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评论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自感有些艰难,准确地讲是害怕背负自不量力的罪名,因为我辈这点才学,似乎无力承担此任。我只能就个人阅读经验,谈点不成熟的浅见。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就选编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觉得,此文不愧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两大亮点可以推敲,一是该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相比《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名篇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许在某些方面略显逊色,至少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语言要平静得多,刀光剑影不是那么明显。但是,这篇文章能够经久不衰,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反复学习,我想除了文章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其文外之意的多维性和深刻性对学生、教师的启迪作用也是一个原因。
一、对比手法
这里所提的对比,不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对比。“百草园”内有所有儿童喜欢的东西,包括“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是“我”的乐园,是“我”儿童时代最难忘的玩耍地点,因此我流连忘返,记忆深刻;“三味书屋”“无味”,每天只知道读那些无味的书籍,老师虽然也有和蔼的一面,但总体又不失古板,仅有的一个小园也远不及“百草园”热闹。两处对比,优劣一目了然,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二、情感倾向
这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历来是有些争议的。有人认为,作者写作此文,意在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禁锢思想的一种谴责;也有人认为,此文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第三种看法是,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突出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三种看法,可以说都不无道理,第一种看法比较符合作者的思考习惯,因为鲁迅先生毕竟是反封建的巨人,说他谴责旧式教育,没有人会反对;第二种看法,鲁迅先生情感丰富,文笔流畅,说他留恋过去的儿时生活,似乎也不牵强附会;至于第三种情感倾向,放在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好像不合时宜,但是在当今教育讲求发展个性、注重情感熏陶的语文教学背景下,我觉得有必要多谈两句。个人认为,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不要过分压抑孩子心理,还孩子们一片蓝天,还他们一个青青世界,讲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因此,文章的第三种情感倾向在现如今来说反而最为适宜。从儿童的心理角度看,大自然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天地,热爱小天地里的一草一木,热爱小天地里的山山水水,他们可以在那里游戏,在那里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相比乏味的封建教育,“百草園”无疑是一个好地方!
说到这里,其实不能算结束。这篇文章被排在新学期第一课,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今天我们大谈素质教育,大谈新课改,事实上很多东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说到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还差得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新学期,老师要有新思想、新思路,学生也应该有新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让孩子们乐学、愿学、想学,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不再被“三味书屋”的枯燥所累。同时,创造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百草园”。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是一篇好文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把文章的文外之意融入教学实践环节,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别让教室成为“三味书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就选编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觉得,此文不愧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两大亮点可以推敲,一是该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相比《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名篇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许在某些方面略显逊色,至少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语言要平静得多,刀光剑影不是那么明显。但是,这篇文章能够经久不衰,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反复学习,我想除了文章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其文外之意的多维性和深刻性对学生、教师的启迪作用也是一个原因。
一、对比手法
这里所提的对比,不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对比。“百草园”内有所有儿童喜欢的东西,包括“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是“我”的乐园,是“我”儿童时代最难忘的玩耍地点,因此我流连忘返,记忆深刻;“三味书屋”“无味”,每天只知道读那些无味的书籍,老师虽然也有和蔼的一面,但总体又不失古板,仅有的一个小园也远不及“百草园”热闹。两处对比,优劣一目了然,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二、情感倾向
这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历来是有些争议的。有人认为,作者写作此文,意在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禁锢思想的一种谴责;也有人认为,此文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第三种看法是,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突出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三种看法,可以说都不无道理,第一种看法比较符合作者的思考习惯,因为鲁迅先生毕竟是反封建的巨人,说他谴责旧式教育,没有人会反对;第二种看法,鲁迅先生情感丰富,文笔流畅,说他留恋过去的儿时生活,似乎也不牵强附会;至于第三种情感倾向,放在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好像不合时宜,但是在当今教育讲求发展个性、注重情感熏陶的语文教学背景下,我觉得有必要多谈两句。个人认为,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不要过分压抑孩子心理,还孩子们一片蓝天,还他们一个青青世界,讲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因此,文章的第三种情感倾向在现如今来说反而最为适宜。从儿童的心理角度看,大自然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天地,热爱小天地里的一草一木,热爱小天地里的山山水水,他们可以在那里游戏,在那里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相比乏味的封建教育,“百草園”无疑是一个好地方!
说到这里,其实不能算结束。这篇文章被排在新学期第一课,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今天我们大谈素质教育,大谈新课改,事实上很多东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说到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还差得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新学期,老师要有新思想、新思路,学生也应该有新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让孩子们乐学、愿学、想学,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不再被“三味书屋”的枯燥所累。同时,创造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百草园”。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是一篇好文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把文章的文外之意融入教学实践环节,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别让教室成为“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