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浅析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l7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评论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自感有些艰难,准确地讲是害怕背负自不量力的罪名,因为我辈这点才学,似乎无力承担此任。我只能就个人阅读经验,谈点不成熟的浅见。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就选编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觉得,此文不愧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两大亮点可以推敲,一是该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相比《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名篇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许在某些方面略显逊色,至少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语言要平静得多,刀光剑影不是那么明显。但是,这篇文章能够经久不衰,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反复学习,我想除了文章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其文外之意的多维性和深刻性对学生、教师的启迪作用也是一个原因。
  一、对比手法
  这里所提的对比,不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对比。“百草园”内有所有儿童喜欢的东西,包括“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是“我”的乐园,是“我”儿童时代最难忘的玩耍地点,因此我流连忘返,记忆深刻;“三味书屋”“无味”,每天只知道读那些无味的书籍,老师虽然也有和蔼的一面,但总体又不失古板,仅有的一个小园也远不及“百草园”热闹。两处对比,优劣一目了然,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二、情感倾向
  这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历来是有些争议的。有人认为,作者写作此文,意在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禁锢思想的一种谴责;也有人认为,此文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第三种看法是,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突出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三种看法,可以说都不无道理,第一种看法比较符合作者的思考习惯,因为鲁迅先生毕竟是反封建的巨人,说他谴责旧式教育,没有人会反对;第二种看法,鲁迅先生情感丰富,文笔流畅,说他留恋过去的儿时生活,似乎也不牵强附会;至于第三种情感倾向,放在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好像不合时宜,但是在当今教育讲求发展个性、注重情感熏陶的语文教学背景下,我觉得有必要多谈两句。个人认为,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不要过分压抑孩子心理,还孩子们一片蓝天,还他们一个青青世界,讲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因此,文章的第三种情感倾向在现如今来说反而最为适宜。从儿童的心理角度看,大自然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天地,热爱小天地里的一草一木,热爱小天地里的山山水水,他们可以在那里游戏,在那里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相比乏味的封建教育,“百草園”无疑是一个好地方!
  说到这里,其实不能算结束。这篇文章被排在新学期第一课,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今天我们大谈素质教育,大谈新课改,事实上很多东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说到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还差得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新学期,老师要有新思想、新思路,学生也应该有新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让孩子们乐学、愿学、想学,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不再被“三味书屋”的枯燥所累。同时,创造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百草园”。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是一篇好文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把文章的文外之意融入教学实践环节,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别让教室成为“三味书屋”!
其他文献
一、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观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
期刊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主题,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对具有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进行加工,用表象来思维的思维形式。它是文学、艺术等领域运用得最充分、起决定作用的思维类型。语文教学在初中学段重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无论是哪一方面,其实都是让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现
期刊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首要的位置。  一、巧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初中应用性较强的
期刊
自然学习法最初源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与Tracy Terrell在1983年合著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本文引用此理论,旨在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地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
期刊
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吗,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
期刊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
期刊
要搞好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水平,还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让学生爱好作文,喜欢写作文。  一、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倾吐,作文教学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
期刊
摘要: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着手,对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中职学生学习压力较轻,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较充裕,是提高文艺素质的美好时期。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中职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
期刊
当今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方面:①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②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两个方面都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美育与智育。传统教学中智育已经受到了足够
期刊
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如何“因材施教”,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探索出“导学议练悟”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和开发学生差异资源,实施差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流程——“五步法”(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五个环节:导入课题,学生自学,交流讨论,训练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