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元融合模式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来源 :格言·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鉴赏能力对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但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本文从多元融合角度开展了实践研究,实际教学中可以从自主与实践、统一与个性以及跨学科整合方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课,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高中音乐教师在积极地探索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有效地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因此,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情感的健康成长,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自主与实践融合,深度探索
   目前,大多数高中音乐鉴赏课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首先讲解相关背景和作者;其次,分段讲解音乐;最后,重新聆听整首曲目,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枯燥,同时由于问题的答案往往是讲解部分提到的,存在“先入为主”,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体验,进而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课需要体现出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行探索和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设置梯度问题,层层深入
   音乐鉴赏课中“三段式”教学中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学生在课堂中大脑思考的参与度非常低。一方面,学生是非音乐专业的,专业知识有限;另一方面,先讲解后提问的模式,学生往往下意识会从已讲解内容中寻找答案。提前设问可以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去聆听体验音乐,但如果问题过难,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茫无头绪”。因此,音乐鉴赏课上提前设问需要体现梯度性,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体验作品。
   例如,“学会聆听音乐”是高中音乐的第一堂课,其本意是“从音乐中听到什么,怎么听到?”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不考虑这个问题,设置以下问题:(1)音乐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从音乐基本要素方向思考);(2)结合前述问题,仔细聆听下面的音乐片段,分别谈谈对片段的感受?随后,教师弹奏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片段,如《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等,完成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紧接着,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1)大家对比一下每个人的回答,发现了什么?(2)为什么是这样?(3)结合以上问题的思考,再考虑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有梯度的设问,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向性、不确定性”特征。
   声音本身是一个显像的实物,有节奏、有韵律、有曲调的音乐对于不同的人都具有抽象性,也就是“感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梯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将这种“感觉”层层深入,进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搭建展示平台,步步反思
   学习音乐的方式之一是搭建展示平台,教师展示音乐艺术,学生鉴赏音乐并提出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感受记录展示短板,进行教学反思,实施自我鉴定、评课,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改进措施,为后期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以鉴赏民族歌曲《辽阔的草原》为例。这首歌曲主要要求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认识“长调”和“短调”,并能在聆听时辨别。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聆听提意见。学生指出,实际唱歌时,能合理运用感情进行歌唱,但对于“长调”和“短调”的识别有点困难。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短板,为学生详细讲述该曲调的特点,并结合歌曲,为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展示,必要时要求学生笔记进行记录,再反复演示,达到细节熟练的程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师课堂反思提供必要的渠道。
   无论是音乐的学习还是鉴赏,教师都应当利用课堂搭建展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最终指导学生学会艺术学习和鉴赏。
  二、统一与个性融合,传承创新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历史悠久的艺术学科。高中学生生活阅历已经较为丰富,整体素养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鉴赏和体验的需求。因此,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统一与个性有机结合,渗透传统文化,实现整体性解读和传承的同时,根据学生喜好选择适宜的内容开展教学,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音乐鉴赏水平。
   (一)渗透传统文化,整体式解读
   我国的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如诗歌、戏剧等。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很多创作者都在积极探索与传统音乐的融合,其中很多作品也得到了现代中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现象,结合教材,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整体性理解,避免片面解读。
   例如,川江号子是四川、重庆一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符号之一,是民歌的一个典型代表。现代的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会用到四川话,学生们对地方语言一般都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四川话”为切入点,开展民族音乐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聆听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速度和旋律等音乐要素,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节奏、速度和唱腔等音乐特征。同时,为了有效活跃气氛,教师还可以尝试将歌词部分用普通话、四川话和本地方言进行演唱,通过对比来增强学生对川江号子的感觉。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片段的练习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让渗透传统文化的课堂像“川江号子”一样豁达、乐观。
   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教学不能局限于音乐理论的学习,学生鉴赏热情的提升往往更容易在一种“恰如其氛”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
   (二)尊重自我色彩,个性化解读
   高中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他们日常接触的音乐多为流行音乐。但教材中流行音乐部分非常少,进而音乐鉴赏的参与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音乐鉴赏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流行音樂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尊重他们的爱好,开展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中国通俗音乐”时,教师可以跳出课本上推荐的歌曲,在班级内部开展民意调查,让大家通过民主选取几首比较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当然,教师也可以列出自己比较擅长的流行歌曲,让同学们从中选取。除此以外,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和歌词的听觉感受,教师可以从课程中增加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作为对比。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组成不同的小组,以此达到“尊重自我色彩”的目的。最后,让每个小组对作品进行整体鉴赏,比较不同年代的音乐作品特点和自身感受的不同。通过这样有组织和策划的音乐鉴赏活动,学生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即可达到音乐鉴赏教学目的。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与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息息相关,借助流行音乐开展鉴赏教学,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但在活动中,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和策划,保证课中能及时给予引导,进而才能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与其他学科融合,综合应用
   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具向性,这意味着其非常适合且容易与其他学科融合。高中教育是通识性教育,应当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在音乐课程中有机融入其他课程的知识,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立体化、网络化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整合诗歌,提取人文因素
   中国的诗歌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富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文化自信,这也是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努力的方向。歌曲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普遍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与诗歌进行整合。同时,现代流行音乐中已经有很多与诗歌整合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音乐与影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整合诗歌的音乐鉴赏活动,如古典诗词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将进酒》《沧海一声笑》等,还有中国风的歌曲《荷塘月色》《青花瓷》《兰亭序》等。这些歌曲基本上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学生以往主要是针对歌曲的节奏和韵律而产生喜爱的,往往没有注意或优美或铿锵有力的歌词与音乐的充分融合而产生的共鸣美,进而使得其审美中没有汲取到“人文素养”。对此,教師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两首,从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同步带领学生进行鉴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歌曲的深度美,使得鉴赏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提升。
   时代的进步并不意味着音乐教学中忽略我国的传统诗歌。时代的进步需要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积极跟踪现代音乐与诗歌整合的优秀作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整合美术,升华审美意识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通俗地讲,音乐有韵律之美,美术具有意境之美,两种艺术均强调丰富的感觉和想象。高中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播放前或播放中中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具有相似感觉的画卷或者图片,有助于学生“状态”的提前带入或同步共鸣,进而有助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中国通俗音乐”时,教师可能常常带领学生鉴赏《乡恋》《给你一点颜色》等作品。以《给你一点颜色》的歌词为例,歌词中的“剩下块石头是华山”“鸟儿背着那太阳飞”“华山和黄河做了伴”等具有显著的画面感。歌曲本身具有一种关中地区特有的豪迈情感和粗犷气势。基于此,在歌曲播放前,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华山四季的宏观景色,体现其凌厉壮美。其次,在音乐播放中再根据歌词和音乐曲调切换成相应的画面,如“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等等。学生在画面的刺激下,大脑很容易与歌词和曲调共鸣,提升体验感,同时还会渗透一些环保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美术可以作为一种“佐料”,将音乐鉴赏这道大餐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搜寻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而实现整合美术的经常性。学生在视觉刺激下,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会显著增强。
   综上,音乐鉴赏课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音乐应朝着多元融合的模式发展,不局限音乐本身,最终实现学生的艺术鉴赏空间的拓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其他文献
古诗词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作品体裁的形式,不仅传承着多彩且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体现出优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属于古人的智慧结晶。文本细读,作为源自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通常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指将文本内容作为核心,更注重文本自身存在的独立性,以及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呈现出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注重文本细读的运用,拓展师生阅读与欣赏古代诗歌的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提升古诗词阅读学习效率。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内涵,分析意象中暗含的情感因素,体會作品的意境,尝试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有助
期刊
一、理念先行   (一)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习惯。”魏书生这一点与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观念是一致的。他认为:习惯从行为中来,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一个人的培养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高雅的内涵和崇尚高雅的品质。   (二)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期刊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教学目标,组织和优化课堂教学。在诸多的语文课程内容中,诗歌鉴赏作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致使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群文阅读议题不明确、群文阅读目的
期刊
中国军队是国家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国防和军队发展建设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够“硬”,因而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军队的报道,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不少是以“中国军事不透明”“中国军事威胁”为主题的负面信息。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主导下的国际舆论,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军队抱有意识形态固有偏见,不愿意客观评价和正面认识这支军队;另一方
期刊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所要建设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将中国沿海地区同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东非乃至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联系起来,推动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繁荣和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但军事上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中国军队需要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开展积极的公共外交,但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在
期刊
写作涉及作者的思想认识、生活态度,生活阅历等等,一篇好的文章写作与作者的思想修养、心理修养、文化修养等个人修养密不可分,作者只有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传递出健康的思想文化,从而对读者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作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人们都通过写作传递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一篇好的写作给人带来的影响之深。一篇优秀的写作
期刊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其中特别强调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面向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工作于农村小学,通过对近年来农村小学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倒不是说农村小学生存在
期刊
中国因自身体量巨大,其发展能够影响到很多国家的利益,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备受世界关注。同时,由于中国与多数国家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理念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走向有误解、质疑和担忧。其中最普遍也最持久的问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曾经有些国际论坛的主题就叫“十字路口的中国”:中国如此迅速地发展,会变成霸权国家吗?会因为自身不稳定而成为输出混乱的国家吗?会成为崩
期刊
联合国是最普遍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从公共外交的定义入手,重新梳理公共外交的主体,可以把国际组织界定为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并以联合国为案例,从工具、平台和主体三个角度分析联合国的公共外交的作用。放眼权利政治时代的来临,全球治理和公共外交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一说到公共外交,人们总容易联想到这是政府行为,是一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针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所采取的公关行为。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