲到20岁是在山东烟台农村度过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些朴素的“日常”早
夏季奥运会之后,冬季奥运会也已订约北京。“体育摄影”也会一如既往,以定格的瞬间为我们如期带来赛场内外的动态。  网络百科搜索“体育”二字,得到以下信息:如同大量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词汇,“体育”取自日文,由清末留日学生带回,日人则取自英法,英文中体现这二字含义的physical education(缩写为初中课本上的PE或P.E.),大致产生于启蒙时期:人相信,通过追求真知,可以解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
通常是感光度越低画质越细腻,因此通用的规则是感光度尽量用能用的最低的。这没错,因为画质细腻了想变粗糙容易,添加颗粒、杂色就行了,但是反过来,画质粗糙了想变细腻,就没那么轻松了。很多人相机里的感光度范围很大,但是却不敢用比较高的感光度,因为一用就会出现噪点,如果后期降低噪点,画面质感会变得很模糊,觉得控制不好、不可接受。出现了上述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后期降噪、锐化的本领不强。如果补齐这块短板,你会发现
天气——营造氛围  通常情况下,风光摄影是“靠天吃饭”的。火烧云自然是最受摄影人喜爱的天气条件,但是由于构图的原因,树林这种题材通常画面中少有天空,因此,漫天红云发挥不出它的优势。  雾和雪这两种天气特别适合营造氛围,不但可以创造出安详、宁静的意境,还有助于掩盖杂乱的细节,起到简化画面的作用。  有雾的清晨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概率也很高,当太阳升起后,在林中会看到一道道光柱从枝叶间倾斜而下,这种现象就
經典传承  在数码单反相机兴起的初期,腾龙就推出过一只17-35mm F2.8-4规格的镜头,以高性价比著称,让很多预算并不充裕的用户也享受到了震撼的超广视角。  现在,新款的腾龙17-35mm F2.8-4 Di OSD虽然规格没有改变,但无论是内里还是外观,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并且在性价比之外还肩负起了更多使命——轻便、高画质。更出色的画质效果  老版的17-35mm F2.8-4被人诟病最
骑游行象的男孩 季怡雯 摄土地公 季怡雯 摄打伞的“祖先” 季怡雯 摄  这一次拍摄,我作为调研者和摄影师在海南与“翁贝子孙”一同居住超过了7个月。最困难的是寻找一个名词指代这一特别族群。因此选用了民国时期法国汉学家萨维纳(Francois Marie Savina)最早提出的“翁贝”。而子孙,则是这个族群对祭拜神明的自己的自称。《海南通史》提出这一族群已经世居海南已经两千多年,他们是继黎族之后,
[摘要]本文从主人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质疑中进行着对都市的背叛;对乡土——大自然的依恋,主动寻找精神家园的诉求:批判低俗、商业化的婚外恋,崇尚传统经典爱情等三个方面对影片《都市没有地平线》的主题恃质:追求崇高,挑战低俗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崇高 低俗 《都市没有地平线》    近日央视六套播放了由汪海编剧,乔梁导演,林依轮、周显欣主演的电影《都市没有地平线》。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