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ISFVF 影像路上我们仍需前行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度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又如火如荼地上演了,这个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ISFVF”的学生影像盛会已经走过了四年的时间,去年11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年新一轮的角逐又开始了,在开幕式会场碰到了陈帆老师,随后和他的一些交谈让我感受颇多。
  《DV@时代》 陈帆老师,很高兴在这次影展见到您,请您先谈谈关于这次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您有怎么样的感受吧?
  陈帆 首先我要肯定的说,北京电影学院这次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它是面对的从事影视专业的大学生,而且是国际性的。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尊敬的谢飞老师。据我观影的感受,他们这种项目的推进,到今年的第五届是非常可贵和值得称赞的,可贵和称赞的是他们为喜爱影像的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我们看到作品展在逐年提高数量的同时也在逐年提高质量。看完片子以后我有这样一个感想,像这样一个国际学生作品展映对我们国内的影视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论的教学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有一个匹配的,有机的教学的话,年轻学生接受知识营养就会生动活泼,同时我也认为其中存在些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是国家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国内影视界本身产业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至于它的影视变革民主化的进程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次影展能够让我们看到本身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影视界,特别是影视教育界的法制观念需要重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法制环境完善了,有了比较明确的游戏规则了,我们在施教于人的过程中,才会有地方实施。通过我们入选的中国学生的作品来看,总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感觉我们整个综合层面的问题还有些欠缺,包括选材的问题和怎样讲好故事的问题。另外的是前期和后期的制作质量的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是存在的,这样综合的感觉就不如国外的作品那样整体,他们具有电影创作比较成熟的规律,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我们教育中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自上而下的行动起来。我个人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在学术上喋喋不休的辩论,根本就没有意思,只能说明我们在创作质量上有问题,这种现象在影视院校同样存在。关于这种评片子的方法也有待商榷,现在由来看片子的人评片子这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评法不是很科学,这样评选方法有些随意,所以在评片子上希望下届有待改进。
  《DV@时代》 那您是怎样评价一部片子的好坏呢?陈帆我看了一下中外学生的作品,有一个很敏感很核心的话题,就是题材的问题,更直白的说就是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的问题,影视作品的讲故事和文学的讲故事是两回事,它是影像的东西,通过影像讲出来的故事,它是一种受时间限制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片子题材都很重要,特别是剧情片,它的故事结构、立意,还是应该现实的,是人们所关切的问题,人们所评判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越充分越好。谢飞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认为剧作是在案头的导演,导演是在现场的剧作,非常的简练、深刻。 个片子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团队的敬业精神这是其一,剧作要准备的很充分、很感人,这样才能打动别人。
  
  《DV@时代》 现在也有一些评论说我们国内现在的这些电影节,中国学生在技术上已经不会比外国学生的差很多,但是在内容上却通常没有国外学生作品讲的深刻,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每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我们身边感动的事情也很多,但为什么我们中国学生抓不到这些故事点呢?
  陈帆 认真思考下和我们人文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代我们的年轻人,特别是八零后年轻人,他们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增长的年代,人文社会极度开放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当中,因为中国是从一个封闭的社会政治结构,演变成个开放型的结构,这就会有许多的困惑。当下十几年变革时期忽视了正常的高等国民教育,有高等国民教育但主导观有很强的功利性,开办很多的民办高校是好事情,但师资不足是事实。恰恰走的这么快,传统的人文观和价值观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还没有走到成熟的阶段肯定是混乱的。目前,很多年轻人该学的东西没学到,特别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丧失了,家长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面临了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学生作品质量不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影视教育也一样,我们授课的老师也存在一些避重就轻的授课方法,在这种社会变革,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中,没了良好的教育,结果肯定就显现了和国外学生的差距。
  《DV@时代》 和国外学生相比我们知道了劣势,那么我们有哪些优势呢?陈帆说到的优势,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人文文化传统是很深厚的,问题在于我们年轻的学子怎样尽快把这一课尽快的补上,关键在于教育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对于师资配备的指引作用上,好的老师有好的环境发挥,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DV@时代》 过去也看过您关于“DV白皮书”等些文章,当下数字时代让大众都开始有机会拿起DV这种数字摄像机拍摄自己的片子,那么您认为这种方式和过去传统用胶片拍摄的影像时代有什么不同?
  陈帆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个人首先认为中国现在的影像推进是带有个革命性的,因为过去我们对DV的认识都是在“玩”的范畴,现在许多人都开始把它作为创作的工具,不仅是玩了,这个很值得面对,对于DV和胶片有什么不同,不能简单的来概述,中心问题是DV带给我们了什么? DV是我们在创作联想中很重要的工具,胶片通常要受到经费,人员等很多限制,而DV的灵活性就相对很大,可贵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在拍,包括影视院校的学生都尝试,不断尝试的结果慢慢就会掀起场影像的革命,DV提供了这种方便。
  《DV@时代》 数字影像在世界各个行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高清影像也使得数字电影有了广阔天地,这次影展也有些作品用的是数字高清设备拍摄的,甚至有的做了磁转胶的拷贝,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陈帆对于胶片和数字影像的高下这个现在还一下难以界定,毋庸置疑数字化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在把握上是有距离的,我觉得这种发展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至于是什么、不是什么,现在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最合适,胶片到什么时候甚至成为“废纸”,现在都很难说。目前从许多行家来讲,在胶片的把握上来讲,它的画面细腻程度、影调层次都是公认的,对于高清,让人感觉还是有些干净的过分了,它是有高保真的效果,但影像最终还是要体现人性的东西。其实我认为对于影像创作,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DV@时代》 通过这次影展您觉得希望给广大从事影像创作的朋友和爱好者传达个怎么样的讯息呢?
  陈帆 我想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去热爱视觉,去拥抱视觉吧。
其他文献
[节目与DV·圣诞节]  就在这个“圣诞购物季节”之前,索尼上市了SR1E和UX1E两款分别采用硬盘和DVD刻录光盘为记录介质的AVCHD高清摄像机;而松下也不甘示弱,也推出了两款分别采用SD卡(SDHC)和DVD刻录光盘为记录介质的高清摄像机。  每年感恩节到圣诞节之间的五个星期,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圣诞购物季节”(Christmas Shopping Season)。2006年的“圣诞购物季节”
期刊
(一)    现代的市场浪潮中,我们迎来的是视觉文化时代。对于真实产品的消费逐步被视象、表象的消费所替代。随着印刷被影视所取代,人们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消解了深度,取缔了中心。感观的娱乐享受,简单的快感愉悦取代了精神上的审美。正如哈维所提出的“形象支配着叙事”:我们日益为了形象和符号本身而消费形象和符号,却不是为了它们的“实”或者为了它们可能象征着更深层的价值而消费它们。  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的
期刊
美术是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自己的内心感受美,再回到生活中通过自己掌握、积累的技能创造美的学科,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门需要兴趣、需要教学氛围的艺术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教师调动得越快,学习的效率越高。所以我觉得如何快速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这学期在学校所教的年级是初三,在这个年龄段、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于
期刊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1997年电视片《天下第一山》获得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奖三等奖,1999年1月在全国性刊物《电视研究》上发表论文《写意的回归》,2001年电视片《非常青春》获得山东省优秀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现在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担任《国视dv》等影像大赛的评委。    DV是适合群众是影像载
期刊
邂逅王小帅    不知曾几何时大家给予电影学院78级些业的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们新旗帜般的拥戴这么多年看来的确这票在文革后复苏的电影人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现实主义的春风而当这些年他们功成名就纷纷转型开始高举中国商业电影旗号的时候后续的第六代导演们开始浮出水面从地下文艺电影的状态走进了大众影院。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张元、张扬、贾樟柯、王小帅。  知道王小帅其实很早的那部由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喻红和刘晓东主演《冬
期刊
2006年11月5日,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幕。本次大赛受到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而《DV@时代》则成为本次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唯一一家平面合作媒体。据了解,本次大赛还得到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北京世贸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世界电影在线以及新浪宽频的大力支持。  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汇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4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报名的学生作品
期刊
Adobe Premiere Pro是Adobe公司在非编领域的旗舰产品,它集捕获、编辑、字幕制作、转场过渡及特效创作子一体,为视频编缉带来全新的革命。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分别通过概念介绍和实例操作两部分来全面学习和研究Adobe Premiere Pro软件中各种不同的影片剪辑方法和剪辑工具。从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色和适用的剪辑情况。总体上来讲,Adobe Premiere Pro最常用的影片剪辑
期刊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NAB,荷兰阿姆斯特丹的IBC与中国北京的BIRTV一直是国内电视同行关注的年度三大行业盛会。鉴于日本厂商在电视行业的重要地位,日本国内的年度盛会Inter BEE 2006(国际广播设备展)同样精彩频频,为此我们特别为大家带来了本期特别报道。  Inter BEE由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主办,日本民间放送联盟(NAB-J)和日本放送协会(NHK)协办,日本电子展协
期刊
如今,活跃在网络上的因素很多,2006,这一年,DV短片在网络上也着实火热了一把。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随着影片《无极》的上映而诞生,没有包装、没有策划,没有宣传,网络无声无息地将这部短片传送出去,带来的却是惊天动地的效果。一夜之间,《一个馒头引起的麻烦》、《“馒头”版》、《〈断背山〉也遇馒头案》、《新闻调查:馒头引发的官司》等等的“系列”之作纷纷“登网”,“一个馒头”引发的并不只是一场血案
期刊
《DV@时代》 首先介绍一下你最近获奖的片子《六月的西瓜》吧。  刘沛(以下简称‘刘’) 《六月的西瓜》是2005年夏天在河南焦作拍摄的一部短片,描述的是一个高中生在高考结束以后向少年时代作别的一个状态,时间长度为26分钟43秒,由中原工学院动画专业的丁洁担任摄影,机器使用是松下180A。拍这个短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风格统一的问题。  《DV@时代》拍摄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刘拍摄到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