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对国际贸易教学与社会实际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1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外贸形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实体经济中遭受最大冲击的是国际贸易,我国作为一个高外贸依存度的国家,受影响的程度不言而喻。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欧美地区,但我国作为欧美国家进口商品最大的输出国,因其经济的衰退,导致“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幅度的出现下滑局面。由于欧美的国际需求下降,我国大批量的出口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严重萎缩,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外部氛围变得紧张,行业前景不容樂观。
2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受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贸型人才的就业出现了下滑的局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企业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同时并存,因而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特征。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需要的人员少,对应用型的人才更为迫切。
2.2 外贸人才需具备全面的操作能力
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能招来即用。大部分外贸企业都要求员工能具备全面的实际应能能力:一是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二是要流利使用英文口语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三是必须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搜集处理;四是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开拓市场、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五是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如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此外,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在提高,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
3 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主要还是由高等院校培养。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却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就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需求旺和就业率低,入学的热门和就业的冷门这一对鲜明的矛盾。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更多期望的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低、对单位的贡献不突出,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看来,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在于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问题:
3.1 缺乏对技能的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设备和场所,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在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就业的机会。
3.2 外语水平欠缺
国际贸易专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外语课程的训练都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如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与国外客户进行畅通地交流。
3.3 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实践工作经历
当前高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因此教师也不具备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对本行业的实践操作也不熟悉。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到外贸企业进行锻炼或兼职。这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生动的实际工作案例。如此以来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不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3.4 课程体系设计不够与时俱进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跨国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电子商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学科。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没有能够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缺少高质量的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教材,对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缺乏针对主流用人单位和针对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4 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4.1 按照国际贸易工作流程 设计各环节的教学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它的课程设计应当考虑将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再根据各个环节的操作应当具备怎样的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来设计课程,从而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更快的适应工作流程。
4.2 搭建实训平台 模拟实际业务操作
国际贸易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活动,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一线工作环节,还涉及到企业外部的交易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为学生搭建外贸业务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开设模拟公司,将之与模拟平台进行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上课参与意识,提升学习的职业技能及就业技能,也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课程的设计要顺应国际贸易局势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应紧跟最新的业务发展趋势和外贸的政策走向。节奏快,变化多是外贸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主要反映在国内外的外贸政策法规和监管条件等方面。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學不能仅依赖于课本知识,而应在选取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体现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政策变动,以及时在专业的教学中注入最新的元素。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容教学。
4.4 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如合同的标注改用英文,以英文出实训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也尽量兼用中、英文等。国际贸易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学中,在对一些重要的合同条款、信用证条款、发盘、还盘的案例等用中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外文写信函、签合同、看懂外方询盘还盘等,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4.5 为教师提供外贸业务实践机会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涉及理论模型,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其次,老师通过在企业实践,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率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走出去,参加外贸实践工作,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国际贸易新趋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对外经贸.2014(1):149-150.
[2] 匡琼.浅谈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思路[J].国际贸易.2012(4):27.
[3] 杨亚娟,牛文学,张佺举.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商业.2008(4):280-281.
[4] 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商业现代化.2010(9):132-134.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1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外贸形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实体经济中遭受最大冲击的是国际贸易,我国作为一个高外贸依存度的国家,受影响的程度不言而喻。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欧美地区,但我国作为欧美国家进口商品最大的输出国,因其经济的衰退,导致“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幅度的出现下滑局面。由于欧美的国际需求下降,我国大批量的出口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严重萎缩,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外部氛围变得紧张,行业前景不容樂观。
2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受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贸型人才的就业出现了下滑的局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企业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同时并存,因而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特征。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需要的人员少,对应用型的人才更为迫切。
2.2 外贸人才需具备全面的操作能力
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能招来即用。大部分外贸企业都要求员工能具备全面的实际应能能力:一是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二是要流利使用英文口语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三是必须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搜集处理;四是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开拓市场、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五是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如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此外,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在提高,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
3 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主要还是由高等院校培养。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却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就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需求旺和就业率低,入学的热门和就业的冷门这一对鲜明的矛盾。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更多期望的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低、对单位的贡献不突出,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看来,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在于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问题:
3.1 缺乏对技能的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设备和场所,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在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就业的机会。
3.2 外语水平欠缺
国际贸易专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外语课程的训练都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如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与国外客户进行畅通地交流。
3.3 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实践工作经历
当前高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因此教师也不具备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对本行业的实践操作也不熟悉。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到外贸企业进行锻炼或兼职。这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生动的实际工作案例。如此以来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不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3.4 课程体系设计不够与时俱进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跨国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电子商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学科。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没有能够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缺少高质量的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教材,对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缺乏针对主流用人单位和针对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4 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4.1 按照国际贸易工作流程 设计各环节的教学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它的课程设计应当考虑将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再根据各个环节的操作应当具备怎样的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来设计课程,从而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更快的适应工作流程。
4.2 搭建实训平台 模拟实际业务操作
国际贸易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活动,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一线工作环节,还涉及到企业外部的交易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为学生搭建外贸业务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开设模拟公司,将之与模拟平台进行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上课参与意识,提升学习的职业技能及就业技能,也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课程的设计要顺应国际贸易局势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应紧跟最新的业务发展趋势和外贸的政策走向。节奏快,变化多是外贸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主要反映在国内外的外贸政策法规和监管条件等方面。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學不能仅依赖于课本知识,而应在选取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体现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政策变动,以及时在专业的教学中注入最新的元素。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容教学。
4.4 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如合同的标注改用英文,以英文出实训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也尽量兼用中、英文等。国际贸易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学中,在对一些重要的合同条款、信用证条款、发盘、还盘的案例等用中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外文写信函、签合同、看懂外方询盘还盘等,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4.5 为教师提供外贸业务实践机会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涉及理论模型,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其次,老师通过在企业实践,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率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走出去,参加外贸实践工作,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国际贸易新趋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对外经贸.2014(1):149-150.
[2] 匡琼.浅谈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思路[J].国际贸易.2012(4):27.
[3] 杨亚娟,牛文学,张佺举.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商业.2008(4):280-281.
[4] 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商业现代化.2010(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