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没有升学压力,通常被称为“副科”,因而不被学生、家庭和学校重视。但作为团场的生物学教师,可以通过立足团场实际,摆脱传统生物“填鸭式”枯燥教学模式的桎梏,革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打造生物教学的新模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广阔的舞台。。
1 重视实验而又不拘泥于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提高学生科技探究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但又不能拘泥于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去做实验;在生物实验中,不但要关注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实验过程中每个细节,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究的兴趣。
在进行八年级生物中“发酵现象”的实验时,很多学生看到迅速被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充填而膨胀的气球时,很是吃惊,但同时又提出疑问:(1) 如何确定气球里产生的气体是CO2?(2) 影响气球膨胀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在教师的鼓励、协助下,课后,学生提出了改进实验装置,用三通管两个管子分别连接气球和发酵瓶,另一个管套上塑胶管和止水夹,随时开通与石灰水的通道,用石灰水来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2。这样改进的实验装置,不但解决了发酵现象实验,而且可以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2气体。在这个实验后的第三天,在实验室放置的未拆卸的装置,却出现了原来膨胀的气球,竟然回缩到瓶内的异常现象,教师适时指导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进行探讨,并启发制定了不同的变量,来探究气球反常回缩的原因以及影响气球膨胀速度的因素。这个问题探究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学生把此次反常实验现象的设置了多组不同变量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并就此次探究过程,尝试进行了科技论文写作,获得了兵团科技论文一等奖。
在进行干湿计测定不同环境的相对湿度时,师生发现,秋季雨后清晨,气温明显下降,干湿计水槽装室内水测室外环境的温度时,干球温度竟然低于湿球温度,干湿计数据无法读出。教师根据这种反常现象,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设计不同条件,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干湿计的原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通过反复实验探究,得出了干湿计的一系列使用方面的规律,并把获得的结果,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2 利用教材,而又不桎梏于教材
在进行角色扮演“如何解决白头叶猴与人争夺资源环境的问题”时,由于白头叶猴不是本地生物,学生不能深刻体会问题的真切性。教师根据新疆本地的雪豹、狼等野生保护动物袭击牧民的羊群的案例,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代表环保人士、政府官员、牧民进行小组讨论,汇总解决问题的建议,分别派出代表进行辩论的方式,探讨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思路。依据辩论结果,布置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量和作业内容,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思想。
此外,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问卷调查并分析,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生理心理困惑,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讲座;在举行感恩母亲节(父亲节)活动中,要求学生给亲爱的父母做一顿可口而符合平衡膳食营养的饭菜,让学生给家长上一节健康饮食的生动课,使学生对科学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可和关注。
3 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让生物学习生动起来
第二课堂是生物知识灵活应用的很好延伸,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很好方式。团场条件下,在实验室、教室、各个班级的窗台,适时进行观赏植物特色水培,既丰富了师生的科技生活,又增添了环境的优美舒适度;通过水稻根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甲壳类动物水蚤的培养及观察,提高学生对低等生物的感性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生物学习的兴趣;为了加深理解植物的无性生殖,第二课堂还进行了七彩菊花嫁接尝试、马铃薯与西红柿的特色嫁接、南瓜黄瓜特色嫁接、仙人掌、仙人球与蟹爪兰的特色嫁接;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标本制作,在标本制作基础上,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发挥特长,进行标本艺术贴画制作;新疆特色植物叶脉标本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第二课堂的科技内涵,发挥了团场生物科技第二课堂的有效性。
4 重视生物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活动,让生物知识应用和服务于团场生产、生活
教师将生物学教学与团场生活生产的实际相联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灵活应用,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应用前景的了解、体会,降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针对近年来枣农在红枣种植中遇到点片状死亡的情况,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枣园,进行调查研究,协助农业科技人员寻找解决红枣点片状死亡的原因,并在枣农中进行红枣科学种植的宣教,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其中相关科技论文《金银川垦区红枣点片状死亡调研报告》,在国家级生物期刊上发表。
针对本团的生态状况,师生骑自行车20余公里,赴我们的母亲湖——千鸟湖水库,进行生态考察。在考察中,学生认识到千鸟湖对金银川垦区水利和生态的重要性,体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了解了千鸟湖修建的历史背景;对千鸟湖的生态建设、千鸟湖所属的农牧业生产、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设计,并把千鸟湖生态考察活动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申报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学生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对二团人粪尿合理化利用进行了设计,相关论文获兵团科技论文一等奖;依据本校盐碱较重无法种植的花池,进行改良和科技种植活动,形成本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生态园;创新进行团场职工冬季红薯藤栽培育苗、试种科技实践活动;对团场树木病虫害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生物教师成长、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拓了很好的舞台。
1 重视实验而又不拘泥于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提高学生科技探究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但又不能拘泥于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去做实验;在生物实验中,不但要关注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实验过程中每个细节,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究的兴趣。
在进行八年级生物中“发酵现象”的实验时,很多学生看到迅速被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充填而膨胀的气球时,很是吃惊,但同时又提出疑问:(1) 如何确定气球里产生的气体是CO2?(2) 影响气球膨胀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在教师的鼓励、协助下,课后,学生提出了改进实验装置,用三通管两个管子分别连接气球和发酵瓶,另一个管套上塑胶管和止水夹,随时开通与石灰水的通道,用石灰水来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2。这样改进的实验装置,不但解决了发酵现象实验,而且可以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2气体。在这个实验后的第三天,在实验室放置的未拆卸的装置,却出现了原来膨胀的气球,竟然回缩到瓶内的异常现象,教师适时指导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进行探讨,并启发制定了不同的变量,来探究气球反常回缩的原因以及影响气球膨胀速度的因素。这个问题探究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学生把此次反常实验现象的设置了多组不同变量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并就此次探究过程,尝试进行了科技论文写作,获得了兵团科技论文一等奖。
在进行干湿计测定不同环境的相对湿度时,师生发现,秋季雨后清晨,气温明显下降,干湿计水槽装室内水测室外环境的温度时,干球温度竟然低于湿球温度,干湿计数据无法读出。教师根据这种反常现象,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设计不同条件,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干湿计的原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通过反复实验探究,得出了干湿计的一系列使用方面的规律,并把获得的结果,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2 利用教材,而又不桎梏于教材
在进行角色扮演“如何解决白头叶猴与人争夺资源环境的问题”时,由于白头叶猴不是本地生物,学生不能深刻体会问题的真切性。教师根据新疆本地的雪豹、狼等野生保护动物袭击牧民的羊群的案例,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代表环保人士、政府官员、牧民进行小组讨论,汇总解决问题的建议,分别派出代表进行辩论的方式,探讨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思路。依据辩论结果,布置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量和作业内容,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思想。
此外,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问卷调查并分析,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生理心理困惑,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讲座;在举行感恩母亲节(父亲节)活动中,要求学生给亲爱的父母做一顿可口而符合平衡膳食营养的饭菜,让学生给家长上一节健康饮食的生动课,使学生对科学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可和关注。
3 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让生物学习生动起来
第二课堂是生物知识灵活应用的很好延伸,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很好方式。团场条件下,在实验室、教室、各个班级的窗台,适时进行观赏植物特色水培,既丰富了师生的科技生活,又增添了环境的优美舒适度;通过水稻根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甲壳类动物水蚤的培养及观察,提高学生对低等生物的感性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生物学习的兴趣;为了加深理解植物的无性生殖,第二课堂还进行了七彩菊花嫁接尝试、马铃薯与西红柿的特色嫁接、南瓜黄瓜特色嫁接、仙人掌、仙人球与蟹爪兰的特色嫁接;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标本制作,在标本制作基础上,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发挥特长,进行标本艺术贴画制作;新疆特色植物叶脉标本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第二课堂的科技内涵,发挥了团场生物科技第二课堂的有效性。
4 重视生物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活动,让生物知识应用和服务于团场生产、生活
教师将生物学教学与团场生活生产的实际相联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灵活应用,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应用前景的了解、体会,降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针对近年来枣农在红枣种植中遇到点片状死亡的情况,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枣园,进行调查研究,协助农业科技人员寻找解决红枣点片状死亡的原因,并在枣农中进行红枣科学种植的宣教,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其中相关科技论文《金银川垦区红枣点片状死亡调研报告》,在国家级生物期刊上发表。
针对本团的生态状况,师生骑自行车20余公里,赴我们的母亲湖——千鸟湖水库,进行生态考察。在考察中,学生认识到千鸟湖对金银川垦区水利和生态的重要性,体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了解了千鸟湖修建的历史背景;对千鸟湖的生态建设、千鸟湖所属的农牧业生产、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设计,并把千鸟湖生态考察活动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申报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学生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对二团人粪尿合理化利用进行了设计,相关论文获兵团科技论文一等奖;依据本校盐碱较重无法种植的花池,进行改良和科技种植活动,形成本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生态园;创新进行团场职工冬季红薯藤栽培育苗、试种科技实践活动;对团场树木病虫害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生物教师成长、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拓了很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