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发展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详细阐述学生思维发展的几个条件——课堂变革、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给出有效整合各个因素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型。
  关键词学生思维发展;课堂变革;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08-04
  
  自信息技术出现之日起,人们就意识到信息技术将给教学和学习带来积极影响,但至今尚未看到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预期结果。现实的研究已经无数次地表明,学生从信息技术那里接受知识的效果未必优于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效果。那么,究竟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何在?教师应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改革应该朝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这个方向,始终把教会学生思维作为自己肩负的最终使命。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基本场所,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会问题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协作与对话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出现要在学生生活的课堂上促进课堂的深刻变革,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与知识建构,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环境,提供工具。它的实效性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构建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架(图1)。同时,学习既是学,也是习。信息技术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与及时准确的反馈。
  
  1 课堂变革——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1]。过去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表演的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没有或是甚少参与课堂活动,仅有的参与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独特的个性,失去了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消失。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在这样一种思维教学观的支配下,中小学课堂至少应该出现以下一些变化。
  
  1.1 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与主动参与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人们往往在面对自己有意解决的,而且是能够解决的问题面前,才能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积极地处理事物、使用情境中的工具以及观察他们操作的结果,解决问题,探究知识,进行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获得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1/3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外部信息,获取知识。
  1.2 关注学生的对话协作与多维互动在真实世界中,人们自然地寻找他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校中的活动也并非是独立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话与协作,仅仅依赖独立学习难以使学生形成更自然、更具生产力的(productive)思维模式。而且,学生所持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一方面表现出与成人相异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着成人的引导和影响,表现出认同成人价值观的特点。学生的这种特性也要求学校各群体间的多维互动,缩小各群体间文化的差异。这种多维互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有时,在群体中活动的学生还需要有机会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中,与他人产生对话与协作,协商出关于任务的一致性理解,在完成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方面达成共识。
  1.3 关注学生的练习反馈与知识迁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课堂教学虽然要“破”知识为本,“立”思维为本,但必要的知识仍然是思维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思维能力的高低部分地取决于记忆贮存中相关信息在量上的多少。正如杜威所说:“我们可以有事实而没有思维,但我们不可能有思维而没有事实。”因此,及时、准确的练习与反馈在课堂活动中仍有一席之地,但这样的练习与反馈要以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为本。
  1.4 关注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当创造者感受到别人能够容忍或尊重他的异常行为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更进一步的,赋予创建的思维就会得到鼓励。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对待学生,也许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
  
  2 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环境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知识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需要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构建一种能够“给养”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这种学习给养环境的构建,它经常被用来支持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念的产生。近年来,教学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学习、认知学徒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开放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为这种开放的、提供学习给养的环境构建提供了支持。
  2.1 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解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信息技术需要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构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信息技术支撑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这种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更多的是作为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和原理的强化物;而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学习问题的目的是要学习问题情境中隐含的知识、概念和原理。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情境需要包括3个要素。
  1)问题境脉,即问题产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问题界定和解决所需的资源,包括文本的、声音的、图像的、视频的,等等。信息技术构建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库,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实践中获取和利用信息,为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获得提供支持。信息库的组织方式应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文本、图表、声音、视频等信息资源。
  2)问题,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完成,有趣、吸引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Rob Foshay
其他文献
"摧枯拉朽"常被用来形容旧事物的毁灭,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不良现象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勿庸置疑,语文教师最会讲,最善讲,但教师讲得多,对学生并不一定就真正有好处。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改要求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就是把课讲得简单而又有方法,做到该讲的可以简单地讲,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尽量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反复地读书。    让学生“活”起来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
肌瓣填塞成形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多采用胸大肌、背阔肌、腹直肌等,未见运用斜方肌肌瓣成形的临床报告.我们用斜方肌肌瓣成形治疗1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获成功,报告如下.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认识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报道我院抢救成功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一例.结果:该病的特点是急性有机磷
木星上的超级飓风:大红斑17世纪,当天文学家首次将他们的望远镜对准木星时,他们注意到这颗巨大的行星上有一个十分显眼的红斑(右图).300多年后,这个大红斑依然存在于木星的大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常抓不懈,诲人不倦。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抓起,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帮助和引导学生。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的策略主要有以下6种。    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德育工作的施教者,班主任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对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源。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当“既美其道,又
很久以前,水手们在印度洋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不知是从何方漂来的硕大的浮游物,它所具有的女性身体特征,让水手们产生了许多幻想.有人相信,它就是夏娃当初用以吸引亚当的禁果,那
鳞头大鳄龟,一种强壮的乌龟,有着硕大的脑袋和强有力的颚。只要猛咬一口就能将一根扫帚柄折断。但是,它们依然难逃偷猎者设下的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