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释义辩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 起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一文时,涉及到《悲士不遇赋》的练习题。有学生问《悲士不遇赋》的“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中的“惟”字作何解释?想到“惟”字常用的几个意思,如“只、思考、想”,用在此句中都不太能说得通。《优化方案教师用书》将整句话译为“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可是对应“惟”的释义,作“当作”释欠说服力,学生也表示不理解。
  查阅书籍,整合资料,有的书籍对“惟”字作了专门注解,如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惟”为“是”的意思,给出的译文是“一世不被人所知,古人认为是耻辱的事”;有的给出了“惟耻”的释义,如张志江等编著的《万家辞赋》释“惟耻”为“唯此为耻”,但并未明确说明“惟”的意思;还有直接给出整句译文的,如迟文浚,宋绪连《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1卷》译为“到死时还无闻于天下,古人惟以此为耻”;吴万刚,张巨才《中国历代名赋金典》译为“终生默默无闻,是古人以为耻的”;王伟《品经典悟人生 美文欣赏卷》译为“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之为耻”;杨力《千古汉武》译为“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此为耻”;李志敏《四库全书 卷4》译为“人的肉体离开世界而在后世没没无闻,这将是古人最为耻笑之事”。众说纷纭,“古人惟耻”究竟该怎样解释?
  二、求 果
  1.“惟”“耻”释义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惟”的义项有:
  ①思考,想。②只,只有。③句首或句中语气词。④通“帷”。
  《辞海》中“惟”的义项有:
  ①思;想。②为;是。③独;只。④犹“以”,由于。⑤与;和。⑥虽。⑦语助,用于句首。
  《古今汉语词典》中“惟”的义项有:
  ①思考,考虑。②是,为。③副词。唯独,只有;副词,只因为,正因为;副词,表示希望、祈求。④连词。和,与。⑤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⑥姓。
  不管是哪一个义项,直接对“没世无闻,古人惟耻”进行翻译,都不甚通顺,要解释“惟”的含义,必要考虑“耻”的用法。王力《古代汉语》中说:“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综合考虑“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虽然看起来“耻”后面没有宾语,但不难发现让古人“耻”的是“没世无闻”。赵逵夫《历代赋评注2(汉代卷)》中释“耻”为“以……为耻”。笔者认为“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应理解为“古人惟耻没世无闻”,也就是说“古人惟以没世无闻为耻”。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角度
  依据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承,进德修业、有所作为是古代文人的追求。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甚次有立功,甚次有立言。”“三不朽”的思想为后人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人追求不朽,而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只有精神才是可以不朽的;只有立德、立功、立言,有益于社会、人民,并且造福后代,流传万世,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纪念,才是真正的不朽。”①
  因此,从当时文化价值观看,“古人惟耻没世无闻”也是说得通的。可见,“耻”在此处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感到耻辱”为当。考察词典中“惟”的释义,“只”和“是”意都可使整句话翻译得通,但是古人也会“以拾遗求利污其行为耻”“以好逸恶劳为耻”,不会独“以没世无闻为耻”的。只有解释成“是”的意思可使得整句话合情合理。
  3.释义辩证的延伸
  笔者认为“惟”译为“是”,并不是表判断的“是”,“表示判断的‘惟’常与表示判断的‘非’对举,判断词‘是’在句子的谓语前面起强调作用,例如‘非予自荒兹德,惟女含德不惕予一人’。”②(《尚书·盘庚上》)又如: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书·禹貢》)“厥”指的是扬州。整句话的意思是“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木是高大的,那里的土壤是湿润的,那里的田地是第九等的。”因“夭、乔、涂泥、下下”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所以“惟”翻译为“是”起的是强调作用。
  如此以来,“惟”的释义便清晰了。因此,此句中的“惟”译为表强调的“是”较为合理。
  三、总 结
  因词语都有其言语义和语言义,在变化不定的语言环境中,需要用灵活的眼光看待词语,不能拘泥于词语本身。在判断司马迁所为《悲士不遇赋》“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之意时,需分开考虑每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还需综合考虑整句话的意思。经笔者论证,“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可理解为“古人惟耻没世无闻”,从“耻”和“惟”二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上看,“耻”在句中为意动用法,而“惟”翻译为 “是”,起强调作用。同时,从古代社会重进德修业的整体价值观的层面,将整句话翻译成“古人是以终生默默无闻为耻辱的”是可以理解得通的。
  参考文献
  ①杭洁.《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版。
  ②肖娅嫚.《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75页。
  [作者通联:周丽娟,浙江宁波市李惠利中学;聂仁发,宁波大学]
其他文献
<正> 语法结构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一般不易受外来的影响,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语言关系中,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成分,以完善自己的语法规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秦汉时期,壮汉语曾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三国志》载,秦汉时期的壮族地区是“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迥异,重译乃通”。显然,汉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文化随笔《咬文嚼字》中这样定位"咬文嚼字":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也是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①;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  怎么办
介绍某燃气发电厂#1机组在做完甩负荷试验后的启动黑字程中所发生的发电机转子滑环烧损的故障情况,详细分析了导致故障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南宋徐玑的《行秋》一直为笔者所喜欢,诗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将之与高中作文教学比拟,倒有些许相同之处。高中语文教师之于语
2013年被各界媒体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历经短短几年的发展,在线教育涵盖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很多传统的线下教育也都开始出现线上业务。在线教育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从高等教育走向中等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也正逐步走入这一行列。  一、中学语文在线教育的发展意义  首先,在线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同地方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或相同的时间接受同样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最边远的山区,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移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