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记忆都会长久留存。比如一道风景,记忆中我已看过多次,却依然把心固结在它的美感之上。通常是在夜幕落下以后,我站在小区的院子里,独自地享受着一片宁静。每当这个时刻,我的记忆就如远古响起的风铃,渐渐地,竞与一眼泉水连在一起,也分不清这是风景的升华还是审美的异化。在我回想着那眼泉水的时候,我所有的感受就是如沐慈悲。如此事情就有了悖反,本来是我站在那片风景之中,现在却是那片风景驻在我的心里。
古人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今夜我并未耳得,也并未目遇,那眼泉水却清晰地为声成色。泉叫蝴蝶泉,流淌在苍山云弄峰下,距大理州府约有40公里。第一次走进蝴蝶泉时,我十一岁,没有朝圣的心境。不是朝圣就不必有所准备,我以悠闲的步态踏入进去,突然遭到了美丽的撞击。惊愣了一阵我才发现,空气似被泉水洗过,那份清爽让人心颤。四周的树都沉静着,它们的绿渗透到阳光里,远处的人影显得虚幻。
像我这样的孩子更为亲水,从我跟随父母来到洱海边上,水已对我形成了吸引。以前在遥远的北方,我没见过这样的水,但我分明记得,这样的水确实从我的梦境中清幽地流过。现在,我看到洱海里的水,看到蝴蝶泉里的水,眼里就总是闪着光亮。泉边的蝴蝶实在太多了,它们像沉默的精灵牵引着我的心绪,让我的生命一次次地得到了呼应。此后我便踏实无比,像是完成了一次重要投靠,许多忧虑和纷乱都变得无影无踪。
既然泉水可以浸入人心,那就不必再聒嗓什么,这宁静之美已足够我独自享用。我知道,泉上的“蝴蝶树”就是在宁静中老去的。老去的“蝴蝶树”心事重重,它将虬曲的腰身横亘于泉水之上,仿佛是对欲走的泉水再三挽留。然而它最终并没留住所有的泉水,于是就展开一片绿荫,形成浓郁的相思。它站立于此的时日过于长久,因此我始终不能确定,这是一种虚幻还是一种现实。忽然间便明白过来,在这样的地方,遥远的都在近前,而近前的都很遥远。
离这里最近的村庄叫周城,那是个很大的村庄,已经接近了城市的样子。由小到大也是变化,这种变化让它失去了原本。蝴蝶泉作为苍山的眼,它已阅尽了人世的沧桑,其中也包括了我这样的孩子。那个孩子走在一条村路上,走着走着他就变老了,他的生命在悄然间遭到了时光的劫掠。当前面的亲人相继故去,我们常常追念他们的好处,却无人去分辨,那些“好处”到底是他们的往事还是我们的往事。世间的万物都有往事,蝴蝶泉的往事就是一茬一茬的麦绿和一茬一茬的稻黄,就是一茬一茬的落叶和一茬一茬的花开。
就在这样的叶落和花开之中,我由少年变成了青年。
往年的这个季节,蝴蝶泉上的蝴蝶树就该繁茂了,满树都是那种类似蝴蝶的花朵。最为奇妙的是,被招引过来的真蝴蝶会将身体连在一起,柳枝般地悬挂在蝴蝶树上。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崇祯十二年游至此地,看到蝴蝶们尾首相接的景象之后,曾在他的《滇游日记》中描述那种盛况:“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徐霞客眼中的蝴蝶是飞舞的花朵,这一点没错。他所说的“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观之”,指的就是农历的四月十五,白族人在“蝴蝶会”上的欢乐情景。那一天是蝴蝶最集中的一天,方圆百里的白族青年聚在这里,以唱歌跳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真爱。在白族人的眼里,蝴蝶泉就是爱情之泉,那些在空中飞舞的蝴蝶就是霞郎、雯姑和一只小鹿的化身。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这个传说却像陈年老酒,喝过之后你就有了自身的芬芳和内心的沉醉。
每次伫立于蝴蝶泉边,我都会感叹于圣埃克苏佩里的才气,他借助那个小王子说出的话真是经典至极:“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蝴蝶泉不是这样的水井,但它的水面却倒映着雯姑和一只受伤的小鹿,记录了霞郎为小鹿敷药的过程。他们就这么相爱了,在这样的泉水边上,他们的爱情就注定了会是简单的幸福。简单,以及简单的幸福,这本身就具有美感,只是对于这种美感的认知真的要取决于人的理解深度。
假如事情只是这样,霞郎和雯姑的幸福就可以延续,一切都平静祥和。问题是传说属于文学范畴,它要找到人的灵魂出路,自然就得站在某个阶级的立场之上。因此这个传说就由美丽变成了哀伤,细节里散发着深渊的气息,而命运却没有改变。是的,雯姑的美貌为自己招来了麻烦,在霞郎上山打柴的时候,洱海边的一个霸王将她抢走了。那只小鹿跑到山上把消息告诉了霞郎,霞郎虽然冒死救出了雯姑,两人却被霸王的卫队追得走投无路,只好双双跳入潭中。当那只小鹿也跟着跳进水里的一刻,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地下起暴雨,追赶霞郎和雯姑的人分别都被雷电劈死或被冰雹砸死了。
暴雨停歇之后,天空明净如洗,绿树苍翠欲滴。随着那道彩虹的出现,水潭中飞出三只蝴蝶,自此,它们便两前一后地飞舞了千年。少年时期我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它们在泉水的上空诗意地翻飞,飞着飞着就不见了踪影。后来,泉边的蝴蝶就更少了,即使偶尔还能见到几只,也不是“两前一后”的情景。我知道它们不会转化为泥土,也不会转化为枯叶,像它们这样美丽的精灵,要转化也只能转化为人的梦境。整个少年时期,我的大脑里一直保留着那种诗意,跨人青年时我已分不清那是现实还是梦境。
上个世纪的中叶,那三只蝴蝶出现在一部叫做《五朵金花》的电影里,我才确定它们是另一种形式的现实。可是,梦境就是梦境,现实就是现实,为什么又是另一种形式呢?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真的存在过,后来又被人赋于了神话的色彩,如今的人只能作出虚和实的双重玄想。电影《五朵金花》的风靡,让蝴蝶泉有了值得荣耀的文化品质,同时也展示了白族人的精神面貌。那以后我再走进蝴蝶泉,总感到是走进那部电影,总感到那是电影里的诗意流淌。
说《五朵金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不仅因为它展示了苍洱风光,还因为那种独特的民族气象。这里的气象是可以分开来说的,气者,往往是指人心的吐纳,是视线之外的事:而“象”就不同了,“象”是阳光下的文化映照,虽然也是非物质的,却是视线之内的灼目光影。如此,云弄峰下的蝴蝶泉和电影里的白族人,均按照人文山水的点染,其所吐纳,气象万千。直至今日,外地人仍把白族女子叫做金花,他们这么叫着的时候,心里总有几个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善良,比如执着,比如柔情,这都是从《五朵金花》里得来的印象。 其实外地人并不知道,无论这里的风光多么精彩,人的生活还是传统的原本程序。是原本的就该是真实的,而真实的,那就是没有道理的。你说不清它的好坏,本来你以为应该这样,它却突然地改变了方向。那一次也是在蝴蝶泉,一个老外盯着一个“金花”货摊上的东西,眼睛里放射着光亮。老外盯上的是一件手工绣制的裹背,他不懂汉语,买卖双方交谈得并不顺畅。当他问到多少钱时,那个“金花”举起四根手指,并说了“四十”的数字。老外误以为是四百,虽然觉得贵了,却还是慢腾腾地掏钱。这一刻生活的原本就又改变了,那个金花竞收了人家的四百元,还假装镇静。
这一幕不仅我看到了,一个白族老汉也看到了。那个老汉喝得微醺,他近乎愤怒地冲过去,指责那个“金花”丢了白族人的脸。之后他便不依不饶,硬是逼她拿三百六十元,然后还给了老外。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猛然想了起来,这老汉太像是《五朵金花》里的管闲事大叔,他管的闲事体现着白族人的气节,管出了象外之象的豪气。由此我想,那部电影是白族人自己的电影,它的精神渗透了白族人的骨髓,到如今已经变成一个民族的强劲血脉了。
从《五朵金花》的风靡到现在,外面的世界已经精彩了多年,而白族人却只在生活里保留了从前的热闹。照样是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照样是吹吹打打的绕三灵,照样是人潮涌动的蝴蝶会……然而在更多的时间里,这种热闹就像洱海深处的暗流涌动,无论它怎样地力道十足,其本质还是宁静。大概就是基于这一点吧,那些受不了嘈杂的外地人和外国人,源源不断地从远处走来,一旦居住于此就开始精神化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明丽山水的浸润,他们认定自己的前世与这里有着未知的因果,所以才在今生朝着这片山水长久地眺望。
在大理这地方,到了某个节日人就可以尽情彰显,外地人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民俗。可节日一过,人就回到属于自己的“四合五天井”里,尽情地享受着独处之美。五彩缤纷,独处之美,这两个词概括了白族人的人生理念,体现着热闹与宁静的辩证统一。我不知道是热闹好还是宁静好,但外地人说了,大理的热闹是文化的热闹,大理的宁静是丰富的宁静。他们所说的文化和丰富,其实不仅是指山水的样态,更多的还是人的内心。
人心是个世界,它的广阔无限,太容易转化为苍茫无边。总是忙于建功立业的人,稍不留神就忘了心灵世界中的自我,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途。时间再长一些,人就失去了对温暖的领悟,没有了接受情爱的感动。或许就是为了避免精神的枯萎,泰戈尔曾经指着家的方向,并用诗歌的语调告诉我们:“在那里,我们会遇见我们的上帝,那是灵魂里永远休息的情爱。”
情爱向来都是超越的,就像这蝴蝶泉的水,清澈才能浸入人心。如果抛开它的广义,情爱也是男女之间的挚爱。从传说中的霞郎与雯姑化成了蝴蝶,云弄峰下的泉就被称为蝴蝶泉,成了白族人的爱情圣地。在“蝴蝶会”的对歌当中,男女之间一般都相距不远,可以看到对方的容貌。但例外也是有的,如果偶尔与远处的某人对上了,白族人也不相信眼见为实。在这样的爱情圣地,歌声就是他们的眼,通过对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心。
除了“蝴蝶会”期间,蝴蝶泉总是处在宁静之中。宁静不是寂寥,这眼泉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天南海北的游人每天都跑来观光。外地人看蝴蝶泉,它是不可复制的风景,是大美无言的招引;本地人看蝴蝶泉,它是天地创造的良缘,是不见而信的名片。面对着这道风景,面对着这份良缘,其实就是面对着清幽的梦境,不去评价可能更好。于是,游人们坐在泉边,看阳光从树叶间筛落,看蝴蝶在空中飞舞,不觉之中人的心灵就被洗了个干净。
一眼清澈的泉水,一群飞舞的蝴蝶,构成了蝴蝶泉的风景。既然这是天与地的创造,既然这是不可复制的风景,那它就应当属于所有的人。人在欣赏着这道风景的时候,偶而也会注意到,天空中那种多彩的翅膀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一种警示,蝴蝶泉是会疲惫的,疲惫会使它衰老。
古人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今夜我并未耳得,也并未目遇,那眼泉水却清晰地为声成色。泉叫蝴蝶泉,流淌在苍山云弄峰下,距大理州府约有40公里。第一次走进蝴蝶泉时,我十一岁,没有朝圣的心境。不是朝圣就不必有所准备,我以悠闲的步态踏入进去,突然遭到了美丽的撞击。惊愣了一阵我才发现,空气似被泉水洗过,那份清爽让人心颤。四周的树都沉静着,它们的绿渗透到阳光里,远处的人影显得虚幻。
像我这样的孩子更为亲水,从我跟随父母来到洱海边上,水已对我形成了吸引。以前在遥远的北方,我没见过这样的水,但我分明记得,这样的水确实从我的梦境中清幽地流过。现在,我看到洱海里的水,看到蝴蝶泉里的水,眼里就总是闪着光亮。泉边的蝴蝶实在太多了,它们像沉默的精灵牵引着我的心绪,让我的生命一次次地得到了呼应。此后我便踏实无比,像是完成了一次重要投靠,许多忧虑和纷乱都变得无影无踪。
既然泉水可以浸入人心,那就不必再聒嗓什么,这宁静之美已足够我独自享用。我知道,泉上的“蝴蝶树”就是在宁静中老去的。老去的“蝴蝶树”心事重重,它将虬曲的腰身横亘于泉水之上,仿佛是对欲走的泉水再三挽留。然而它最终并没留住所有的泉水,于是就展开一片绿荫,形成浓郁的相思。它站立于此的时日过于长久,因此我始终不能确定,这是一种虚幻还是一种现实。忽然间便明白过来,在这样的地方,遥远的都在近前,而近前的都很遥远。
离这里最近的村庄叫周城,那是个很大的村庄,已经接近了城市的样子。由小到大也是变化,这种变化让它失去了原本。蝴蝶泉作为苍山的眼,它已阅尽了人世的沧桑,其中也包括了我这样的孩子。那个孩子走在一条村路上,走着走着他就变老了,他的生命在悄然间遭到了时光的劫掠。当前面的亲人相继故去,我们常常追念他们的好处,却无人去分辨,那些“好处”到底是他们的往事还是我们的往事。世间的万物都有往事,蝴蝶泉的往事就是一茬一茬的麦绿和一茬一茬的稻黄,就是一茬一茬的落叶和一茬一茬的花开。
就在这样的叶落和花开之中,我由少年变成了青年。
往年的这个季节,蝴蝶泉上的蝴蝶树就该繁茂了,满树都是那种类似蝴蝶的花朵。最为奇妙的是,被招引过来的真蝴蝶会将身体连在一起,柳枝般地悬挂在蝴蝶树上。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崇祯十二年游至此地,看到蝴蝶们尾首相接的景象之后,曾在他的《滇游日记》中描述那种盛况:“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徐霞客眼中的蝴蝶是飞舞的花朵,这一点没错。他所说的“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观之”,指的就是农历的四月十五,白族人在“蝴蝶会”上的欢乐情景。那一天是蝴蝶最集中的一天,方圆百里的白族青年聚在这里,以唱歌跳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真爱。在白族人的眼里,蝴蝶泉就是爱情之泉,那些在空中飞舞的蝴蝶就是霞郎、雯姑和一只小鹿的化身。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这个传说却像陈年老酒,喝过之后你就有了自身的芬芳和内心的沉醉。
每次伫立于蝴蝶泉边,我都会感叹于圣埃克苏佩里的才气,他借助那个小王子说出的话真是经典至极:“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蝴蝶泉不是这样的水井,但它的水面却倒映着雯姑和一只受伤的小鹿,记录了霞郎为小鹿敷药的过程。他们就这么相爱了,在这样的泉水边上,他们的爱情就注定了会是简单的幸福。简单,以及简单的幸福,这本身就具有美感,只是对于这种美感的认知真的要取决于人的理解深度。
假如事情只是这样,霞郎和雯姑的幸福就可以延续,一切都平静祥和。问题是传说属于文学范畴,它要找到人的灵魂出路,自然就得站在某个阶级的立场之上。因此这个传说就由美丽变成了哀伤,细节里散发着深渊的气息,而命运却没有改变。是的,雯姑的美貌为自己招来了麻烦,在霞郎上山打柴的时候,洱海边的一个霸王将她抢走了。那只小鹿跑到山上把消息告诉了霞郎,霞郎虽然冒死救出了雯姑,两人却被霸王的卫队追得走投无路,只好双双跳入潭中。当那只小鹿也跟着跳进水里的一刻,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地下起暴雨,追赶霞郎和雯姑的人分别都被雷电劈死或被冰雹砸死了。
暴雨停歇之后,天空明净如洗,绿树苍翠欲滴。随着那道彩虹的出现,水潭中飞出三只蝴蝶,自此,它们便两前一后地飞舞了千年。少年时期我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它们在泉水的上空诗意地翻飞,飞着飞着就不见了踪影。后来,泉边的蝴蝶就更少了,即使偶尔还能见到几只,也不是“两前一后”的情景。我知道它们不会转化为泥土,也不会转化为枯叶,像它们这样美丽的精灵,要转化也只能转化为人的梦境。整个少年时期,我的大脑里一直保留着那种诗意,跨人青年时我已分不清那是现实还是梦境。
上个世纪的中叶,那三只蝴蝶出现在一部叫做《五朵金花》的电影里,我才确定它们是另一种形式的现实。可是,梦境就是梦境,现实就是现实,为什么又是另一种形式呢?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真的存在过,后来又被人赋于了神话的色彩,如今的人只能作出虚和实的双重玄想。电影《五朵金花》的风靡,让蝴蝶泉有了值得荣耀的文化品质,同时也展示了白族人的精神面貌。那以后我再走进蝴蝶泉,总感到是走进那部电影,总感到那是电影里的诗意流淌。
说《五朵金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不仅因为它展示了苍洱风光,还因为那种独特的民族气象。这里的气象是可以分开来说的,气者,往往是指人心的吐纳,是视线之外的事:而“象”就不同了,“象”是阳光下的文化映照,虽然也是非物质的,却是视线之内的灼目光影。如此,云弄峰下的蝴蝶泉和电影里的白族人,均按照人文山水的点染,其所吐纳,气象万千。直至今日,外地人仍把白族女子叫做金花,他们这么叫着的时候,心里总有几个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善良,比如执着,比如柔情,这都是从《五朵金花》里得来的印象。 其实外地人并不知道,无论这里的风光多么精彩,人的生活还是传统的原本程序。是原本的就该是真实的,而真实的,那就是没有道理的。你说不清它的好坏,本来你以为应该这样,它却突然地改变了方向。那一次也是在蝴蝶泉,一个老外盯着一个“金花”货摊上的东西,眼睛里放射着光亮。老外盯上的是一件手工绣制的裹背,他不懂汉语,买卖双方交谈得并不顺畅。当他问到多少钱时,那个“金花”举起四根手指,并说了“四十”的数字。老外误以为是四百,虽然觉得贵了,却还是慢腾腾地掏钱。这一刻生活的原本就又改变了,那个金花竞收了人家的四百元,还假装镇静。
这一幕不仅我看到了,一个白族老汉也看到了。那个老汉喝得微醺,他近乎愤怒地冲过去,指责那个“金花”丢了白族人的脸。之后他便不依不饶,硬是逼她拿三百六十元,然后还给了老外。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猛然想了起来,这老汉太像是《五朵金花》里的管闲事大叔,他管的闲事体现着白族人的气节,管出了象外之象的豪气。由此我想,那部电影是白族人自己的电影,它的精神渗透了白族人的骨髓,到如今已经变成一个民族的强劲血脉了。
从《五朵金花》的风靡到现在,外面的世界已经精彩了多年,而白族人却只在生活里保留了从前的热闹。照样是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照样是吹吹打打的绕三灵,照样是人潮涌动的蝴蝶会……然而在更多的时间里,这种热闹就像洱海深处的暗流涌动,无论它怎样地力道十足,其本质还是宁静。大概就是基于这一点吧,那些受不了嘈杂的外地人和外国人,源源不断地从远处走来,一旦居住于此就开始精神化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明丽山水的浸润,他们认定自己的前世与这里有着未知的因果,所以才在今生朝着这片山水长久地眺望。
在大理这地方,到了某个节日人就可以尽情彰显,外地人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民俗。可节日一过,人就回到属于自己的“四合五天井”里,尽情地享受着独处之美。五彩缤纷,独处之美,这两个词概括了白族人的人生理念,体现着热闹与宁静的辩证统一。我不知道是热闹好还是宁静好,但外地人说了,大理的热闹是文化的热闹,大理的宁静是丰富的宁静。他们所说的文化和丰富,其实不仅是指山水的样态,更多的还是人的内心。
人心是个世界,它的广阔无限,太容易转化为苍茫无边。总是忙于建功立业的人,稍不留神就忘了心灵世界中的自我,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途。时间再长一些,人就失去了对温暖的领悟,没有了接受情爱的感动。或许就是为了避免精神的枯萎,泰戈尔曾经指着家的方向,并用诗歌的语调告诉我们:“在那里,我们会遇见我们的上帝,那是灵魂里永远休息的情爱。”
情爱向来都是超越的,就像这蝴蝶泉的水,清澈才能浸入人心。如果抛开它的广义,情爱也是男女之间的挚爱。从传说中的霞郎与雯姑化成了蝴蝶,云弄峰下的泉就被称为蝴蝶泉,成了白族人的爱情圣地。在“蝴蝶会”的对歌当中,男女之间一般都相距不远,可以看到对方的容貌。但例外也是有的,如果偶尔与远处的某人对上了,白族人也不相信眼见为实。在这样的爱情圣地,歌声就是他们的眼,通过对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心。
除了“蝴蝶会”期间,蝴蝶泉总是处在宁静之中。宁静不是寂寥,这眼泉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天南海北的游人每天都跑来观光。外地人看蝴蝶泉,它是不可复制的风景,是大美无言的招引;本地人看蝴蝶泉,它是天地创造的良缘,是不见而信的名片。面对着这道风景,面对着这份良缘,其实就是面对着清幽的梦境,不去评价可能更好。于是,游人们坐在泉边,看阳光从树叶间筛落,看蝴蝶在空中飞舞,不觉之中人的心灵就被洗了个干净。
一眼清澈的泉水,一群飞舞的蝴蝶,构成了蝴蝶泉的风景。既然这是天与地的创造,既然这是不可复制的风景,那它就应当属于所有的人。人在欣赏着这道风景的时候,偶而也会注意到,天空中那种多彩的翅膀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一种警示,蝴蝶泉是会疲惫的,疲惫会使它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