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其中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信息能力(利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基于深度思维的。未来的世界不仅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而是同时具有深度思维能力的人,这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教學改革的一种趋势,也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只有包含了深度思维的计算机操作、问题、任务,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关键词:深度思维;信息技术;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25-2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思维训练上存在的问题
1.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认为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几乎所有技术的讲解方式都是先演示,学生模仿再练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缺乏思维引导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动很少,学生即使有思维也是浅思维。思维的发展在模仿学习结束后就结束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发展,扼杀了创造力。
2.信息技术课堂容量大,教师分析得全面透彻,演示到位。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堂看似很成功,但这也是最可怕的课堂,在课堂中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都被老师完成了,这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和思维含量。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根据没时间作思考,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深度思维的空间。
3.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远离学生的生活,任务设置的目的过于强调技术训练,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了技术之后,却不能利用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与实践脱节;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说,不能举一反三;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技术,创新能力削弱。
4.在一些主题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因特网搜索所需答案,学生整节课的操作停留于复制粘帖组合上,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这样的教学被称为“低认知水平的,简单技术操作”。这样的教学只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中基于深度思维的任务设计的必要性
1.深度思维。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面三类:知道、领会和运用,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是“高级思维能力”。深度思维是思考力体系中的基础,它不但决定着思想高度的提升,也决定着思维广度的延伸,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阶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深度思维对他的思考力水平具有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思维深度就没有思考的根基,思考力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思考力水平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思维深度,才能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但当思维深度与思维速度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于许多复杂现象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作出判断,并迅速形成清晰的思路。
2.信息世界对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必要性。
在当今信息量以指数形式激增,同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不可能记住所有信息,记忆性和检索性的工作人们已不能全部完成,大部分为信息技术所承担,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所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深度思维技能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心势必需要转移,让网络和计算机做最容易的事,而让人类去发展计算机所不能的深度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深度思维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的任务完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加工任务如图、文、声、像、动画等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
初中信息技术中信息加工处理的高效性、多样性和呈现智能的可能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意识,加强了学习的共享性、探索性和协作性,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提升和交流空间。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三、信息技术课中基于深度思维的任务特点
1.生成性。这种任务支持学生公开表达观点,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对思维实践的经常性参与,能够提供有效的思维过程建模,发展思维技能,并激发学生学习。缺乏了这种任务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不会长久。
2.开放性。广义上,开放性问题有三个基本标准:(1)能给所有学生示范一些知识、技能和理解的机会;(2)能促进学生进行超出能力范围的推理、思考;(3)允许学生使用广泛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杜威说过,思维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那引动孤立的、封闭的、与生活脱离联系的很难引发学生展开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达不到训练深度思维的目的。只有开放型的任务才能激发起学生深度的思维。
3.整合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不是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它和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整合性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整合时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将信息技术课上成其它课。
4.趣味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这门新兴学科学好,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这门信息技术课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因此,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增强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深度思维的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策略
1.为深度思维的培养创设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要用具体的任务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这一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是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思维力的培养,也是要用任务去磨练的。信息技术的任务情景根据其结构性一般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1)封闭型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一般教师需要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以明确重点少走弯路,它是属于低阶思维层的,是从已知世界到已知世界。学生在完成封闭型任务后能获得解决其他任务的基本的或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
(2)开放型任务。提供的原始信息和学习情境是模糊的、杂乱的,甚至有干扰的。我们不能马上确定哪些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问题来说是必需的,没有公式化的解题模型。任务的完成需要进一步整合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策。
(3)二者的不同
封闭型任务开放型任务
任务中的知识 学生没有学过的,必须掌握的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
任务特点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资源明确自主选择设计任务主题
学习方式一般是教师重点讲解、演示教师提出框架,学生自主建模
对于学生来说,它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脑力去建立把握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开放型任务需要学生有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这样的任务是我们学生所不善长的,但这样的任务才能为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三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2.在探究中训练思维力。
基于深度思维的思维工具使用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以有感染力的问题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从问题识别到达成目标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探究型的学习任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常常从问题开始,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操作起来也最为便利,通过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比较容易进入一种深度思维的学习情境状态。
【案例1】 《信息的数字化》
(1)原教学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先讲二进制,二进制的加法乘法运算规划,再讲汉字的编码、图像、声音编码。流程如下:
二进制
文字的编码
图像编码
声音编码
这样的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常常处于一片茫然中,更谈不上思维力的训练。
(2)新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悬崖上的金公主》片断,主人公宗介与爸爸在晚上的海面上对话的视频。教师设计讨论活动问题如下:
①宗介与爸爸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话的。
②爸爸和宗介是如何理解对方灯光闪烁代表的意思的。
③他们是采用什么方式将含义确定的?
④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方式?
⑤你和同学间有没有一些“秘语”?
⑥这种编码方式还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评析】
本节是一节较难上的理论课,难点在于学生无法理解二进制,更无法理解二进的编码。通过一系列阶梯问题的设计,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了任务,同时也理解了信息编码的原理,通过主动获得的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再应用创新的空间。
3.在创新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去尝试,如何举一反三,如何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掌握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案例2】 《DIY我的日记本》市公开课图片处理教学片断
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精美的素材,同学们利用Photoshop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的封面,他们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精心地设计制作着,每一位同学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自豪,在每一次点评时,不断地有同学在说“老师,展示我的,我的最好”,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是那么自信,他们的设计是那么独特,颜色的使用那么和谐。简单的工具被他们灵活地使用着,美在不断地被创造。我高兴地为每一位有进步的同学加分,有的同学加的是结构设计得分、有的加的是创新得分、有的加的是对问题分析得分……同学眼中都闪着自豪的喜悦。他们高兴地说着:“我也会ps了,回家我可以ps我的照片了”。
【评析】
《DIY我的日記本》这一主题任务是一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开放性的任务,课堂实施时,从制作日记本需求分析入手,确定了完成这一作品的基本步骤方法。然后讲解了选区、图层等phtoshop技术知识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设计,让他们感到设计并不是专家才能完成的,他们也能进行创新设计。
五、注意问题
1.在教学任务设计时不能将有深度思维的任务设计成低阶思维的任务。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任务设计应尽量考虑到任务的思维含量,也不能没等学生思考就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看似效率高,但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而可能是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
2.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比较、对照、在许多类似的研究对象中寻找共同点,集体讨论,推理和决策,学得新的知识。
3.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只有那些开放性的、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具有穿透力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很多就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的好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封闭型任务的设计,因为封闭型任务是完成开放型任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Rachel Patricia B. Ramirez, Mildred S. Ganaden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vol.66(1).
[2]lower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EB/OL]. http://collaboration.wikispaces.com/lower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2011(03).
关键词:深度思维;信息技术;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25-2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思维训练上存在的问题
1.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认为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几乎所有技术的讲解方式都是先演示,学生模仿再练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缺乏思维引导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动很少,学生即使有思维也是浅思维。思维的发展在模仿学习结束后就结束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发展,扼杀了创造力。
2.信息技术课堂容量大,教师分析得全面透彻,演示到位。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堂看似很成功,但这也是最可怕的课堂,在课堂中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都被老师完成了,这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和思维含量。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根据没时间作思考,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深度思维的空间。
3.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远离学生的生活,任务设置的目的过于强调技术训练,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了技术之后,却不能利用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与实践脱节;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说,不能举一反三;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技术,创新能力削弱。
4.在一些主题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因特网搜索所需答案,学生整节课的操作停留于复制粘帖组合上,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这样的教学被称为“低认知水平的,简单技术操作”。这样的教学只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中基于深度思维的任务设计的必要性
1.深度思维。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面三类:知道、领会和运用,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是“高级思维能力”。深度思维是思考力体系中的基础,它不但决定着思想高度的提升,也决定着思维广度的延伸,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阶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深度思维对他的思考力水平具有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思维深度就没有思考的根基,思考力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思考力水平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思维深度,才能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但当思维深度与思维速度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于许多复杂现象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作出判断,并迅速形成清晰的思路。
2.信息世界对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必要性。
在当今信息量以指数形式激增,同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不可能记住所有信息,记忆性和检索性的工作人们已不能全部完成,大部分为信息技术所承担,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所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深度思维技能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心势必需要转移,让网络和计算机做最容易的事,而让人类去发展计算机所不能的深度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深度思维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的任务完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加工任务如图、文、声、像、动画等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
初中信息技术中信息加工处理的高效性、多样性和呈现智能的可能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意识,加强了学习的共享性、探索性和协作性,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提升和交流空间。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三、信息技术课中基于深度思维的任务特点
1.生成性。这种任务支持学生公开表达观点,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对思维实践的经常性参与,能够提供有效的思维过程建模,发展思维技能,并激发学生学习。缺乏了这种任务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不会长久。
2.开放性。广义上,开放性问题有三个基本标准:(1)能给所有学生示范一些知识、技能和理解的机会;(2)能促进学生进行超出能力范围的推理、思考;(3)允许学生使用广泛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杜威说过,思维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那引动孤立的、封闭的、与生活脱离联系的很难引发学生展开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达不到训练深度思维的目的。只有开放型的任务才能激发起学生深度的思维。
3.整合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不是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它和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整合性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整合时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将信息技术课上成其它课。
4.趣味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这门新兴学科学好,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这门信息技术课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因此,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增强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深度思维的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策略
1.为深度思维的培养创设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要用具体的任务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这一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是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思维力的培养,也是要用任务去磨练的。信息技术的任务情景根据其结构性一般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1)封闭型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一般教师需要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以明确重点少走弯路,它是属于低阶思维层的,是从已知世界到已知世界。学生在完成封闭型任务后能获得解决其他任务的基本的或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
(2)开放型任务。提供的原始信息和学习情境是模糊的、杂乱的,甚至有干扰的。我们不能马上确定哪些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问题来说是必需的,没有公式化的解题模型。任务的完成需要进一步整合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策。
(3)二者的不同
封闭型任务开放型任务
任务中的知识 学生没有学过的,必须掌握的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
任务特点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资源明确自主选择设计任务主题
学习方式一般是教师重点讲解、演示教师提出框架,学生自主建模
对于学生来说,它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脑力去建立把握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开放型任务需要学生有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这样的任务是我们学生所不善长的,但这样的任务才能为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三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2.在探究中训练思维力。
基于深度思维的思维工具使用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以有感染力的问题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从问题识别到达成目标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探究型的学习任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常常从问题开始,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操作起来也最为便利,通过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比较容易进入一种深度思维的学习情境状态。
【案例1】 《信息的数字化》
(1)原教学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先讲二进制,二进制的加法乘法运算规划,再讲汉字的编码、图像、声音编码。流程如下:
二进制
文字的编码
图像编码
声音编码
这样的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常常处于一片茫然中,更谈不上思维力的训练。
(2)新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悬崖上的金公主》片断,主人公宗介与爸爸在晚上的海面上对话的视频。教师设计讨论活动问题如下:
①宗介与爸爸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话的。
②爸爸和宗介是如何理解对方灯光闪烁代表的意思的。
③他们是采用什么方式将含义确定的?
④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方式?
⑤你和同学间有没有一些“秘语”?
⑥这种编码方式还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评析】
本节是一节较难上的理论课,难点在于学生无法理解二进制,更无法理解二进的编码。通过一系列阶梯问题的设计,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了任务,同时也理解了信息编码的原理,通过主动获得的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再应用创新的空间。
3.在创新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去尝试,如何举一反三,如何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掌握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案例2】 《DIY我的日记本》市公开课图片处理教学片断
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精美的素材,同学们利用Photoshop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的封面,他们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精心地设计制作着,每一位同学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自豪,在每一次点评时,不断地有同学在说“老师,展示我的,我的最好”,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是那么自信,他们的设计是那么独特,颜色的使用那么和谐。简单的工具被他们灵活地使用着,美在不断地被创造。我高兴地为每一位有进步的同学加分,有的同学加的是结构设计得分、有的加的是创新得分、有的加的是对问题分析得分……同学眼中都闪着自豪的喜悦。他们高兴地说着:“我也会ps了,回家我可以ps我的照片了”。
【评析】
《DIY我的日記本》这一主题任务是一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开放性的任务,课堂实施时,从制作日记本需求分析入手,确定了完成这一作品的基本步骤方法。然后讲解了选区、图层等phtoshop技术知识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设计,让他们感到设计并不是专家才能完成的,他们也能进行创新设计。
五、注意问题
1.在教学任务设计时不能将有深度思维的任务设计成低阶思维的任务。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任务设计应尽量考虑到任务的思维含量,也不能没等学生思考就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看似效率高,但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而可能是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
2.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比较、对照、在许多类似的研究对象中寻找共同点,集体讨论,推理和决策,学得新的知识。
3.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只有那些开放性的、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具有穿透力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很多就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的好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封闭型任务的设计,因为封闭型任务是完成开放型任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Rachel Patricia B. Ramirez, Mildred S. Ganaden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vol.66(1).
[2]lower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EB/OL]. http://collaboration.wikispaces.com/lower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