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视觉饕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的延伸品。一张好的电影海报不仅能精准地传递电影信息,表情达意,更能激发大众的兴趣、提高关注度、提升艺术魅力。其中版面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巧用画面元素,营造版面视觉冲击;把握视觉节奏,刻画版面的生动表情;感受民族文化,提升版面的艺术审美成为制作设计出精美的电影海报的关键。我们要在品味、欣赏的同时不断学习、探析,丰富艺术语言,发挥艺术个性,使中国的电影海报艺术绽放出更绚丽的风采。
  [关键词]电影海报 版面艺术 品味 探析 提高
  
  有人说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以语言为中心逐渐向视觉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变,电影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史故事、文学名著被一次次的搬上银幕,小说家也期待着电影的青睐,电影正用它独有的魅力一次次地征服着大众。而具有电影“名片”之称的电影海报也因此呈现出了绚丽多彩、风情万千的景象。一幅幅精美绝伦、构思巧妙、设计精良的画面深深吸引着观众:或柔情或浪漫,或神秘或幽默,它们给观众带来了另一场视觉的饕餮,也因此由原来的宣传招贴一跃成为了收藏艺术品。在这场视觉盛宴中,版面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海报的艺术性、信息传播性以及关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版面的设计。
  版面是海报中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透过版面,观者不仅可以阅读到电影的基本信息,如演员阵容、获奖情况、上映时间等,更能感受到影片的艺术风格、人物的情感特点等。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运用多种编排手段,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主题,充分调动观者的视觉感受,最直接地促进和刺激读者观看欲。从而推动电影文化的传播、电影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电影海报中的版面艺术,值得我们探析。
  
  一、巧用画面元素———营造版面视觉冲击
  
  在编排艺术中,首先强调的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由于人类眼球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人们在欣赏画面时只能产生一个视觉焦点,因此加大版面视觉中心的处理,突出画面的中心主题是电影海报吸引眼球,营造版面视觉冲击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版面中作为视觉中心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图形和文字。
  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元素应该从属或依附于电影,以表现影片的人物、场景或意境为前提。通过一些最经典、最精彩的镜头再现或运用全新的画面构思,准确地传达影片的核心理念。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周星驰的《功夫》、好莱坞的《哈利波特》等等,它们都借用影片中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加上丰富的人物表情,配以特定的场景,为观众渲染出影片独特的艺术氛围。又如顾长卫的处女作《孔雀》,它的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张开的巨大白色降落伞,右下方的麦田里出现了女主角推着自行车的身影。整张海报以绿色为基调,象征梦想的白色的降落伞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通过对这些影片中出现的人与物的巧妙组合,为人们勾画出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历史风貌,产生了很强的视觉效果。而由萨姆·门德斯导演的家庭论理片《美国丽人》,海报以少女性感、美丽的腹部为背景,一朵玫瑰花尽显青春的甜美,画面呈现粉色娇嫩的绘画色调,温暖、鲜艳的色彩与深刻、复杂的故事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它没有任何写实性描绘,暧昧的电影主题通过人体的肌肤得以表达,含蓄而深刻。
  电影海报中的文字以电影片名为主,同样具有独特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它能简练地概括影片内容、揭示影片的主题,其独具个性的设计美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做到过目不忘。尤其是对片名的设计,通过字体的选用、造型的变幻、肌理的表现等多方面的技巧运用,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传神达意、雅俗共赏。如徐克导演的影片《蜀山》,海报中以书法字体“蜀山”为主体。笔势飞动,干脆利落,透露着江湖英雄的武侠豪气,运用书法字所特有的苍劲有力的笔锋及气势,营造出了江湖风云变幻,时事造英雄的气概。画面中虽配以影片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但“蜀山”二字始终占据着画面的视觉中心,令人回味无穷。美国早期电影《音乐之声》的海报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画面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活泼,海报上方用红色硕大的变体字书写了影片的片名“The sound of music”。字体的穿插构思巧妙,高低错落的排列充满了韵律和节奏,与人物的动势相得益彰,加上后面音符的装饰,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影片《可可西里=》白勺宣传海报上,一个长发女子忧伤地面对着一个被白布包裹的男子,背景是那茫茫无边的可可西里的天与地,混沌、昏黄的画面透着凝重、压抑的气氛。片名的文字采用了“藏文体”,笔画的起头收尾处处带着浓厚的藏族特色。尤其是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又细又长,就象一只只支离破碎的羚羊脚。字体的色彩选用了与背景昏黄天空一致的黄灰渐变,使无语的画面愈发深沉。
  因此巧用画面中的图形与文字等元素,通过色彩,大小、位置的安排将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突现在观众面前,是优秀电影海报的版面设计原则之一。视觉中心的巧妙安排,不仅能活跃版面,增强版面的表现力,更能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撼力,达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把握视觉节奏——刻画版面的生动表情
  
  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的延伸品,作为向观众传播电影信息的媒介,大多数海报会运用影片中主人公的特写镜头或精彩画面为主要元素,配以简明扼要、引人入胜的介绍文字,以及影片的编剧、导演、主要演员、上映讯息等相关信息。处理好这些视觉元素之间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细节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明确视觉层次,使画面充满韵律,富有动感和流畅性,更重要的能够刻画出画面的“生动表情”,使画面充满情趣。
  不同的影片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情感,精良的版式设计,使内容和形式既统一又变化多样,既不觉单调又不显杂乱无章,充满灵性、诗意和美感。影片《投名状》演绎的是晚清时期纳投名状结兄弟情的草寇故事。海报的上部以三位主人公的头像为背景,色调灰暗、混沌,下方是悲壮混乱、令人触目惊心的战场,在画面的中间有一块血渍四溅的图形,虽是黑色的,但仍透出了凶残、血腥的味道。海报选用白色汉隶字体书写片名.字面上还带着缺损、斑驳的纹理。整张海报不仅从白与黑、黄与青的色彩对比中寻求变化,也从画面、文字的大小比例安排形成的倒三角构图中获得平衡。与电影原始粗旷、雄阔沧桑的基调非常吻合,也使海报传达出了凝重、悲凉的“表情”。同样是《投名状》的另一张海报,三位男主角的照片平分了画面,“投名状”三个字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分别占据了照片的底端。由于画面中的各元素的编排过于平均,使海报的“表情”单一、刻板,虽有主角们精彩的艺术形象“助威”,可平淡的版式始终达不到引人入胜、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汤姆·汉克斯主演的 美国影片。《阿甘正传》的宣传海报,整张海报在版式设计上构思新颖独特,别具匠心:画面是以一张男主角坐在公园靠椅的背面照片为基调,演员的名字、影片的片名、以及简要的宣传语都被安放在右上方,通过大小的变化、红兰颜色的对比、字母间的穿插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而左上方即男主角抬头注视的方向则留出了大量的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空白引导观者展开无限的好奇和想象,也寓意着影片的主题一以智商仅75的阿甘来观看世界,透过他单纯的思想以及善良的个性,描绘出了美国5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画面的布局张弛有度,对比强烈,真是“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使版面的“表情”不仅透着活泼、轻松的气氛,更有一丝幽默和诙谐。
  编排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版面的布局和编排虽有一定的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科学地、合理地、艺术地安排电影海报中的视觉元素,以“易读性”、“有序性”为前提,把握好画面中的前后、主次、疏密的节奏,在追求视觉均衡的同时不断出奇创新,让电影海报常出常新,在视觉上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三、感受民族文化——提升版面的艺术审美
  
  每部电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电影海报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同一时代中设计者、欣赏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图形语言国际化趋势的今天,独特的版式编排和设计将使电影海报成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代言者和执行者,电影海报所散发出的民族特性将使版面的审美意识得到更好地提升。
  中国的早期电影海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运用国画、工艺美术以及少数民族装饰艺术,以水墨画、版画、剪纸等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颇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电影《小街》的海报,画面中是用写意的笔画刻画出男女主角的形象,一深一浅,一前一后,简单、醒目的笔墨语言,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左下角红色书法字“小街”二字醒目但不抢眼与人物形象风格统一、和谐,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使海报艺术与传统书画艺术二合为一,达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些少数民族的影片,在海报中选用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作为图形元素,成为画面中的一个亮点,不但传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符合剧情需要,也吸引了更多的观注,在艺术审美上获得了成功。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电影海报由手工绘制逐渐向电脑制作发展,版面形式和艺术语言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中国文化在电影海报中的体现,中国元素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与功能却与日俱增。就如中国汉字不仅成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也成为了一种审美性图案。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如中国人注重中庸、平和,日本人崇尚细腻、简约,美国人推崇自由、个性等在电影海报中都显示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在版式设计中增强了艺术审美性和文化包容性。也大大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结束语
  
  电影海报是一种视觉文化,是一种公众艺术,面对一幅幅无与伦比、美仑美幻的电影海报,我们惊叹着、欣赏着,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品味中不断学习、提高。丰富艺术语言,发挥艺术个性,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敏锐的视觉需求,使中国的电影海报艺术绽放出更绚丽多姿的风采。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干净的画面和精巧的构图,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东方美学意境,让观众在静秋与老三的凄美爱情故事中聆听属于张艺谋导演又一次极致的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纯情 诗意 东方美学意境    流淌的河水记忆着往世今生的情缘,  随风飞舞的山楂花讲述着我们永不褪色的爱情,  无奈今生命途多舛,造化弄人。  只待来生寄情相思。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
全书采用黑白图像和荧光橙色强烈对比的设计,书脊、天头、地角、书口处均印有荧光橙色,与黑白图像一明一暗相得益彰,呼应作品气质,极富现代感。  内文分为六个部分,用荧光橙色的短页相隔,并印有银色的马鬃或马尾的图形,前后环衬也用此方式设计,均与封面形成呼应和统一。  内文作品尺寸多样,使得整本书的观看有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前环衬后设计了一个折叠页,镂空一个圆孔,将一幅独立的精印的摄影作品隐藏其中,增强
摘要 从总体倾向看,徐光耀的电影创作属于红色电影谱系,追求电影的意识形态功用,恪守政治正确的创作信条;但是,他的电影作品又有力地冲击了政治藩篱,他在政治中娱乐观众,政治成为娱乐的载体,使影片具有独特的“政治娱乐”性。同时,在政治和娱乐之外,他的电影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政治场域中展开的人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 徐光耀 电影创作 政治娱乐 成长主题    一    新中国电影要担负起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
摘要 最近一部由美国人出资制作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议的浪潮。对这部影片,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对《南京梦魇》以及制造梦魇的日本应该情何以待。  关键词 郎恩·约瑟夫 历史启示    一、影片介绍及其争议    《南京梦魇》是由美国郎恩·约瑟夫博士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在过去的20年当中,作为一个二战史的爱好者,约瑟夫从美国各地的档案
[摘要]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设计者们成功地将叙事学理论运用了其中,特别是叙事视点的选择上可谓独具匠心,不仅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且向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 奥运会 开幕式 叙事视点 结构 主题 符号    叙事学虽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近来却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它产生之初是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
[摘要] 从幼年出蜀到晚年病逝,诗人苏东坡的人生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对人生的每一个经历之地,苏东坡都不乏称许、赞美之辞,但遍检其所有诗文,我们則不难发现,故园乡关,才最是他梦萦魂绕,永难舍弃之地。  [关键词] 嘉州 乡关 苏轼    提起诗人苏东坡,鲜有人不知道他的豪放旷达。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亦无风雨亦无晴”。但即便旷达洒脱如斯,其人生也仍有那么多的情结,挥之不去,念念难
摘要 艺术嗓音运用中的自然之美是在运用中顺应个体嗓音运用规律为前提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纯熟为基础的,但往往体现为自然、本色、含蓄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自然 技巧 本色    自然,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而然,出自天然,有自由发展之意,没有人工雕琢。中国美学注重的是清水美蓉的自然之美,而不是错彩缕金的人文之美。“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
[摘要]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纳认为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正逐渐成为一个新阶级,本文通过对小说《卧底》的解读,揭示出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与底层的差异正逐渐扩大,甚至产生隔膜,中国的知识分子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古德纳意义上的新阶级并日益失去为底层代言的合法性。  [关键词]文化研究 知识分子 底层 新阶级    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责任一个是个久远而富有争议的话题,自从近日看了刘庆邦的小说《卧底》之后,
[摘要]《红颜》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即由女性导演的、以女性为主体、表达女性的切身感受,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影片用纯粹的女性视角,逼人地呈现了女性面临的现实生存困境。影片中出现的男人都是那么令人失望,这是一个好男人缺失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一部探索女性精神出路的电影。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生存困境 男性缺失 突围    电影《红颜》是年轻女导演李玉于2005年推出的一部新作,在第62届威尼
[摘要]新好莱坞电影(1967-1976)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了他国电影创作思潮的影响,也是独立制片体制的产物。新好莱坞电影的导演们崇尚法国的“作家电影理论”,试图学习那些欧洲的青年艺术家,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  [关键词]新好莱坞电影 独立制片 “革命”    问题的由来    前不久,美国全美美学社团(American Aesthe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