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对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范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并为研究性学习、小组教学、远程教育、形成性评价等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Internet对教学改革的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Internet 教学改革 影响
[作者简介]刘咏梅(1970-),女,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教育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53-02
作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标志,Internet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是人类传递知识、促进个体发展的主要途径,Internet对教学的影响尤其深刻。从根本上讲,教学必须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而Internet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传统上,知识被认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成果,是客观事物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具有确定性的必然真理,它为人类所共享,即具有公共性。Internet改变了这样的观念。现在人们认为,认识成果是知识,认识过程也是知识;公共性仅是知识特性的一个方面,知识还具有个体的私人的性质,个体的直接经验及其经历、背景等也是知识;有些门类的知识如纯逻辑、纯数学的知识是必然真理,但绝大部分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网络也改变了保存与传播知识的物质手段。直到现在,知识主要物化为文字书籍。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Internet将逐步取代书籍,因为它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容量大、范围广、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由于Internet对知识的深刻影响,它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范围,必将促使教学产生巨大的变革。本文拟从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等几方面探讨Internet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Internet对课程的影响
由于Internet使知识呈现出流动的、快速增长的形态,它必然会推动学校课程发生深刻的变革。具体地说,Internet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Internet扩大了课程的容量,缩短了课程内容更新的周期。以计算机、Internet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而且知识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宰力量。这种变化使课程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利用Internet来改革现有的课程。Internet包容了丰富的知识,且更新的速度很快,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就能有效地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也可以迅速运用知识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更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其次,Internet为学科课程之外的其他形式课程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课程基本形式还包括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等。融合课程把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学科;广域课程的综合程度更高,由数门相邻学科合并而形成;问题课程以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为编制线索,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Internet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选择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及时、灵活地从Internet中获取各类知识,这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再次,Internet有利于活动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① 活动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为目标,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学生的活动往往是浅层的、零碎的、离系统的,与有较强确定性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Internet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Internet上的许多知识比书本知识更及时、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能够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教材的间接经验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因此,Internet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增加富有意义的经验,将对活动课程的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Internet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推广、普及。推广校本课程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但中小学校在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诸多困难。Internet能够方便地提供大量的知识,有利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和推广,也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例如,可以利用Internet对课程分层,把课程分为基础内容和发展性内容两部分。基础内容是每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教材为本,主要采取学科课程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内容面向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主要采取问题课程的形式,利用Internet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或加深知识的难度,满足这部分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Internet对教学任务与方法的影响
在知识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学的任务与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上,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并培养其基本能力。在知识社会里,知识总量迅速增长,并且知识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更加显著。因此,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必须把中心任务转向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不仅指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更指创新能力。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同时大力发展他们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寻找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评价、批判、运用知识的能力。Internet既是促使教学任务发生变化的动力,又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②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自己提出研究课题,探索解决方案,并评估、交流研究结果。它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与检验结果。可见,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寻找、创造知识的能力。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代表着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性学习中,Internet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能便利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又是收集、分析数据和交流结果的先进工具。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结果的评估与交流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学生的无知和被动上,而是建立在关心学生和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基础上。这样,在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原则将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得到贯彻。
三、Internet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Internet在推动课程和教学方法变革的同时,必然会促使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不属于教学的实质内容,但同样对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古代,教学基本上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一名教师面向少数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效益很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不发达,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也相当有限,个别教学能够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19世纪中叶,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主张把学生按照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教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他指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③ 这样,教师的教学对象实际上不再是学生个体,而是教学班,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益,符合社会发展对大量人才的需求,因而班级授课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完善,逐步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班级授课制存在局限性,它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往往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这一缺点,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从总体上看,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成功,究其原因,在教学的物质手段、教学内容与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对班级授课制的革新,都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教育效益。Internet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条件。在Internet的支持下,可以很方便地实施小组教学。一个教学班可以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教师准备适合于不同小组的几份教案,每个小组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等,甚至可以取消班级,按小组组织教学,使小组成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小组教学的思想并不新鲜,然而在以往的改革中,小组仅是班级的辅助和补充,只有在Internet的支持下,小组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使教学既能够照顾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又不会降低效益。当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个别教学,促使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充分发展。Internet能否帮助教学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
同时,Internet给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重大变革是远程教育。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班级授课制,都使教学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这样既限制了受教育的人数,又缺乏灵活性。而“网校”等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则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极大地扩大受教育人数,因而有利于大规模地提高教育效益。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的社会,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不断进行学习,只有“网校”等远程教育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因此,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四、Internet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相似,在Internet的影响下,评价也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般认为,教学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类。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或预言其在后继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结果;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主要关注教学过程;诊断性评价要查明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及不利因素,以备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并采取补救措施,强调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过程。目前,我们普遍重视、应用最广泛的是终结性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下,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偏重评定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的作用相当有限。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必然会取代终结性评价而成为主要的评价形式。另外,在Internet的支持下,教育的规模将大幅度扩展,主要起着证明作用的终结性评价的意义会有所下降。实际上,终结性评价在过去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比较简单,便于操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学落后的反映。随着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日益关注,评价重点与形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从操作上看,Internet还是教学评价可以利用的先进工具。当然,Internet对教学评价的影响才开始显现,许多问题有待继续探索。例如,如何发展和完善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如何开发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模式、如何在评价中利用Internet的优势等都是有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Internet已经并将继续推动教学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是在继承以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Internet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取消班级成为可能,但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有两点是值得继承的。其一,夸美纽斯提倡班级授课制的本意是促使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他之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跟着同一个教师学习,虽然实施的是个别教学,然而,教师要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会遇到很大困难。班级授课制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克服这一弊病的。当然,按年龄编班并不完全科学,但夸美纽斯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其二,教育早已成为规模庞大的公共事业,教学组织形式既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要具有一定的效益,否则,任何革新方案只能是美好的空想。这两条原则是改革班级授课制时必须慎重考虑的。当前实施小组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根据什么标准分组、小组规模多大合理等都需要进行研究和实验。Internet为课程的革新提供了机遇,但是,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其自身的优势。网络的意义是在此基础上促使课程的多样化,特别是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学科课程,而应把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发展性部分,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课程形式,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发挥各自的优势,使Internet知识融入现有的课程中,并避免负面影响。同样,在Internet的支撑下,研究性学习将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排斥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换言之,研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使用。除此之外,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品德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Internet对其影响不大(至少现在还不明显),目前的教学模式将继续占有优势。总之,以Internet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全面否定传统。
必须指出,Internet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难题,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长时间利用电脑上网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尤其会严重损害视力。其二,网上的内容并非都是科学的、健康的知识,实际上有不少东西是“黑色”“黄色”的,而更多的则是“灰色”的,这些内容将会使学生的思想混乱,特别会给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它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学生沉湎于玩网络游戏,不仅于学习无益,反而有害。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在实践中,有些学校已经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先把网上的知识进行筛选,然后提供给学生,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注释]
①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1.
②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9-11.
③(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9.
[关键词]Internet 教学改革 影响
[作者简介]刘咏梅(1970-),女,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教育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53-02
作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标志,Internet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是人类传递知识、促进个体发展的主要途径,Internet对教学的影响尤其深刻。从根本上讲,教学必须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而Internet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传统上,知识被认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成果,是客观事物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具有确定性的必然真理,它为人类所共享,即具有公共性。Internet改变了这样的观念。现在人们认为,认识成果是知识,认识过程也是知识;公共性仅是知识特性的一个方面,知识还具有个体的私人的性质,个体的直接经验及其经历、背景等也是知识;有些门类的知识如纯逻辑、纯数学的知识是必然真理,但绝大部分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网络也改变了保存与传播知识的物质手段。直到现在,知识主要物化为文字书籍。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Internet将逐步取代书籍,因为它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容量大、范围广、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由于Internet对知识的深刻影响,它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范围,必将促使教学产生巨大的变革。本文拟从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等几方面探讨Internet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Internet对课程的影响
由于Internet使知识呈现出流动的、快速增长的形态,它必然会推动学校课程发生深刻的变革。具体地说,Internet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Internet扩大了课程的容量,缩短了课程内容更新的周期。以计算机、Internet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而且知识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宰力量。这种变化使课程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利用Internet来改革现有的课程。Internet包容了丰富的知识,且更新的速度很快,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就能有效地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也可以迅速运用知识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更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其次,Internet为学科课程之外的其他形式课程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课程基本形式还包括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等。融合课程把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学科;广域课程的综合程度更高,由数门相邻学科合并而形成;问题课程以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为编制线索,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Internet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选择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及时、灵活地从Internet中获取各类知识,这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再次,Internet有利于活动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① 活动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为目标,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学生的活动往往是浅层的、零碎的、离系统的,与有较强确定性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Internet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Internet上的许多知识比书本知识更及时、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能够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教材的间接经验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因此,Internet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增加富有意义的经验,将对活动课程的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Internet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推广、普及。推广校本课程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但中小学校在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诸多困难。Internet能够方便地提供大量的知识,有利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和推广,也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例如,可以利用Internet对课程分层,把课程分为基础内容和发展性内容两部分。基础内容是每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教材为本,主要采取学科课程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内容面向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主要采取问题课程的形式,利用Internet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或加深知识的难度,满足这部分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Internet对教学任务与方法的影响
在知识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学的任务与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上,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并培养其基本能力。在知识社会里,知识总量迅速增长,并且知识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更加显著。因此,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必须把中心任务转向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不仅指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更指创新能力。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同时大力发展他们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寻找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评价、批判、运用知识的能力。Internet既是促使教学任务发生变化的动力,又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②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自己提出研究课题,探索解决方案,并评估、交流研究结果。它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与检验结果。可见,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寻找、创造知识的能力。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代表着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性学习中,Internet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能便利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又是收集、分析数据和交流结果的先进工具。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结果的评估与交流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学生的无知和被动上,而是建立在关心学生和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基础上。这样,在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原则将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得到贯彻。
三、Internet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Internet在推动课程和教学方法变革的同时,必然会促使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不属于教学的实质内容,但同样对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古代,教学基本上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一名教师面向少数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效益很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不发达,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也相当有限,个别教学能够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19世纪中叶,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主张把学生按照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教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他指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③ 这样,教师的教学对象实际上不再是学生个体,而是教学班,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益,符合社会发展对大量人才的需求,因而班级授课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完善,逐步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班级授课制存在局限性,它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往往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这一缺点,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从总体上看,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成功,究其原因,在教学的物质手段、教学内容与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对班级授课制的革新,都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教育效益。Internet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条件。在Internet的支持下,可以很方便地实施小组教学。一个教学班可以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教师准备适合于不同小组的几份教案,每个小组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等,甚至可以取消班级,按小组组织教学,使小组成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小组教学的思想并不新鲜,然而在以往的改革中,小组仅是班级的辅助和补充,只有在Internet的支持下,小组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使教学既能够照顾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又不会降低效益。当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个别教学,促使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充分发展。Internet能否帮助教学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
同时,Internet给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重大变革是远程教育。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班级授课制,都使教学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这样既限制了受教育的人数,又缺乏灵活性。而“网校”等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则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极大地扩大受教育人数,因而有利于大规模地提高教育效益。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的社会,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不断进行学习,只有“网校”等远程教育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因此,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四、Internet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相似,在Internet的影响下,评价也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般认为,教学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类。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或预言其在后继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结果;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主要关注教学过程;诊断性评价要查明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及不利因素,以备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并采取补救措施,强调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过程。目前,我们普遍重视、应用最广泛的是终结性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下,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偏重评定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的作用相当有限。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必然会取代终结性评价而成为主要的评价形式。另外,在Internet的支持下,教育的规模将大幅度扩展,主要起着证明作用的终结性评价的意义会有所下降。实际上,终结性评价在过去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比较简单,便于操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学落后的反映。随着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日益关注,评价重点与形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从操作上看,Internet还是教学评价可以利用的先进工具。当然,Internet对教学评价的影响才开始显现,许多问题有待继续探索。例如,如何发展和完善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如何开发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模式、如何在评价中利用Internet的优势等都是有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Internet已经并将继续推动教学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是在继承以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Internet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取消班级成为可能,但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有两点是值得继承的。其一,夸美纽斯提倡班级授课制的本意是促使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他之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跟着同一个教师学习,虽然实施的是个别教学,然而,教师要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会遇到很大困难。班级授课制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克服这一弊病的。当然,按年龄编班并不完全科学,但夸美纽斯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其二,教育早已成为规模庞大的公共事业,教学组织形式既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要具有一定的效益,否则,任何革新方案只能是美好的空想。这两条原则是改革班级授课制时必须慎重考虑的。当前实施小组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根据什么标准分组、小组规模多大合理等都需要进行研究和实验。Internet为课程的革新提供了机遇,但是,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其自身的优势。网络的意义是在此基础上促使课程的多样化,特别是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学科课程,而应把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发展性部分,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课程形式,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发挥各自的优势,使Internet知识融入现有的课程中,并避免负面影响。同样,在Internet的支撑下,研究性学习将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排斥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换言之,研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使用。除此之外,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品德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Internet对其影响不大(至少现在还不明显),目前的教学模式将继续占有优势。总之,以Internet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全面否定传统。
必须指出,Internet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难题,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长时间利用电脑上网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尤其会严重损害视力。其二,网上的内容并非都是科学的、健康的知识,实际上有不少东西是“黑色”“黄色”的,而更多的则是“灰色”的,这些内容将会使学生的思想混乱,特别会给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它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学生沉湎于玩网络游戏,不仅于学习无益,反而有害。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在实践中,有些学校已经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先把网上的知识进行筛选,然后提供给学生,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注释]
①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1.
②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9-11.
③(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