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丹桂园春游时,孩子们在发现挂在树上、掉在地上的几只已坏了的风筝后激动不已,有的孩子竟然拾起掉在地上的风筝玩了起来,有的叫我拿下挂在树上的风筝……看到孩子们对风筝有极大的兴趣,我便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组织开展“风筝”系列活动。
案例一:制作风筝
为了引起孩子们制作风筝的兴趣,我发动他们收集各种风筝,并将收集来的一些风筝布置在活动室周围。形状不同、图案各异的风筝吸引了孩子们,活动间歇,他们不停地欣赏这些美丽的风筝,并不时地讨论风筝是什么形状的、图案是什么、花纹怎样、颜色怎样,自己喜欢什么风筝,等等,从而对风筝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了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美,制作风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正是开展“制作风筝”活动的最好时机。
(制作活动符合儿童生理特点,而观察、欣赏风筝是制作风筝的关键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欣赏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操作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风筝的特点与结构。这对于幼儿制作风筝作了较好的铺垫,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审美能力。)
此时,我并没有及时让他们做风筝,而是让他们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做什么形状的风筝?用什么材料?画上或装饰什么对称图案?风筝做好后,线粘贴在什么位置?等等。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做三角形风筝,上面装上三条风筝尾巴;有的说要做图形太阳风筝;有的说要做娃娃风筝;还有的说要做毛毛虫风筝……
(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交流想法、共同设计,使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同伴的制作意图,逐步形成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风筝的主体,主体选好了,两位好朋友合作得非常默契,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涂的涂……共同“打扮”自己的风筝:太阳风筝的眼睛好像贴歪了,重新贴一下;娃娃风筝的鼻子两边不是一样大,这边再涂一点就一样了……孩子们在自言自语、相互合作中基本完成了装饰风筝的活动。这时,汤徐屹说:“风筝没尾巴不好看,给它装尾巴了。”于是,他便在材料箱里找了一些粉色皱纹纸,剪了几条,并让合作伙伴粘贴在风筝上。在汤徐屹小朋友的启发下,其他孩子也在材料箱里翻找着做尾巴的材料。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的风筝上都装上了不同材料的尾巴:有皱纹纸的,有银光纸的,有花纹纸的,还有毛线尾巴……孩子们欢呼着:“我们的风筝完成啦!”“完成了吗?那怎么放呀?”“对呀!线都没装呢!”于是,他们又在材料箱里翻找着线,并用双面胶把线贴在风筝上。“这下可真的完成了!”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在活动中,幼儿合作默契,发挥了各自的能力,为提供丰富多样的制作材料,使幼儿在制作活动中充分进行探索提供了保证。在想想、做做的过程中,幼儿大胆选择制作材料,来不断完善作品。当幼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问题所在,使幼儿又一次进入探索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放飞风筝
“风筝做好了,我们能不能到草坪上去放风筝呀?”不知谁问。“可以,快去放风筝吧!”说完,孩子们像一只只小鸟,拿着风筝快速地往外飞。我也跟着来到草坪。“我先放,等会儿你来放,好吗?”顾哲浩对着郑欣悦说,郑欣悦点了点头。这时我看到一个个同样的画面:一个幼儿拿着风筝在前面跑,另一个幼儿在后面追。
(风筝的完成,激发了孩子们放飞风筝的欲望,这正是符合幼儿期活泼好动的一大特点。幼儿在合作制作的基础上,又一次学会商量、合作,并轮流“放飞风筝”,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忽然,我身后传来了一声叫喊声:“刘老师,我的风筝怎么飞不起来?”“快看呀!我的风筝飞起来了!”我循着声音来到了放飞成功的雯雯身旁,孩子们跟着我来到了她们身边。我问:“你们的风筝怎么飞起来的,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吧!”这时,雯雯看了看四周孩子们的风筝说:“刘老师你看,他们的线没有贴在风筝的中间,线要贴在风筝头的中间上面一点。这样风筝才会飞起来。”孩子们听了她的话便都拉下风筝线,重新粘贴在适当的位置。孩子们又一次试飞风筝了。他们一对对合作得非常好,跑呀跑,追呀追,一只只风筝都慢慢地飞了起来,大家高兴地欢呼:“我们的风筝飞起来了!”看着孩子们像一只只放飞的小鸟,自由快乐地翱翔着,我感到无比欣慰。
(用榜样示范的目的,是为个别幼儿创设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平台,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幼儿学习同伴的知识、经验,为幼儿体验成功提供条件。)
案例三:风筝展览会
放飞风筝回来后,我对孩子们说:“这些美丽的风筝该放哪里呢?”孩子们便议论纷纷:“放在矮柜上。”“把风筝带回家。”“把风筝挂在教室里的窗口上。”“把风筝贴在中间一条梁上。”“把风筝贴在后墙上。”……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次别开生面的布置活动开始了,一群孩子挤在一起贴双面胶,另一群孩子在一起撕双面胶纸,还有一些孩子把风筝递给我。孩子们忙忙碌碌,动作非常麻利,我真是来不及接收他们递给我的风筝了。忙碌了一阵后,一只只形状不一、图案不同的风筝都悬挂好了,窗架上、大梁上、后墙上的风筝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显得格外美丽。孩子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哇,好漂亮呀!”“啊,真美!”……这时,我建议:“这么多漂亮的风筝展示在我们教室里,该怎么办?”一个幼儿说:“写几个字,一看就知道了。”另一个幼儿说:“对,这么多风筝,就写‘风筝展览会’好吗?”孩子们拍手赞同,几分钟后,“风筝展览会”五个字孕育而生。
(对于“风筝”的摆放位置,幼儿发表了各自不同的建议,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师生一起合作完成风筝布置,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反思:
首先,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欣赏、讨论交流、自由合作等方法,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孩子们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发挥出各自的操作技能,各自的能力得到互补。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学会了合作,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师幼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既使幼儿体验到了参与布置环境的乐趣,又美化了教室环境,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聪明才智,更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果以老师自己的想法制作、放飞“风筝”,那么收到的效果肯定会更佳,但是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只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案例一:制作风筝
为了引起孩子们制作风筝的兴趣,我发动他们收集各种风筝,并将收集来的一些风筝布置在活动室周围。形状不同、图案各异的风筝吸引了孩子们,活动间歇,他们不停地欣赏这些美丽的风筝,并不时地讨论风筝是什么形状的、图案是什么、花纹怎样、颜色怎样,自己喜欢什么风筝,等等,从而对风筝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了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美,制作风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正是开展“制作风筝”活动的最好时机。
(制作活动符合儿童生理特点,而观察、欣赏风筝是制作风筝的关键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欣赏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操作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风筝的特点与结构。这对于幼儿制作风筝作了较好的铺垫,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审美能力。)
此时,我并没有及时让他们做风筝,而是让他们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做什么形状的风筝?用什么材料?画上或装饰什么对称图案?风筝做好后,线粘贴在什么位置?等等。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做三角形风筝,上面装上三条风筝尾巴;有的说要做图形太阳风筝;有的说要做娃娃风筝;还有的说要做毛毛虫风筝……
(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交流想法、共同设计,使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同伴的制作意图,逐步形成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风筝的主体,主体选好了,两位好朋友合作得非常默契,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涂的涂……共同“打扮”自己的风筝:太阳风筝的眼睛好像贴歪了,重新贴一下;娃娃风筝的鼻子两边不是一样大,这边再涂一点就一样了……孩子们在自言自语、相互合作中基本完成了装饰风筝的活动。这时,汤徐屹说:“风筝没尾巴不好看,给它装尾巴了。”于是,他便在材料箱里找了一些粉色皱纹纸,剪了几条,并让合作伙伴粘贴在风筝上。在汤徐屹小朋友的启发下,其他孩子也在材料箱里翻找着做尾巴的材料。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的风筝上都装上了不同材料的尾巴:有皱纹纸的,有银光纸的,有花纹纸的,还有毛线尾巴……孩子们欢呼着:“我们的风筝完成啦!”“完成了吗?那怎么放呀?”“对呀!线都没装呢!”于是,他们又在材料箱里翻找着线,并用双面胶把线贴在风筝上。“这下可真的完成了!”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在活动中,幼儿合作默契,发挥了各自的能力,为提供丰富多样的制作材料,使幼儿在制作活动中充分进行探索提供了保证。在想想、做做的过程中,幼儿大胆选择制作材料,来不断完善作品。当幼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问题所在,使幼儿又一次进入探索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放飞风筝
“风筝做好了,我们能不能到草坪上去放风筝呀?”不知谁问。“可以,快去放风筝吧!”说完,孩子们像一只只小鸟,拿着风筝快速地往外飞。我也跟着来到草坪。“我先放,等会儿你来放,好吗?”顾哲浩对着郑欣悦说,郑欣悦点了点头。这时我看到一个个同样的画面:一个幼儿拿着风筝在前面跑,另一个幼儿在后面追。
(风筝的完成,激发了孩子们放飞风筝的欲望,这正是符合幼儿期活泼好动的一大特点。幼儿在合作制作的基础上,又一次学会商量、合作,并轮流“放飞风筝”,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忽然,我身后传来了一声叫喊声:“刘老师,我的风筝怎么飞不起来?”“快看呀!我的风筝飞起来了!”我循着声音来到了放飞成功的雯雯身旁,孩子们跟着我来到了她们身边。我问:“你们的风筝怎么飞起来的,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吧!”这时,雯雯看了看四周孩子们的风筝说:“刘老师你看,他们的线没有贴在风筝的中间,线要贴在风筝头的中间上面一点。这样风筝才会飞起来。”孩子们听了她的话便都拉下风筝线,重新粘贴在适当的位置。孩子们又一次试飞风筝了。他们一对对合作得非常好,跑呀跑,追呀追,一只只风筝都慢慢地飞了起来,大家高兴地欢呼:“我们的风筝飞起来了!”看着孩子们像一只只放飞的小鸟,自由快乐地翱翔着,我感到无比欣慰。
(用榜样示范的目的,是为个别幼儿创设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平台,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幼儿学习同伴的知识、经验,为幼儿体验成功提供条件。)
案例三:风筝展览会
放飞风筝回来后,我对孩子们说:“这些美丽的风筝该放哪里呢?”孩子们便议论纷纷:“放在矮柜上。”“把风筝带回家。”“把风筝挂在教室里的窗口上。”“把风筝贴在中间一条梁上。”“把风筝贴在后墙上。”……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次别开生面的布置活动开始了,一群孩子挤在一起贴双面胶,另一群孩子在一起撕双面胶纸,还有一些孩子把风筝递给我。孩子们忙忙碌碌,动作非常麻利,我真是来不及接收他们递给我的风筝了。忙碌了一阵后,一只只形状不一、图案不同的风筝都悬挂好了,窗架上、大梁上、后墙上的风筝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显得格外美丽。孩子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哇,好漂亮呀!”“啊,真美!”……这时,我建议:“这么多漂亮的风筝展示在我们教室里,该怎么办?”一个幼儿说:“写几个字,一看就知道了。”另一个幼儿说:“对,这么多风筝,就写‘风筝展览会’好吗?”孩子们拍手赞同,几分钟后,“风筝展览会”五个字孕育而生。
(对于“风筝”的摆放位置,幼儿发表了各自不同的建议,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师生一起合作完成风筝布置,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反思:
首先,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欣赏、讨论交流、自由合作等方法,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孩子们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发挥出各自的操作技能,各自的能力得到互补。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学会了合作,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师幼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既使幼儿体验到了参与布置环境的乐趣,又美化了教室环境,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聪明才智,更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果以老师自己的想法制作、放飞“风筝”,那么收到的效果肯定会更佳,但是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只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