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
统文化;结合;必要性;
克己之道;家国天下;知
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B)—0070—02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正确认识其在“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水平,而且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克己之道”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于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谓的“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四书《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首先是以个人“修身”为出发点的,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所以,蕴藏着丰富“克己之道”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为其提供诸多的道德价值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之道”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孔子说过:“克己复礼,曰仁”。从自己做起,严于克己,修身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辈的最为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克己之道”不仅是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恪守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修身以达到道德标准的方法和途径。
2.“家国天下”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认为自身的修养是思想道德的基石,但并不认为这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或者说不是惟一的价值所在。《大学》中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的历史是和平与战争相交替的历史,是内忧与外患相更迭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就更加造就了“家国天下”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先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心宣示,再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奔走呐喊,还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肺腑之言,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中国每次遇到挑战,都会激发起根植于民族内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心,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历史中的宝贵资源,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3.“知行合一”与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通过社会实践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教育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达到个人高尚道德境界的“克己之道”,还是通过自身修养实现“家国天下”道德责任的理念,究其本质来说,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通过身体力行和自身的内心反思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道德内涵得以彰显,内心得以平静,以达到“内圣外王”,这是传统文人汲汲以求的人生目标。《易经》“系辞”中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了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达到人生新的高度的必要性;孔子强调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要“察其言”,更要“观其行”,从而体现出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联系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哲学范畴,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在一定层面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前者具有更高的哲学高度,后者则主要关注思想道德修养层面。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具体化,也是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途径之一。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积极应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保证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国家崛起的坚实保障。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良部分加以继承和发展,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传统的素材,也可以使得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通过追根溯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新时代民族精神。
2.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和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太阳、民族的明天。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和弘扬民族精神,归根结底,要通过青年人、大学生来继承和发扬,来实现。民族精神必须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上,一个个年轻的心脏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良部分加以继承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感,要从大学生做起。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青年人的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大学生、青年人的民族意识,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保证,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所以,将传统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今天的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明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承载着民族精神发掘和传承的重任。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相结合,才能承载起中华民族精神发掘和传承的重任,才能培育出能够担负起祖国明天的合格接班人。
编辑:王妍玮
统文化;结合;必要性;
克己之道;家国天下;知
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B)—0070—02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正确认识其在“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水平,而且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克己之道”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于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谓的“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四书《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首先是以个人“修身”为出发点的,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所以,蕴藏着丰富“克己之道”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为其提供诸多的道德价值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之道”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孔子说过:“克己复礼,曰仁”。从自己做起,严于克己,修身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辈的最为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克己之道”不仅是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恪守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修身以达到道德标准的方法和途径。
2.“家国天下”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认为自身的修养是思想道德的基石,但并不认为这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或者说不是惟一的价值所在。《大学》中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的历史是和平与战争相交替的历史,是内忧与外患相更迭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就更加造就了“家国天下”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先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心宣示,再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奔走呐喊,还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肺腑之言,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中国每次遇到挑战,都会激发起根植于民族内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心,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历史中的宝贵资源,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3.“知行合一”与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通过社会实践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教育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达到个人高尚道德境界的“克己之道”,还是通过自身修养实现“家国天下”道德责任的理念,究其本质来说,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通过身体力行和自身的内心反思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道德内涵得以彰显,内心得以平静,以达到“内圣外王”,这是传统文人汲汲以求的人生目标。《易经》“系辞”中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了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达到人生新的高度的必要性;孔子强调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要“察其言”,更要“观其行”,从而体现出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联系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哲学范畴,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在一定层面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前者具有更高的哲学高度,后者则主要关注思想道德修养层面。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具体化,也是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途径之一。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积极应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保证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国家崛起的坚实保障。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良部分加以继承和发展,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传统的素材,也可以使得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通过追根溯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新时代民族精神。
2.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和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太阳、民族的明天。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和弘扬民族精神,归根结底,要通过青年人、大学生来继承和发扬,来实现。民族精神必须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上,一个个年轻的心脏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良部分加以继承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感,要从大学生做起。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青年人的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大学生、青年人的民族意识,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保证,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所以,将传统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今天的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明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承载着民族精神发掘和传承的重任。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相结合,才能承载起中华民族精神发掘和传承的重任,才能培育出能够担负起祖国明天的合格接班人。
编辑:王妍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