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李红相识并成为同事,至今已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我亲眼见识了一个初出校门的女孩儿,从一个与曲艺完全不搭界的门外人,走进了曲艺的队伍里,一步一步地变成了曲艺教育家、副教授,曲艺学科带头人,直至成为了曲艺界女博士的历程。
  2006年8月,我受聘于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当时叫鞍山科技大学艺术系),教授曲艺创作课。此前高校还没有曲艺本科教育,自然也就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所以,曲艺课程的教师全部是外聘的。王平、陈连仲教表演课,崔凯教理论课,我教创作课,还有鞍山当地的几位老师担任部分课程。我们这些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只是在课间偶尔到办公室坐坐。
  在办公室见到最多的是一位女孩儿,很安静,话不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总捧着一本书在认真地看。一问,名字叫李红,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研究生。她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语言文学,在学院里教的是大学语文。因为我的本科专业与她相同,自然产生一种亲近感,能够聊到一起。再一细聊,她的一位老师居然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这样,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师叔。
  按说,在大学里教公共课是比较轻松的,没有什么压力。一个女孩儿,在这样一个安稳的岗位上度过一生也挺不错。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文静的女孩通过十二年的努力,已经成功转型,变成了一个曲艺专家,在曲艺的教学、研究以及社会活动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的成功,让我成了见证奇迹的人,当然,也让我感到由衷敬佩。
  李红生于1980年,她自己调侃为勉强称得上的八零后。名字是做英语教师的母亲给取的,一是希望女儿的出生能给家里带来好运,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二是希望她能长成一个有内秀的女孩。只是全国叫这个名字的大概有上百万,于是给人的感觉难免有些平淡。
  这个名字平白无奇的女孩,是个乖乖女,从小便有些内向,不善于表达。但她却酷爱文学和历史。小学时,语文、历史两门课根本不用费劲成绩便能稳居班级前列。好孩子是不用大人操心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李红一边学习一边长大,直到2006年7月走出校门来到辽宁科技大学工作,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顺利。然而到辽宁科技大学报到当天,知道自己被分到了艺术学院,她不免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看艺术学院的专业:曲艺、声乐、舞蹈和播音主持,不仅对她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而且那种动态和张扬的专业特征也与她一直以来那种静态沉稳的状况形成极大反差。说实话,在这样的环境中上公共课,是既费力又难以讨好的。好在自己年轻,又有着不错的亲和力,和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妹妹们容易沟通。再凭着扎实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她把公共课教得风生水起,颇受欢迎。学生们很愿意上她的课,也很愿意和她相处,不叫她老师,而喜欢亲切地称她李红姐。
  冥冥中似乎和曲艺注定有缘。上班的第一天,给曲艺表演专业学生上第一节课,她便喜欢上了曲艺表演专业的学生们。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学曲艺的孩子们聪明、开朗、活泼、健谈,喜欢与人交流。而曲艺专业外聘的老师们也性格开朗,语言幽默,思維敏锐,反应迅捷,与他们相处总是欢笑不断。这让年轻的女教师每天都置身于快乐之中,心情大好。就这样,李红爱上了曲艺。特别是接触了相声、评书等一些曲艺形式,了解了曲艺艺诀艺谚后,她深深感到曲艺并不只是简单地逗人一笑,而是经历千百年发展历史的有着深厚底蕴的艺术。渐渐地,她萌生了向曲艺转行的想法,她想探究曲艺到底是什么,有着怎样的魅力。于是,她读了很多曲艺方面的书籍,关注曲艺界的活动,经常看学生的演出,向曲艺专业的老师求教,并立志向老舍、汪景寿、薛宝琨等前辈学习,把曲艺理论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时任艺术学院院长田洁是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的女儿,她看到李红对曲艺如此上心,便有意培养她,把她留在了曲艺系,给她压担子,确定她为艺术学院曲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从不熟悉曲艺到喜欢曲艺,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从接触曲艺到深入研究曲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李红深知自己在这一领域里短板太多,要弥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下苦功,只有多付出,只有勤学勤问勤思考。她开始恶补曲艺,找曲艺的书籍读,找音频资料听,找视频资料看。周围的曲艺人都成了她的求教对象,包括她的学生。学曲艺的学生,大都是有一些基础的,于是好多学生上课时是她的学生,下课就成了她的老师。遇到什么不明白的,她都能放下身段,不耻下问。无论校内校外的曲艺演出,能看的一定要去看。曲艺系经常请一些名家来举办讲座,她更是抓住时机,不肯失去难得的学习机会。就这样,她和曲艺越走越近,从一个不懂曲艺的门外人,成了主讲曲艺本科生《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的第一人。
  从走近曲艺到走进曲艺,改变了李红的性格,让她变得更加阳光,更加快乐,生活也更加充实。她的儿子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陪着妈妈去单位,看每周一次由曲艺专业学生主办的精品社团“相声俱乐部”的演出。每次看完,随口就能说出一两句相声段子里的词儿。看到这个六周岁的小家伙儿完全被曲艺艺术营造的欢乐气氛所感染,甚至提出了要学快板,李红更是打心眼儿里高兴,真心希望儿子在喜欢曲艺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曲艺,成为更优秀的人。
  2016年,李红考取了王红箫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红箫教授是著名二人转专家王肯的女儿,李红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曲艺教师队伍里唯一的女博士。
  近年来,李红的教学和科研可谓齐头并进,硕果累累。她每年平均完成教学工作量达五百课时,曾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一次,院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三次。其他诸如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学明星、优秀青年教师等奖项多次。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学文科组优秀奖两次。
  作为曲艺学科建设带头人,她牵头组建了一支由学院在职及外聘教授组成的团队,积极从事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交流合作等相关工作,制定曲艺表演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立项,制定曲艺表演学科发展规划,在辽宁省本科教学表演专业评估中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她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十三项,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基金项目长篇评书《百善图》,中国曲艺艺术基金项目《田连元评书艺术风格》等。她的论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国曲艺艺术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设计》,经过科学论证,解决了曲艺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等关键问题,得到了曲艺教育研究专家的认可,在全国曲艺教育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李红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曲艺人,使得她和一些纯理论研究者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她的研究更接地气,更有实用价值。这也充分说明,一个曲艺人来做曲艺的学问,远比做学问的人写曲艺研究的文章更有意义。
  面对成绩,李红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喜张扬。去年,李红当年的学生,现北京城市学院曲艺教师张伟偶尔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是李红的《中国曲艺理论与艺术探微》,拍照后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大家才知道李红出了这样一本专著。出了专著,居然不声不响,这在“晒文化”流行的今天显得有些另类。我问李红出了专著怎么谁都不知道,她淡然一笑说,就是一本书呗,再说这本书出得有些仓促,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我也不是很满意。低调的风格、朴实的语言和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加让我敬佩。
  真心希望我们的队伍里能有更多李红这样的人,那么曲艺事业必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共九条72字,分别从曲艺与祖国和人民、曲艺与时代和生活、曲艺的道德和底线、曲艺的使命和追求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为曲艺界加强行业自律提供了新时期的准则。  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很大篇幅阐述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和肩负的使命,其核心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长期从事曲艺事业的传播者,我谈谈学习和践行《守则》的几点体会。  一、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适应的精品曲艺,应该是曲艺界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曲艺人应该积极思考,探究创作打磨精品力作的方式方法,源源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  一、把准创作方向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体现着相应的“国家精神”。所以把握创作方向、深刻反映
期刊
2017年9月15日,应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之邀,有幸陪同德高望重的马来法先生在柯桥莲花书场观看施金裕长篇莲花落《一夜夫妻》。只见施金裕身着一袭旗袍,服饰搭配清新淡雅,相得益彰,白底青花,儒雅逸致,一缕粉色佩带拉长了人体线条的比例,彰显出书场女子特有的超凡脱俗之魅力。别样的热场语言,带着浓重的江南水乡女子的聪慧机敏,灵动闪现,秀外慧中,亲昵可人,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尊
期刊
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曲协拉开了“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曲艺创作采风主题实践活动的序幕。本次活动共邀请了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内蒙、山西、重庆和全国公安系统的30余名曲艺工作者参加。  当晚,采风团到达延安后就召开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曲艺创作采风主题实践活动走进陕西、甘肃座谈会”。中国曲协第七届副主席马小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今年是中国曲协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全国曲协系统焕发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开创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国曲协紧紧围绕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聚焦最广泛地团结广大曲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这个主责主业,在强化团结引领、完善联络管理服务、突出自律维权和行风建设、坚持面向基层和创作一线、推进网上协会建设、提升民间文化交流影响力、改革机构设置
期刊
10月24日至27日,中国曲协组织曲艺名家新秀走进河北开展以“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为主题的采风创作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曲艺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曲艺作品,服务广大群众。(曲讯)  “碧月芝韵”季静娟个人评弹专场首场演出取得成功  11月11日,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在长春园书场举办“碧月芝韵”季静娟个人评弹专场。本次专场旨在
期刊
1982年的一天,陈少武老师说有人要见见我,我问是谁,他说孙书筠老师。我非常奇怪,这位京韵大鼓名家,为什么要见我。陈老师说:“孙老师要找人为她写传记,找了几位她都说不行,我向她推荐了你。”他又说:“怎么样?哪天我带你去见一见?”  这之前我知道中央广播说唱团是1953年成立的国营曲艺团体,集中了当时曲艺界最优秀的曲艺艺人。其中有号称“四大金刚”的侯宝林、刘宝瑞、孙书筠、马增芬四位台柱子,足见孙老师
期刊
“多年以来,有一种认识,认为只有创编书目的演出努力,才是创新。这种认识是脱离创新的实际的,是片面的。”这是周良同志在《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论述。这一论述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苏州评弹艺术工作者认真思考并对创新进行再认识。  创新与传承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传统艺术必须要传承下去,所以传承就是源,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所以创新是流。如果创新离开了传统,何来传承,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著名女相声表演艺术家夏文兰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由她先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倪明老师撰写的人物传记《相声之花夏文兰》一书,作为“名家笑侃相声圈”系列丛书之一,近日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天津举办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和签售活动。作为一个和她们夫妻相识多年的好朋友,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初识夏老师,是在2000年7月的《曲藝》杂志上,夏老师作为封面人物出现
期刊
“看到83岁的电影艺术家牛犇先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还写信教他做一个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人,这也是对全国文艺界的期望。”  “牛犇先生入党的行为令人备受鼓舞,退休不褪色,信仰的力量是永恒的。”  ……  近日,一位与牛犇同志同龄的基层曲艺工作者、老党员—— 来自河南省文联的庆遂增同志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后,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给中国曲艺家协会写了一封信。黄色的竖格信笺,一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