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就为我们实行按劳取酬,收入与所做贡献挂钩的校内薪酬分配办法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改革前,同年级任课教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一样的,教师的薪酬就是依据课时的多少按劳分配,干好干差、成绩高低都没有区别,这就势必压抑了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承认个体效率和贡献的差别,激励先进,带动后进,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等级课时效益工资的具体标准(中高考科目)
说明:1、在学期期末评定之前,各年级均按相应D等课时工资发放课时费。
2、不能参加等级评定的学科,学期末按相应C等课时补发剩余课时费。
3、反向课课时均按D等课时计算。
4、等级课时人数按年级任课教师总数的10%、20%、30%、40%的比例分别确定A、B、C、D各等级人数。
根据我校经济情况,参照外校的课时费发放情况,特制订如下标准:
二、等级课时绩效工资评定办法
总的来说是以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为基础,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期中的权重取30%,期末的权重取70%。为了使评定更加客观、公平,考虑不同的学科类别,同年级的各班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各班学生人数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习规律有差异,成绩提高的幅度不同,贡献大小不同等多种因素,在按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五大类分别于不同年级进行比较时引入了下列诸系数:班级系数m、学科系数n、人数系数i、提高系数j、贡献系数k、发展系数r,并由此得出计算参评教师任课班级的等级参评成绩的公式:
P=m•n•i•j•k•r•(3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
P值计算出来之后,再与相关学校的各科等级参评成绩进行对比,求出两者的比值,最后按人数比例确定每位教师各任课班级的课时费等级。
其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1、参评资格的确定
(1)凡是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一学期事假累计一周以内,病假两周以内,且下学期继续在志成中学工作的任课教师,均可参评。
(2)若每月“教师流程考核”的分数均在60分以上(含60分),则教师有资格参加C等课时费的评定。若分数大于80分(含80分),则可获得A、B两等级课时费的参评资格。
2、等级参评成绩P值的计算
(1)求某学科在全年级各班的班级系数m。其作用是将全年级该科各班的成绩调整到同一起点上,使基础差的班级的任课教师不会吃亏。
m=全年级该科起始成绩的总平均分÷某班级该科的起始平均分。其中起始成绩指上学期末该科的考试成绩。对初一、高一上学期而言,起始成绩就是期中考试成绩。注意,期末的参考人员与起始的参考人员必须一一对应,期末未参考人员在起始成绩中不能计入,期末转入的也不能算。
例如求历史科王老师所任课的高二、三班(上学期)的班级系数。已知全年级四个班在高一末的各班历史科考试成绩平均分分别是74、79、77和71分,则高二、三班的历史班级系数m3=1/4(74+79+77+71) ÷77≈0.9773。其余各班的班级系数同样可求出。这里的起始成绩就是高一末的考试成绩。
(2)求各学科的学科系数n,其作用是将同一科类中的不同学科(例如理综类的物理、化学、生物;文综类中的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类中的理科数学与文科数学;外语类中英语与日语等)的成绩调整到同一起点,以平衡不同学科间的差异。
n=同类各学科全年级起始成绩的总平均分÷某学科全年级的起始平均分。显然各个年级语文的学科系数为1;单一语种的外语其学科系数也为1。
例如要求高三(上学期)物理的学科系数。已知起始成绩即高二末的物理全年级的平均分为54分,化学为57分,生物为50分(其中物理满分为110分、化学为100分、生物为90分),则计算时首先应把物理与生物调整为满分100分时的对应值。即物理是:110/54×100≈49.091,生物是:90/50×100≈55.556。.则理综的起始成绩全年级的平均分为:1/3(49.091+57+55.556)≈53.882。那么,物理的学科成绩系数n物=53.882÷49.091≈1.098。
同样可求出n化与n生之值。
(3)求各班的人数系数i。其作用是平衡各班学生人数的差异,使教人数多的班级的任课教师不因此而吃亏。
i=某班学生人数÷全年级平均每班人数。必须注意该班的期末学生人数与起始人数应该对等,多出人员不应计入。
例如高二年级(上学期)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总数为163人,共4个文科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1人。高二、三班期末人数为46人。那么高二、三班的人数系数i=46÷41≈1.122。同理可求出其他各班的人数系数。
(4)求某学科某班的提高系数j,其作用是平衡因基础不同而影响提高幅度不同的差异。
j =(全年级某类期末平均成绩/全年级该类的起始平均成绩)÷(某班某学科期末平均成绩/该班该学科起始平均成绩)×(该班该科起始平均成绩/全年级该类的起始平均成绩)。
例如求高一上学期李老师所任课的高一、五班(理科)数学的提高系数j。已知起始成绩即期中考试全年级数学平均分为52.665分,期末为48.425分;高一、五班数学期中为87.9,期末为84.148分。
则j=(48.425÷52.665)÷(84.148÷87.9)×(87.9÷52.665)=0.92÷0.957×1.669≈1.604
同理可求出其他班的数学(理科或文科)提高系数。
(5)求贡献系数k。其作用是比较教师任课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贡献大小。
K=某教师某班期末考试的成绩÷本次考试中该科的满分成绩。例如求李老师任课的高三、二班生物科在上学期的贡献系数K。已知上学期高三、二班的生物科期末平均分为71分,而满分为90分。
则K=71÷90≈0.7889
同样可求出其他班的生物贡献系数,也可求出某班物理、化学的贡献系数。
(6)求各学科的发展系数r。其作用是体现学生学习不同学科时取得成绩的不同规律,r值越小越容易发展。r值越大越不容易发展。r值的大小不仅与学科有关而且与学生的素质及学习状况有关。
r =某年级同类中各学科每次大考的后一次与前一次成绩之比的平均分之总平均分/某学科每次大考的后一次与前一次成绩之比的平均分。
每学期至少有4次以上大考才计算r值,次数太少就不必求r值了。
例如,三年二班(理科)任数学课的徐老师,该班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为45.5分,期末成绩为38.759分;且班级系数、科类系数、人数系数、提高系数、贡献系数和发展系数分别求得为:m=1.38005、n=0.91151、i=1.1130、j=0.9887、k=0.258、r=1.0294,则徐老师三年二班的数学参评成绩为P徐 = 1.38005×0.91151×1.113×0.9887×0.258×1.0294×(0.3×45.5+0.7×38.759)≈14.9928。.
3、求参照成绩p′
按照以上求P值的同样方法求出相关学校A、B、C等的参评成绩,取其中的最大值P′作为我们“一优班”的参照成绩。然后分别求出“二优班”与“强化班”的参照成绩。
P′二优 = (各二优班的起始成绩平均值+各二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一优班起始成绩平均值+一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P′一优
P′强化 = (各强化班起始成绩平均值+各强化班期末成绩平均值)÷(一优班的起始成绩平均值+一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P′一优
例如,高一下学期与我校联考的四所学校A、B、C、D的理科数学参评成绩分别是P′A=72.4156,P′B=73.5607,P′C=61.4450,P′D=59.3783;则取其中最高的P′B=73.5607作为我校理科一优班的参考成绩。若四校文科班数学参评成绩分别是P″A=74.082,P″B=72.556,P″C=78.15051,P″D=64.4786;则取其中最高的P″C =78.15.051作为我校文科一优班的参照成绩。
然后再求二优班与强化班的数学(文、理科)参照成绩。已知理科一优班数学的起始成绩(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为90.2,高一下学期的期末成绩为84.14286;文科一优班数学的起始成绩为60.4,期末成绩为67.32432;理科二优班数学起始成绩为70.4,期末成绩为71.26087;文科无二优班;理科各强化班数学的起始平均分为45.6,期末平均分为41.82625;文科各强化班数学的起始成绩为41,期末平均分为42.65036;则他们的数学参照成绩分别可求得的是:
P′二优= (70.4+71.26087)÷(90.2+84.14286)×P′B=141.66087÷174.34286×73.5607≈59.77116
P′强化= (45.6+41.82625)÷(90.2+84.14286)×P′B=87.42625÷174.34286×73.5607≈36.88787
P″强化 =(41+42.65036)÷(60.4+67.32432)×P″C=83.65036÷127.72432×78.15051≈51.18303
4、确定课时工资等级
(1)求出同年级同科类各位教师任课班级的P值与参照值P′之比,然后把比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
例如徐老师高一下任理科二优班的数学课,其参评成绩为P二优
已知P二优=26.2676,参照分为P′二优 = 59.77116
则P二优/P′二优 = 26.2676÷59.77116≈ 0.43947
王老师高一下任理科一优班的数学课,其参评成绩计算为P一优=29.5845,参照分为P′一优=73.56071,则P一优/P′一优 =29.5845÷ 73.56091≈0.40218。
显然0.43947>0.40218即徐老师的名次要排在王老师之前,再把高一年级其他数学教师所任班级的P/P′之值求出即可排出高一年级数学类(文、理科)的名次序列。例如10个班排列顺序如下:高一四、高一三、高一五、高一六、高一九、高一十、高一二、高一八、高一七、高一一班。其中高一五班是理科一优班,高一四是理科二优班,高一一班~~高一三班都是理科强化班;高一十是文科一优班,高一六班~~高一九班都是文科强化班。高一一班与高一九班的任课教师是张老师,徐老师任课的班级是高一三班与高一四班,王老师任课的班级是高一五及高一八班,高一、二与高一十班是李老师教的班级,而高一六与高一七班的任课教师是赵老师。
(2)按排序先后,结合参评资格及各等级的人数比例,最后确定各任课教师任课班级课时工资等级。例如上面(1)中所排列的高一下学期各班数学教师的课时工资评定结果是:徐老师的高一四班获得A等;徐老师的高一三班及王老师的高一五班获B等;赵老师的高一六班,张老师的高一九班,李老师的高一十班均获C等;其余四个班为D等。(分别按10%、20%、30%、40%评定的)。
三、实施效果
回顾几年的实践,效果还是较好的,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教师对评定方法与评定结果比较认可,心情较平静,无压抑感。由于过程与数据都是公开的,可查询、可质疑,且运算中引入的各种系数都是为了使计算更趋于公平客观,同时很欢迎大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计算方法使之更合理、更科学。这样做,就使老师们能够心悦诚服,不会因为没评上A等B等而抱怨,也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我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5%以上)可以不受资历影响,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大胆工作、努力进取,获得好成绩。
由于各种系数引入,从多种因素决定了取得成绩的必然性,从而减少了片面性、偶然性,这就激励教师要真干、实干,而凭侥幸取胜的心理都是不能成功的。课上认真教学,课后耐心辅导,赶“四校”超“四校”(四校是我们学校的参照学校),已蔚然成风。
让激励机制更加给力,大部分民办学校的课时费都是一样的(例如30元/课时,35元/课时等),有的学校是按资历划分课时费的级别,而按成绩高低评定课时费等级学校并不多。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度教师的积极性,使激励机制更加给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一些计算还需改进与完善。但我们坚信:只要打破“大锅饭”,成绩一定会提上来!
一、等级课时效益工资的具体标准(中高考科目)
说明:1、在学期期末评定之前,各年级均按相应D等课时工资发放课时费。
2、不能参加等级评定的学科,学期末按相应C等课时补发剩余课时费。
3、反向课课时均按D等课时计算。
4、等级课时人数按年级任课教师总数的10%、20%、30%、40%的比例分别确定A、B、C、D各等级人数。
根据我校经济情况,参照外校的课时费发放情况,特制订如下标准:
二、等级课时绩效工资评定办法
总的来说是以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为基础,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期中的权重取30%,期末的权重取70%。为了使评定更加客观、公平,考虑不同的学科类别,同年级的各班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各班学生人数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习规律有差异,成绩提高的幅度不同,贡献大小不同等多种因素,在按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五大类分别于不同年级进行比较时引入了下列诸系数:班级系数m、学科系数n、人数系数i、提高系数j、贡献系数k、发展系数r,并由此得出计算参评教师任课班级的等级参评成绩的公式:
P=m•n•i•j•k•r•(3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
P值计算出来之后,再与相关学校的各科等级参评成绩进行对比,求出两者的比值,最后按人数比例确定每位教师各任课班级的课时费等级。
其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1、参评资格的确定
(1)凡是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一学期事假累计一周以内,病假两周以内,且下学期继续在志成中学工作的任课教师,均可参评。
(2)若每月“教师流程考核”的分数均在60分以上(含60分),则教师有资格参加C等课时费的评定。若分数大于80分(含80分),则可获得A、B两等级课时费的参评资格。
2、等级参评成绩P值的计算
(1)求某学科在全年级各班的班级系数m。其作用是将全年级该科各班的成绩调整到同一起点上,使基础差的班级的任课教师不会吃亏。
m=全年级该科起始成绩的总平均分÷某班级该科的起始平均分。其中起始成绩指上学期末该科的考试成绩。对初一、高一上学期而言,起始成绩就是期中考试成绩。注意,期末的参考人员与起始的参考人员必须一一对应,期末未参考人员在起始成绩中不能计入,期末转入的也不能算。
例如求历史科王老师所任课的高二、三班(上学期)的班级系数。已知全年级四个班在高一末的各班历史科考试成绩平均分分别是74、79、77和71分,则高二、三班的历史班级系数m3=1/4(74+79+77+71) ÷77≈0.9773。其余各班的班级系数同样可求出。这里的起始成绩就是高一末的考试成绩。
(2)求各学科的学科系数n,其作用是将同一科类中的不同学科(例如理综类的物理、化学、生物;文综类中的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类中的理科数学与文科数学;外语类中英语与日语等)的成绩调整到同一起点,以平衡不同学科间的差异。
n=同类各学科全年级起始成绩的总平均分÷某学科全年级的起始平均分。显然各个年级语文的学科系数为1;单一语种的外语其学科系数也为1。
例如要求高三(上学期)物理的学科系数。已知起始成绩即高二末的物理全年级的平均分为54分,化学为57分,生物为50分(其中物理满分为110分、化学为100分、生物为90分),则计算时首先应把物理与生物调整为满分100分时的对应值。即物理是:110/54×100≈49.091,生物是:90/50×100≈55.556。.则理综的起始成绩全年级的平均分为:1/3(49.091+57+55.556)≈53.882。那么,物理的学科成绩系数n物=53.882÷49.091≈1.098。
同样可求出n化与n生之值。
(3)求各班的人数系数i。其作用是平衡各班学生人数的差异,使教人数多的班级的任课教师不因此而吃亏。
i=某班学生人数÷全年级平均每班人数。必须注意该班的期末学生人数与起始人数应该对等,多出人员不应计入。
例如高二年级(上学期)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总数为163人,共4个文科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1人。高二、三班期末人数为46人。那么高二、三班的人数系数i=46÷41≈1.122。同理可求出其他各班的人数系数。
(4)求某学科某班的提高系数j,其作用是平衡因基础不同而影响提高幅度不同的差异。
j =(全年级某类期末平均成绩/全年级该类的起始平均成绩)÷(某班某学科期末平均成绩/该班该学科起始平均成绩)×(该班该科起始平均成绩/全年级该类的起始平均成绩)。
例如求高一上学期李老师所任课的高一、五班(理科)数学的提高系数j。已知起始成绩即期中考试全年级数学平均分为52.665分,期末为48.425分;高一、五班数学期中为87.9,期末为84.148分。
则j=(48.425÷52.665)÷(84.148÷87.9)×(87.9÷52.665)=0.92÷0.957×1.669≈1.604
同理可求出其他班的数学(理科或文科)提高系数。
(5)求贡献系数k。其作用是比较教师任课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贡献大小。
K=某教师某班期末考试的成绩÷本次考试中该科的满分成绩。例如求李老师任课的高三、二班生物科在上学期的贡献系数K。已知上学期高三、二班的生物科期末平均分为71分,而满分为90分。
则K=71÷90≈0.7889
同样可求出其他班的生物贡献系数,也可求出某班物理、化学的贡献系数。
(6)求各学科的发展系数r。其作用是体现学生学习不同学科时取得成绩的不同规律,r值越小越容易发展。r值越大越不容易发展。r值的大小不仅与学科有关而且与学生的素质及学习状况有关。
r =某年级同类中各学科每次大考的后一次与前一次成绩之比的平均分之总平均分/某学科每次大考的后一次与前一次成绩之比的平均分。
每学期至少有4次以上大考才计算r值,次数太少就不必求r值了。
例如,三年二班(理科)任数学课的徐老师,该班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为45.5分,期末成绩为38.759分;且班级系数、科类系数、人数系数、提高系数、贡献系数和发展系数分别求得为:m=1.38005、n=0.91151、i=1.1130、j=0.9887、k=0.258、r=1.0294,则徐老师三年二班的数学参评成绩为P徐 = 1.38005×0.91151×1.113×0.9887×0.258×1.0294×(0.3×45.5+0.7×38.759)≈14.9928。.
3、求参照成绩p′
按照以上求P值的同样方法求出相关学校A、B、C等的参评成绩,取其中的最大值P′作为我们“一优班”的参照成绩。然后分别求出“二优班”与“强化班”的参照成绩。
P′二优 = (各二优班的起始成绩平均值+各二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一优班起始成绩平均值+一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P′一优
P′强化 = (各强化班起始成绩平均值+各强化班期末成绩平均值)÷(一优班的起始成绩平均值+一优班期末成绩平均值)×P′一优
例如,高一下学期与我校联考的四所学校A、B、C、D的理科数学参评成绩分别是P′A=72.4156,P′B=73.5607,P′C=61.4450,P′D=59.3783;则取其中最高的P′B=73.5607作为我校理科一优班的参考成绩。若四校文科班数学参评成绩分别是P″A=74.082,P″B=72.556,P″C=78.15051,P″D=64.4786;则取其中最高的P″C =78.15.051作为我校文科一优班的参照成绩。
然后再求二优班与强化班的数学(文、理科)参照成绩。已知理科一优班数学的起始成绩(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为90.2,高一下学期的期末成绩为84.14286;文科一优班数学的起始成绩为60.4,期末成绩为67.32432;理科二优班数学起始成绩为70.4,期末成绩为71.26087;文科无二优班;理科各强化班数学的起始平均分为45.6,期末平均分为41.82625;文科各强化班数学的起始成绩为41,期末平均分为42.65036;则他们的数学参照成绩分别可求得的是:
P′二优= (70.4+71.26087)÷(90.2+84.14286)×P′B=141.66087÷174.34286×73.5607≈59.77116
P′强化= (45.6+41.82625)÷(90.2+84.14286)×P′B=87.42625÷174.34286×73.5607≈36.88787
P″强化 =(41+42.65036)÷(60.4+67.32432)×P″C=83.65036÷127.72432×78.15051≈51.18303
4、确定课时工资等级
(1)求出同年级同科类各位教师任课班级的P值与参照值P′之比,然后把比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
例如徐老师高一下任理科二优班的数学课,其参评成绩为P二优
已知P二优=26.2676,参照分为P′二优 = 59.77116
则P二优/P′二优 = 26.2676÷59.77116≈ 0.43947
王老师高一下任理科一优班的数学课,其参评成绩计算为P一优=29.5845,参照分为P′一优=73.56071,则P一优/P′一优 =29.5845÷ 73.56091≈0.40218。
显然0.43947>0.40218即徐老师的名次要排在王老师之前,再把高一年级其他数学教师所任班级的P/P′之值求出即可排出高一年级数学类(文、理科)的名次序列。例如10个班排列顺序如下:高一四、高一三、高一五、高一六、高一九、高一十、高一二、高一八、高一七、高一一班。其中高一五班是理科一优班,高一四是理科二优班,高一一班~~高一三班都是理科强化班;高一十是文科一优班,高一六班~~高一九班都是文科强化班。高一一班与高一九班的任课教师是张老师,徐老师任课的班级是高一三班与高一四班,王老师任课的班级是高一五及高一八班,高一、二与高一十班是李老师教的班级,而高一六与高一七班的任课教师是赵老师。
(2)按排序先后,结合参评资格及各等级的人数比例,最后确定各任课教师任课班级课时工资等级。例如上面(1)中所排列的高一下学期各班数学教师的课时工资评定结果是:徐老师的高一四班获得A等;徐老师的高一三班及王老师的高一五班获B等;赵老师的高一六班,张老师的高一九班,李老师的高一十班均获C等;其余四个班为D等。(分别按10%、20%、30%、40%评定的)。
三、实施效果
回顾几年的实践,效果还是较好的,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教师对评定方法与评定结果比较认可,心情较平静,无压抑感。由于过程与数据都是公开的,可查询、可质疑,且运算中引入的各种系数都是为了使计算更趋于公平客观,同时很欢迎大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计算方法使之更合理、更科学。这样做,就使老师们能够心悦诚服,不会因为没评上A等B等而抱怨,也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我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5%以上)可以不受资历影响,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大胆工作、努力进取,获得好成绩。
由于各种系数引入,从多种因素决定了取得成绩的必然性,从而减少了片面性、偶然性,这就激励教师要真干、实干,而凭侥幸取胜的心理都是不能成功的。课上认真教学,课后耐心辅导,赶“四校”超“四校”(四校是我们学校的参照学校),已蔚然成风。
让激励机制更加给力,大部分民办学校的课时费都是一样的(例如30元/课时,35元/课时等),有的学校是按资历划分课时费的级别,而按成绩高低评定课时费等级学校并不多。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度教师的积极性,使激励机制更加给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一些计算还需改进与完善。但我们坚信:只要打破“大锅饭”,成绩一定会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