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情意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中,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意目标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意目标;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71-1
课改以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意已经被列入数学课程标准之中,并从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谋划、阐述其教学活动应努力达成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情意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使得数学教学落实“情意目标”,实现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情意目标实施的融合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融“情意目标”于目标整合,使情意培养更明确
明确的“情意目标”能够让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的放矢。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虽列出“情意目标”,但是,对 “情意目标”的落实仍表现出没有合适的抓手,使之仍然悬于空泛的计划或议论中、落实不了。实施的关键在于要让它与知识、技能等目标融合,使其具备存在与表达的根基,实现课堂实践的具体化、行为化。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提出:要让学生达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的“情意目标”。试想,如何运作才能实现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情意目标?又需在什么时间、环节去体现对此的培养?上面的表述是如此的空泛,同时这一目标本身看起来就没有“知识目标”——“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提出得具体、易操作。因此,为了使“情意目标”更具操作性,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情感目标”附着于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等目标之中,这样“情感目标”的落实就有了基础,同时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协同培养的作用。对此,上述目标可以做如下的融合调整:“本课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尝试寻找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方法;通过组织折纸、画图、互相交流等活动,探讨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通过互相协作中,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并在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这样的目标陈述变化,既确定了要完成哪些知识点教学,同时也能明确通过何种途径、在哪些环节去实现“情意目标”,最终达到知识、情意目标双重培养的目的。
二、融“情意目标”于情境创设,使求知欲望更强烈
数学教学情境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激发其学习动力而提供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沟通学生个体经验,唤醒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我们主张围绕学生生活背景创设情境,使之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用以诱发学生学习情感意向。
例如,在一次教学《圆的认识》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了生活中有关圆形事物的图景,如盛开的向日葵;花样滑冰时运动员旋转的滑行;水滴在水面上形成的波纹等等;这些美丽的图景在学生的身边虽然常见,却是零散的。此刻集中呈现,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并不断地诱发着学生联想的欲望,试图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圆。教学中,教师利用图景和语言渲染生活情境,不断催生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冒出对于数学亲近“想”学的意向,使得数学由枯燥、抽象变得生动、具体起来,让学生对数学的情感逐渐贴近起来。这就有效地实现情意目标与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机融合。
三、融“情意目标”于主体探究,使学习体验更深刻
“情意目标”需要在学习经历中加以实现。当前,数学教学已经走出单纯以解题、训练为主的阶段,强调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能力以及个体情感。如:探究时的热情、操作时的兴趣及合作时的态度等等。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动、好奇、好玩的心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积聚数学情感意向。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设计了一个拍球游戏,让一些学生上台做拍球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人数的不均等,学生对两队游戏者统计的结果产生了质疑,对探讨游戏的公平性问题学生浓厚兴趣。教师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开始探究起来。有的学生在统计图上操作,有的学生与同坐之间进行交流探讨,有的则是动手摆弄学具小棒来模拟。儿童最终找到了计算、移动学具和画图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遇到困难时,学生表现出疑惑;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课堂的探究行为表现出坚韧的耐力,始终指向于通过求平均数使得问题最终化解,获得结果时的自我心理满足。因此,在探究活动去渗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习过程与情意目标融合的最佳方式。
四、融“情意目标”于文化渗透,使人文情怀更健康
数学知识有其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数学的发展不但使其具有独特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也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化内涵。翻开教材,我们会看到不少“你知道吗?”这样的数学内容,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花哨”而是落实情意目标的载体。因此,利用数学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融情意目标于文化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铸就人的灵性,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落实,就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协调发展。因此,融情意目标于目标整合、情境创设、主体探究和文化渗透教学等各个环节,使之与教学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数学课堂的情意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意目标;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71-1
课改以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意已经被列入数学课程标准之中,并从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谋划、阐述其教学活动应努力达成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情意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使得数学教学落实“情意目标”,实现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情意目标实施的融合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融“情意目标”于目标整合,使情意培养更明确
明确的“情意目标”能够让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的放矢。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虽列出“情意目标”,但是,对 “情意目标”的落实仍表现出没有合适的抓手,使之仍然悬于空泛的计划或议论中、落实不了。实施的关键在于要让它与知识、技能等目标融合,使其具备存在与表达的根基,实现课堂实践的具体化、行为化。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提出:要让学生达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的“情意目标”。试想,如何运作才能实现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情意目标?又需在什么时间、环节去体现对此的培养?上面的表述是如此的空泛,同时这一目标本身看起来就没有“知识目标”——“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提出得具体、易操作。因此,为了使“情意目标”更具操作性,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情感目标”附着于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等目标之中,这样“情感目标”的落实就有了基础,同时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协同培养的作用。对此,上述目标可以做如下的融合调整:“本课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尝试寻找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方法;通过组织折纸、画图、互相交流等活动,探讨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通过互相协作中,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并在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这样的目标陈述变化,既确定了要完成哪些知识点教学,同时也能明确通过何种途径、在哪些环节去实现“情意目标”,最终达到知识、情意目标双重培养的目的。
二、融“情意目标”于情境创设,使求知欲望更强烈
数学教学情境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激发其学习动力而提供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沟通学生个体经验,唤醒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我们主张围绕学生生活背景创设情境,使之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用以诱发学生学习情感意向。
例如,在一次教学《圆的认识》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了生活中有关圆形事物的图景,如盛开的向日葵;花样滑冰时运动员旋转的滑行;水滴在水面上形成的波纹等等;这些美丽的图景在学生的身边虽然常见,却是零散的。此刻集中呈现,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并不断地诱发着学生联想的欲望,试图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圆。教学中,教师利用图景和语言渲染生活情境,不断催生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冒出对于数学亲近“想”学的意向,使得数学由枯燥、抽象变得生动、具体起来,让学生对数学的情感逐渐贴近起来。这就有效地实现情意目标与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机融合。
三、融“情意目标”于主体探究,使学习体验更深刻
“情意目标”需要在学习经历中加以实现。当前,数学教学已经走出单纯以解题、训练为主的阶段,强调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能力以及个体情感。如:探究时的热情、操作时的兴趣及合作时的态度等等。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动、好奇、好玩的心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积聚数学情感意向。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设计了一个拍球游戏,让一些学生上台做拍球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人数的不均等,学生对两队游戏者统计的结果产生了质疑,对探讨游戏的公平性问题学生浓厚兴趣。教师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开始探究起来。有的学生在统计图上操作,有的学生与同坐之间进行交流探讨,有的则是动手摆弄学具小棒来模拟。儿童最终找到了计算、移动学具和画图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遇到困难时,学生表现出疑惑;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课堂的探究行为表现出坚韧的耐力,始终指向于通过求平均数使得问题最终化解,获得结果时的自我心理满足。因此,在探究活动去渗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习过程与情意目标融合的最佳方式。
四、融“情意目标”于文化渗透,使人文情怀更健康
数学知识有其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数学的发展不但使其具有独特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也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化内涵。翻开教材,我们会看到不少“你知道吗?”这样的数学内容,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花哨”而是落实情意目标的载体。因此,利用数学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融情意目标于文化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铸就人的灵性,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落实,就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协调发展。因此,融情意目标于目标整合、情境创设、主体探究和文化渗透教学等各个环节,使之与教学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数学课堂的情意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