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海家们开启了第一波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批来华的西方人主要为了财富,可也留下了他们对中国人的最早记述,如葡萄牙首位赴华使节皮雷斯的《东方概要》、佩雷拉的《我所了解的中国》,等等。
踵其后来华的传教士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以传播上帝福音为己任,罗明坚、利玛窦、南怀仁、张诚,络绎不绝的“上帝使者”成为近世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西班牙传教士费尔南德斯其至留下了一部纯粹的汉学著作《中国王朝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论》。他们把东方文明带回欧洲,让启蒙学者们大开眼界,兴起一股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对他顶礼膜拜,孟德斯鸠、卢梭以其法兰西式的孤傲对之大加批判,贵族们则沉溺于打造东方洛可可风格的庄园、建筑。此后,同样没有来过中国的德国思想家们接过批判的笔,对东方文明,对中国人的堕落和无可救药发泄感慨。
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西方人对东方古国的崇敬日渐消弭,代之而起的是肆意贬低和别有用心的“黄祸”怪论。中国人不再是诗礼传家的礼仪之邦,而是群魔乱舞的国度,急需他们的拯救。这些歪曲的论调给其侵华政策铺就了舆论大道,影响至深,至今仍不时地跳出来鼓噪一番。
不可否认的是,清末来华的洋人并非都是别有用心,一些关心中国的客人怀着上帝的仁爱之心开始冷静品评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枷锁,为“五四”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开了先声。美国人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乡村生活》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解本亮先生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读者热心于阅读西方人研究中国的著作颇感欣慰,但又对读者们在书丛中难以窥全豹不免担心。于是,《凝视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一书从其笔下诞生。坦率地讲,作为同道,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序篇”,在那里,作者把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评价用华丽的笔触浓缩成短短一万余言,让人在阅读优美的散文中即可领略洋人的“异样”目光。在对东方古国几个世纪的凝视观察中,中国人的精神优劣、性格特点被反复剖析,而解先生仅仅用了短短四章即讲述完毕,高屋建瓴,一目了然,省却了读者很多宝贵的时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绅士的,美国人是矛盾的,法国人是学者的,德国人则是实业家型的,各国的差异非常明显。为此,作者单辟一章,讲述“西方各国看中国人”。只是,不客气地讲,解本亮君对当代的研究并不是长项,读来多少有些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的感觉。另外,书中“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章似乎有些追风嫌疑,让各地读者对号入座不大合适。
西方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是祖先的古训,也是解先生撰写此书的初衷吧?
《凝视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解本亮著 民族出版社 2004.6 定价:2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