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而性格又受习惯影响,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但有益于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就。而在语文学习方面,良好习惯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良好习惯可以为我们学好语文提供保障。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学生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像进入宇宙空间的飞行器,不待老师强调,就能自行运转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它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很多。在这方面,叶圣陶有四句话说得很好:字要一笔一画的写,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完成,作文要踏踏实实作。(这四句话后来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写字、读书和完成各种作业的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下列这些习惯要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读思结合,会做笔记,勤于观察,坚持积累,坚持写日记、周记,广泛涉猎课外书籍,熟读背诵,善于质疑思辨,踊跃回答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等。下面择要加以说明。
一、课前预习
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许多同学都能认识到,在写学习计划的时候,也都能提到,但就是实际中做得不够,或者不能始终坚持。其实课前预习不仅仅是明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有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学能力,获得读书的趣味。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对课外读过的东西,往往津津乐道,印象深刻,而对课本中学的东西,却茫然不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因为课本中的东西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强加给自己的,而不是自我感受,自己探求获得的。如果能坚持预习,把预习中获得的东西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那感受、那印象、那乐趣,肯定不同凡响。
二、做笔记
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勾、画、圈、点,加眉批,写上只言片语的感受,无不可。这些方式可用于预习中的自读,也可用于听课。我常常发现,有的同学的课本很干净,甚至在老师见过之后,也不留一笔一痕,这是很不好的。
三、熟读背诵
这是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弱点。熟读背诵可以加以理解。这方面,古人很多真知灼见,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熟读背诵还可以增强语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语文没有点背功是不行的,如果学完一册书,其中什么也没有记下,脑子里空空如也,学了等于没学。更重要的是,背诵是丰富自己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只有语言材料丰富了,写文章的时候,要用什么词、句、才能招之即來,源源不断涌向笔端,就像打开了贮藏丰富的仓库大门。因此,要提高写作水平,也必须多背多记。对于,每个同学来说,至少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段必须无条件地背过,这也是高考名句名篇要考测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不止一处提到“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附录?中列出建议背诵的篇目。还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这些充分说明熟读背诵的重要。
四、坚持课外观察和练笔
作文是衡量语文综合水平的尺度,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要提高写作水平,仅仅重视课内的作文训练还不够,还要坚持课外观察和练笔。
课外观察不仅可以锻炼目力的敏锐,还可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解决闭门造车、瞎编乱造的问题,解决“写真实”的问题。
课外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写日记、周记或随笔。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可以随时随地地观察所获所感记录下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又可提高提炼生活、合理剪裁的能力(因为虽然是写日记、周记、随笔,但不等于照搬生活,记流水账,必然有所提炼,有所取舍),可以收取“一石三鸟”之效,实在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五、质疑思辨,踊跃发言
前人说过:学贵生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要于无疑处生疑,有疑又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养成思辨的习惯。这有助于认识问题的实质,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实信息的输出,能说清、说好,才能写清、写好。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说话的能力,要打破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各抒己见。
六、广泛阅读
有人提出大语文环境,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宽广,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宽广。刘国正先生也说:“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因此,单凭读几册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多读课外书,这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读反馈的信息看,凡是阅读书籍广泛,知识面广的考生,往往能妙笔生花,游刃有余,“大出风头”。另外,书读得多,语感自然强,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为了扩大阅读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附录》中,还专门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列出课外阅读书目。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大家要争取达到。
七、坚持积累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长期积累。因此要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累的习惯。就高考语文考测的情况而言,其实也是对学生积累的一次检阅。常见字音、字形靠积累,名句名篇、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等自然也靠积累。单从应对高考写作考察而言,就需要做大量的积累工作。比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贴切,要做到语言贴切,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有选择的余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还要求有文采,要做到有文采,更要积累美词美句。而作文要在材料上出新,独辟蹊径,避免与人雷同,也要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要形成自己的材料基地和材料库。总之,要写好作文,不但要积累语言,积累材料,更要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由此看来,要学好语文,积累之功可少吗?
语文学习习惯很多,这里只是举了一些例子,目的是说明习惯对于学习语文很重要。
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我们具备了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为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了保证,也将终生受益。如果我们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真的形成了,老师的教学将显得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学习会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不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的境界。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很多。在这方面,叶圣陶有四句话说得很好:字要一笔一画的写,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完成,作文要踏踏实实作。(这四句话后来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写字、读书和完成各种作业的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下列这些习惯要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读思结合,会做笔记,勤于观察,坚持积累,坚持写日记、周记,广泛涉猎课外书籍,熟读背诵,善于质疑思辨,踊跃回答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等。下面择要加以说明。
一、课前预习
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许多同学都能认识到,在写学习计划的时候,也都能提到,但就是实际中做得不够,或者不能始终坚持。其实课前预习不仅仅是明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有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学能力,获得读书的趣味。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对课外读过的东西,往往津津乐道,印象深刻,而对课本中学的东西,却茫然不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因为课本中的东西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强加给自己的,而不是自我感受,自己探求获得的。如果能坚持预习,把预习中获得的东西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那感受、那印象、那乐趣,肯定不同凡响。
二、做笔记
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勾、画、圈、点,加眉批,写上只言片语的感受,无不可。这些方式可用于预习中的自读,也可用于听课。我常常发现,有的同学的课本很干净,甚至在老师见过之后,也不留一笔一痕,这是很不好的。
三、熟读背诵
这是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弱点。熟读背诵可以加以理解。这方面,古人很多真知灼见,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熟读背诵还可以增强语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语文没有点背功是不行的,如果学完一册书,其中什么也没有记下,脑子里空空如也,学了等于没学。更重要的是,背诵是丰富自己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只有语言材料丰富了,写文章的时候,要用什么词、句、才能招之即來,源源不断涌向笔端,就像打开了贮藏丰富的仓库大门。因此,要提高写作水平,也必须多背多记。对于,每个同学来说,至少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段必须无条件地背过,这也是高考名句名篇要考测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不止一处提到“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附录?中列出建议背诵的篇目。还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这些充分说明熟读背诵的重要。
四、坚持课外观察和练笔
作文是衡量语文综合水平的尺度,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要提高写作水平,仅仅重视课内的作文训练还不够,还要坚持课外观察和练笔。
课外观察不仅可以锻炼目力的敏锐,还可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解决闭门造车、瞎编乱造的问题,解决“写真实”的问题。
课外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写日记、周记或随笔。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可以随时随地地观察所获所感记录下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又可提高提炼生活、合理剪裁的能力(因为虽然是写日记、周记、随笔,但不等于照搬生活,记流水账,必然有所提炼,有所取舍),可以收取“一石三鸟”之效,实在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五、质疑思辨,踊跃发言
前人说过:学贵生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要于无疑处生疑,有疑又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养成思辨的习惯。这有助于认识问题的实质,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实信息的输出,能说清、说好,才能写清、写好。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说话的能力,要打破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各抒己见。
六、广泛阅读
有人提出大语文环境,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宽广,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宽广。刘国正先生也说:“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因此,单凭读几册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多读课外书,这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读反馈的信息看,凡是阅读书籍广泛,知识面广的考生,往往能妙笔生花,游刃有余,“大出风头”。另外,书读得多,语感自然强,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为了扩大阅读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附录》中,还专门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列出课外阅读书目。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大家要争取达到。
七、坚持积累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长期积累。因此要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累的习惯。就高考语文考测的情况而言,其实也是对学生积累的一次检阅。常见字音、字形靠积累,名句名篇、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等自然也靠积累。单从应对高考写作考察而言,就需要做大量的积累工作。比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贴切,要做到语言贴切,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有选择的余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还要求有文采,要做到有文采,更要积累美词美句。而作文要在材料上出新,独辟蹊径,避免与人雷同,也要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要形成自己的材料基地和材料库。总之,要写好作文,不但要积累语言,积累材料,更要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由此看来,要学好语文,积累之功可少吗?
语文学习习惯很多,这里只是举了一些例子,目的是说明习惯对于学习语文很重要。
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我们具备了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为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了保证,也将终生受益。如果我们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真的形成了,老师的教学将显得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学习会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不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