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航:
这是叙事类材料,因而是多义的。可以从青蛙和摄影师两个角度立意。
1. 青蛙角度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②对事物要有准确的判断;③不能被表象迷惑,要静观其变,因时而动/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要学会从表象中看清问题的实质;④不要迷信经验/经验主义要不得;⑤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⑥悲剧的光芒,悲剧之美;⑦不停留在空想上,要有敢于为彼岸(理想/信念/爱情)而付出死的执著的代价;⑧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⑨梦想与实际的距离……
2. 摄影师角度
①人要有悲悯情怀;②寻求真美;③抓住身边的美丽;④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发现美的意蕴。
当然这只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参考立意,不代表这个材料作文只有这些立意。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就是立意上更加宽泛,像从以上角度产生的立意应该算是“完全符合题意”的,如谈“远见”之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至于像“见微知著”“居安思危”“保护环境”等,则是完全曲解或别解材料内容,定性为走题的立意。
佳作展示:
悲剧之美
南通市一考生
悲剧拥有摄人心魄的美丽。
梁祝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化蝶飞的传说令多少人神往、落泪;四大悲剧的诞生更是石破天惊,惹来众人追捧,欣赏其中震撼人心的美。
似乎,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以悲剧为美。
但那仅是搬到舞台荧幕上的文艺悲剧。如果在现实中呢?
人们同样如此。一片冰封雪地的绝美雪景中,一只青蛙栩栩如生,不!它就是青蛙,它瞪大的双眼里流淌着不甘与悔恨,还有着浓浓的思念……这是英国摄影师拍到的画面。摄影师和众人惊叹于青蛙雪景的美——悲剧的美。
这份美景却有待商榷。
看到他的生离死别之际那悲壮的场景,你是否曾有过一瞬的伤痛,转瞬就又化为无形,流出一股窃喜;看到众人呼天抢地,分别之际忆往日幸福岁月之时,你是否有过淡淡的悲伤与过后的喜悦?
你有过!
现实中的悲剧让人难受,却不应成为美。而所谓的“悲剧之美”,其实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摄影师对青蛙的死或许有过伤心,可是面对这一凄凉的图景,他所做的却不是将青蛙安葬,而是迫不及待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凄美的瞬间,留待日后,等众人欣赏,令人悲哀!纵然它只是青蛙,纵然它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动物,可它也是一条生命啊!生命的庄严不容任何人亵渎。更遑论有人拍摄战争图景供他人欣赏了。人和动物的生命之消亡,都变成了一种美,那瞬间,才是悲剧!
对于他人的不幸,有些人总是怀有三分悲痛,七分窃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这类人的通病。
即使不愿承认,这种病态的悲剧之美欣赏者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自私与脆弱。
他们在现实中受压迫,被剥削,于是他们的内心也就变得无缘敏感,继而以自我为中心,构筑了一道道防火墙,过滤别人的快乐,接受别人的悲伤。他们无比热爱悲剧,只有看到别人的痛苦,他们内心才能得到病态的满足。他们打着欣赏悲剧之美的幌子,流离于生离死别之所,殊不知,这并非悲剧之美。这只是他们病态心理感受下的病态之美,这一切源于他们内心的怯懦与自私。
请在舞台上欣赏悲剧之美吧!
现实中的悲剧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膜拜,瞻仰。
欣赏而不悲悯,终将脱离生活。
悲悯而不欣赏,难成艺术至境。
[简评] 美,是喜剧?美,是悲剧?不见得。美,不是不可知的,美,是可知的。美,现实中的美,一旦和生命结合起来,生命自然就是最值得尊重的了。飞鸟禽兽,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敬畏。人,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置他人生命于不顾。作者立意不凡,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感情强烈,短句表述,分外铿锵。有思想,有表达,自然高人几分!
众生一体,万有同源
南通市一考生
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就不会只爱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体悟到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道理。
狄更斯曾说过:“如果我能挽回一个痛苦的生命,我就不是徒然地活着,如果我能抚慰一个生命的创伤或者让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中,我就不是徒然地活着。”
活着意味着要负担更大的责任。
像英国的《每日邮报》牺牲原本评判世界大事议论国际时要的版面去报道一只冻死的青蛙,我想这里不光只是其独具美感,更多的是对一个生命瞬逝的惋惜悲怆。
一只水上的青蛙,乍生乍灭,却引得众人感评。我不得不说,这世上瞬死惨灭的生命太多,任凭我们流尽眼泪也无法言尽悲伤,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我们能做什么,都要终始保持一颗悲悯之心,慈悲为怀。
苏东坡曾写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我觉得这是苏东坡放浪不羁的一面之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他真正体悟到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道理,他是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而历史证明也确是如此。我发现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的大师们都有此种悲悯情怀,就如罗素所说的“对生命苦难痛彻心扉的悲悯”。
曾经听过李叔同的一个故事,他到爱徒丰子恺家中做客,坐椅子时总先轻推一下,问其为何,他说椅子的枘凿之间往往会有小虫寄居,推一下让它们奔散,不至于坐下时被压死。那时的李叔同已是德高望重的弘一法师,爱护生命是佛道,这无可非议,倘若李叔同仍是那个风流才子,他定仍会这么做。因为一个人知识越多,越是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简言之,就是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悲悯情怀。
冯骥才也在《猫婆》里写他彻夜难眠。有悲悯情怀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卑微生命是漠视甚至不屑一顾的。我曾经偶见螳螂,这已是稀少之虫,呼同学来看,怎知其上来便一脚,化为一地脓水。我们大多数人看见虫只是一脚,仿佛他是可以决定生死的。我反而产生负罪感。也许,对一个卑微生命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沉默,不要让它被别人知道。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任何感情都很空洞,最重要的永远是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这种悲悯情怀。
简评:爱自己,爱他人,多高的境界!曾经的庄子,为一个不相邻不知晓的花季少女而哭,伤心欲绝,惊天动地,多为世人不解。他是为逝去的人而哭,为逝去的美丽青春而哭。有此境界之人,必为高尚之人。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啊!“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立意更上一层楼。文章,叙议结合,有破有立,不同凡响,让人拍案。有思想,有深度,要细细地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航:
这是叙事类材料,因而是多义的。可以从青蛙和摄影师两个角度立意。
1. 青蛙角度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②对事物要有准确的判断;③不能被表象迷惑,要静观其变,因时而动/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要学会从表象中看清问题的实质;④不要迷信经验/经验主义要不得;⑤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⑥悲剧的光芒,悲剧之美;⑦不停留在空想上,要有敢于为彼岸(理想/信念/爱情)而付出死的执著的代价;⑧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⑨梦想与实际的距离……
2. 摄影师角度
①人要有悲悯情怀;②寻求真美;③抓住身边的美丽;④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发现美的意蕴。
当然这只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参考立意,不代表这个材料作文只有这些立意。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就是立意上更加宽泛,像从以上角度产生的立意应该算是“完全符合题意”的,如谈“远见”之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至于像“见微知著”“居安思危”“保护环境”等,则是完全曲解或别解材料内容,定性为走题的立意。
佳作展示:
悲剧之美
南通市一考生
悲剧拥有摄人心魄的美丽。
梁祝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化蝶飞的传说令多少人神往、落泪;四大悲剧的诞生更是石破天惊,惹来众人追捧,欣赏其中震撼人心的美。
似乎,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以悲剧为美。
但那仅是搬到舞台荧幕上的文艺悲剧。如果在现实中呢?
人们同样如此。一片冰封雪地的绝美雪景中,一只青蛙栩栩如生,不!它就是青蛙,它瞪大的双眼里流淌着不甘与悔恨,还有着浓浓的思念……这是英国摄影师拍到的画面。摄影师和众人惊叹于青蛙雪景的美——悲剧的美。
这份美景却有待商榷。
看到他的生离死别之际那悲壮的场景,你是否曾有过一瞬的伤痛,转瞬就又化为无形,流出一股窃喜;看到众人呼天抢地,分别之际忆往日幸福岁月之时,你是否有过淡淡的悲伤与过后的喜悦?
你有过!
现实中的悲剧让人难受,却不应成为美。而所谓的“悲剧之美”,其实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摄影师对青蛙的死或许有过伤心,可是面对这一凄凉的图景,他所做的却不是将青蛙安葬,而是迫不及待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凄美的瞬间,留待日后,等众人欣赏,令人悲哀!纵然它只是青蛙,纵然它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动物,可它也是一条生命啊!生命的庄严不容任何人亵渎。更遑论有人拍摄战争图景供他人欣赏了。人和动物的生命之消亡,都变成了一种美,那瞬间,才是悲剧!
对于他人的不幸,有些人总是怀有三分悲痛,七分窃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这类人的通病。
即使不愿承认,这种病态的悲剧之美欣赏者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自私与脆弱。
他们在现实中受压迫,被剥削,于是他们的内心也就变得无缘敏感,继而以自我为中心,构筑了一道道防火墙,过滤别人的快乐,接受别人的悲伤。他们无比热爱悲剧,只有看到别人的痛苦,他们内心才能得到病态的满足。他们打着欣赏悲剧之美的幌子,流离于生离死别之所,殊不知,这并非悲剧之美。这只是他们病态心理感受下的病态之美,这一切源于他们内心的怯懦与自私。
请在舞台上欣赏悲剧之美吧!
现实中的悲剧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膜拜,瞻仰。
欣赏而不悲悯,终将脱离生活。
悲悯而不欣赏,难成艺术至境。
[简评] 美,是喜剧?美,是悲剧?不见得。美,不是不可知的,美,是可知的。美,现实中的美,一旦和生命结合起来,生命自然就是最值得尊重的了。飞鸟禽兽,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敬畏。人,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置他人生命于不顾。作者立意不凡,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感情强烈,短句表述,分外铿锵。有思想,有表达,自然高人几分!
众生一体,万有同源
南通市一考生
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就不会只爱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体悟到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道理。
狄更斯曾说过:“如果我能挽回一个痛苦的生命,我就不是徒然地活着,如果我能抚慰一个生命的创伤或者让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中,我就不是徒然地活着。”
活着意味着要负担更大的责任。
像英国的《每日邮报》牺牲原本评判世界大事议论国际时要的版面去报道一只冻死的青蛙,我想这里不光只是其独具美感,更多的是对一个生命瞬逝的惋惜悲怆。
一只水上的青蛙,乍生乍灭,却引得众人感评。我不得不说,这世上瞬死惨灭的生命太多,任凭我们流尽眼泪也无法言尽悲伤,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我们能做什么,都要终始保持一颗悲悯之心,慈悲为怀。
苏东坡曾写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我觉得这是苏东坡放浪不羁的一面之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他真正体悟到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道理,他是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而历史证明也确是如此。我发现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的大师们都有此种悲悯情怀,就如罗素所说的“对生命苦难痛彻心扉的悲悯”。
曾经听过李叔同的一个故事,他到爱徒丰子恺家中做客,坐椅子时总先轻推一下,问其为何,他说椅子的枘凿之间往往会有小虫寄居,推一下让它们奔散,不至于坐下时被压死。那时的李叔同已是德高望重的弘一法师,爱护生命是佛道,这无可非议,倘若李叔同仍是那个风流才子,他定仍会这么做。因为一个人知识越多,越是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简言之,就是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悲悯情怀。
冯骥才也在《猫婆》里写他彻夜难眠。有悲悯情怀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卑微生命是漠视甚至不屑一顾的。我曾经偶见螳螂,这已是稀少之虫,呼同学来看,怎知其上来便一脚,化为一地脓水。我们大多数人看见虫只是一脚,仿佛他是可以决定生死的。我反而产生负罪感。也许,对一个卑微生命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沉默,不要让它被别人知道。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任何感情都很空洞,最重要的永远是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这种悲悯情怀。
简评:爱自己,爱他人,多高的境界!曾经的庄子,为一个不相邻不知晓的花季少女而哭,伤心欲绝,惊天动地,多为世人不解。他是为逝去的人而哭,为逝去的美丽青春而哭。有此境界之人,必为高尚之人。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啊!“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立意更上一层楼。文章,叙议结合,有破有立,不同凡响,让人拍案。有思想,有深度,要细细地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