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深受学生与老师的欢迎。本文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78-02
[DOI]CNKI:22-1010/C.20110801.2230.003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法,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行动导向法的概念和作用
行动导向法并非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法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技能,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讲台上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主导者。教学重心发生了变化,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通过参与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实践,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的应用方法,并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首先,应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方法,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等不同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易懂,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三,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结合,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典型的任务模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作为课堂讲解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让学生在团体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不同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具有丰富扩展性的课程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角色的转变,以引导者与主持人的身份展开课堂教学,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把握教学进程,开放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节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与启发大于灌输与讲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实例
在应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程设计时,通常采用如下流程:课程设计→情景导入→教师示范→分组并下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并讲解学习成果→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系统归纳。下面本文便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硬件的识别与安装”这一阶段的教学为例,对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加以具体分析。
“硬件的识别与安装”的教学过程可依据标准教学流程简单分为课程设计阶段、课堂示范阶段、小组操作阶段、指导评论阶段以及陈述总结阶段。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预先准备好多种计算机硬件设备,归纳出设备的识别方法以及不同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各自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示范阶段,教师应先通过课件与实物将学生带入“解決实际问题”这一情景模式,再通过自身的示范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硬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
课程进行到小组操作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状况,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组为单位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通过组内分工,自行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教师此时应留意小组合作的进展状况,积极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讲解,同时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对错误的操作方法加以纠正,保证小组操作环节的有序进行。
小组操作阶段结束后,便进入了指导评论阶段。此阶段主要为小组展示、讲解自己的工作成果,以及组间互评的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带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小组间的工作成果进行评述,对比不同硬件在识别与安装过程中的差别,并在小组间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论,并根据小组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最后,教师应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中重点的理论知识与小组操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系统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强调,必要时可带领学生重复关键步骤,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布置具有实际操作性、灵活多变的课后作业,如,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市场调研、归纳不同设备接口间的区别、自己动手配置家用计算机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四、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应用的经验总结与成果展示
在行动导向法不断融入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既出现了问题,也收获了成果,根据教学中的经验积累与教师间的交流,本文总结了在行动导向法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经验。
(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教师走下了讲台,扮演起引导者与主持人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传授知识责任的弱化,相反,教师应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对学生小组的操作加以引导,在课后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回答。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既要保证一视同仁,又要做到因材施教,令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鼓励为主
在课堂教学的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关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应温和地予以纠正,并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引导,杜绝严厉批评的做法,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好应对多种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预想到多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应当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加以准备。面对部分突发问题,若教师无法当场解决,则应坦率向学生说明,并在下节课程进行前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
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了学生自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茂.“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时代教育,2008(9).
[2]冯颖,朱雪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9(9).
[3]姚健.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华夏教育,2008(8).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78-02
[DOI]CNKI:22-1010/C.20110801.2230.003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法,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行动导向法的概念和作用
行动导向法并非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法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技能,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讲台上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主导者。教学重心发生了变化,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通过参与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实践,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的应用方法,并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首先,应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方法,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等不同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易懂,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三,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结合,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典型的任务模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作为课堂讲解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让学生在团体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不同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具有丰富扩展性的课程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角色的转变,以引导者与主持人的身份展开课堂教学,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把握教学进程,开放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节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与启发大于灌输与讲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实例
在应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程设计时,通常采用如下流程:课程设计→情景导入→教师示范→分组并下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并讲解学习成果→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系统归纳。下面本文便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硬件的识别与安装”这一阶段的教学为例,对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加以具体分析。
“硬件的识别与安装”的教学过程可依据标准教学流程简单分为课程设计阶段、课堂示范阶段、小组操作阶段、指导评论阶段以及陈述总结阶段。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预先准备好多种计算机硬件设备,归纳出设备的识别方法以及不同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各自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示范阶段,教师应先通过课件与实物将学生带入“解決实际问题”这一情景模式,再通过自身的示范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硬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
课程进行到小组操作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状况,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组为单位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通过组内分工,自行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教师此时应留意小组合作的进展状况,积极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讲解,同时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对错误的操作方法加以纠正,保证小组操作环节的有序进行。
小组操作阶段结束后,便进入了指导评论阶段。此阶段主要为小组展示、讲解自己的工作成果,以及组间互评的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带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小组间的工作成果进行评述,对比不同硬件在识别与安装过程中的差别,并在小组间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论,并根据小组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最后,教师应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中重点的理论知识与小组操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系统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强调,必要时可带领学生重复关键步骤,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布置具有实际操作性、灵活多变的课后作业,如,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市场调研、归纳不同设备接口间的区别、自己动手配置家用计算机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四、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应用的经验总结与成果展示
在行动导向法不断融入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既出现了问题,也收获了成果,根据教学中的经验积累与教师间的交流,本文总结了在行动导向法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经验。
(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教师走下了讲台,扮演起引导者与主持人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传授知识责任的弱化,相反,教师应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对学生小组的操作加以引导,在课后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回答。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既要保证一视同仁,又要做到因材施教,令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鼓励为主
在课堂教学的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关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应温和地予以纠正,并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引导,杜绝严厉批评的做法,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好应对多种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预想到多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应当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加以准备。面对部分突发问题,若教师无法当场解决,则应坦率向学生说明,并在下节课程进行前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
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了学生自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茂.“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时代教育,2008(9).
[2]冯颖,朱雪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9(9).
[3]姚健.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华夏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