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必修课,学界对于教育效果的探求从未停止过,而接受的状态和效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的接受障碍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障碍 应对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造就“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2]的基本方式。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障碍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障碍及成因,并采取对应性策略予以消除,对于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定义解读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接纳、承受。从字面上看,接受含有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意味。邱柏生在《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说到:“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3](p3)
一些学者认为所谓接受就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认识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受教育反应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第三,接受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的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的接受是作为接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认同、理解、确信并导致行为变化的自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潜在或显现的接受障碍,使接受活动发生缓慢,甚至停止,也有可能产生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障碍,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学者分为接受主体的思想障碍和接受过程障碍。[4]有的学者按成因不同把接受障碍分为四类:1.教育者与学生对“师生关系”认知不一导致的接受障碍。2.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预期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碍。3.教育内容滞后与学生快捷获取信息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4.教育观念单一与学生价值观念多元的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碍。[5]分类不同,但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认识。
造成接受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大学生实际上处在一个生理上已成年,但心理上不成熟的阶段。不少大学生的中学时代实际上是在政治观念模糊的状态中度过的。当他们摆脱了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和沉重的高考压力,进入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高等学府时,由于自我意识和人格独立性的逐渐增强,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作单纯的知识追求者和生活上的依赖者,而是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价值。[6]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偏向自我意识的抒发而对教育内容置之不理。
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误解。大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普遍产生了心理定势:一听“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品德修养”、“形势教育”等,就认为是言之无物,于人无益的空头支票,在心理状态上做好了拒绝接受的准备。这是当前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这种逆反心理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即不管正确与否,一概盲目抵制,而且还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和放纵性、从众性,如故意缺课,或在课堂上读闲书、谈话;听不进班干部、辅导员的劝解、动员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应对策略
1.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有思想的人,给予其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和意见的平台,让其充分的表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在教育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善于了解学生的教育期望,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3.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存在着被接受性、被动性,也存在着主动性、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增进他们接受的愿望和动力,激发他们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的积极性;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趣味性,努力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要抓住他们的现实需要和主要矛盾所在,有的放矢,科学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4.发挥个案问题解决的信息辐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特点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也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的不同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但矛盾和问题都有其共性和发生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个案的解决来教育群体学生,使他们接受经验教训信息,避免相同或类似矛盾问题的发生。个案问题的解决不是个别现象的终结,而是要善于运用个别矛盾解决信息的传送,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
5.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陈万柏、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关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四个方面:优化经济环境;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文化环境;优化社会舆论环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方面具体进行。学校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6.加强对教育者的教育技能再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及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者必须提高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作风素养,职业修养,拓宽知识面,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已不正,不能正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差,则难以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才能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8]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9-170.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1).
[3]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魏巍.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0)
[6]王志华.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特点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5).
[7]任华,李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8]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4(1):34-37.
[9]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障碍 应对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造就“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2]的基本方式。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障碍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障碍及成因,并采取对应性策略予以消除,对于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定义解读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接纳、承受。从字面上看,接受含有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意味。邱柏生在《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说到:“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3](p3)
一些学者认为所谓接受就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认识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受教育反应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第三,接受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的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的接受是作为接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认同、理解、确信并导致行为变化的自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潜在或显现的接受障碍,使接受活动发生缓慢,甚至停止,也有可能产生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障碍,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学者分为接受主体的思想障碍和接受过程障碍。[4]有的学者按成因不同把接受障碍分为四类:1.教育者与学生对“师生关系”认知不一导致的接受障碍。2.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预期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碍。3.教育内容滞后与学生快捷获取信息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4.教育观念单一与学生价值观念多元的不一致导致的接受障碍。[5]分类不同,但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认识。
造成接受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大学生实际上处在一个生理上已成年,但心理上不成熟的阶段。不少大学生的中学时代实际上是在政治观念模糊的状态中度过的。当他们摆脱了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和沉重的高考压力,进入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高等学府时,由于自我意识和人格独立性的逐渐增强,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作单纯的知识追求者和生活上的依赖者,而是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价值。[6]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偏向自我意识的抒发而对教育内容置之不理。
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误解。大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普遍产生了心理定势:一听“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品德修养”、“形势教育”等,就认为是言之无物,于人无益的空头支票,在心理状态上做好了拒绝接受的准备。这是当前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这种逆反心理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即不管正确与否,一概盲目抵制,而且还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和放纵性、从众性,如故意缺课,或在课堂上读闲书、谈话;听不进班干部、辅导员的劝解、动员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应对策略
1.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有思想的人,给予其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和意见的平台,让其充分的表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在教育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善于了解学生的教育期望,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3.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存在着被接受性、被动性,也存在着主动性、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增进他们接受的愿望和动力,激发他们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的积极性;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趣味性,努力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要抓住他们的现实需要和主要矛盾所在,有的放矢,科学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4.发挥个案问题解决的信息辐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特点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也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的不同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但矛盾和问题都有其共性和发生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个案的解决来教育群体学生,使他们接受经验教训信息,避免相同或类似矛盾问题的发生。个案问题的解决不是个别现象的终结,而是要善于运用个别矛盾解决信息的传送,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
5.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陈万柏、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关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四个方面:优化经济环境;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文化环境;优化社会舆论环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方面具体进行。学校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6.加强对教育者的教育技能再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及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者必须提高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作风素养,职业修养,拓宽知识面,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已不正,不能正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差,则难以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才能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8]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9-170.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1).
[3]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魏巍.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0)
[6]王志华.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特点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5).
[7]任华,李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8]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4(1):34-37.
[9]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