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基础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实施研究专项课题编号:A类 2012JD030号)
【摘要】养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格魅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要持之以恒,师表垂范,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他们完美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持之以恒 ;三位一体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育的领域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最为棘手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格魅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
1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对此,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被我国一些教育名家们所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如:这学期我班教室搬到新教学楼五楼,游乐空间增大,走廊拐弯较多,且地面较滑,学生课间嬉戏容易滑倒,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我补充制定了班规——不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准爬栏杆。
2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3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要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我” 做起,从老师做起。当然,要做好这点不容易,古话说:“作经师易,作人师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做表率。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总之,一名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业务素质,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做到实事求是,威而有信。为人师表,志在默化。 4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 发展 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成教育重在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落实常规管理要从“小、细、严、实”四个字上下功夫。小:德育教育要从小处抓起;细:德育工作要细致,要注重细节; 严:对学生的要求要从严,管理制度实施要严;实:每一项德育措施都要扎扎实实地完成。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文明规则”、“中学生守则”,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校牌,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5养成教育要形成共识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校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个别老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养成教育也不单是学校的事,是每个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他们完美的人格魅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摘要】养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格魅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要持之以恒,师表垂范,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他们完美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持之以恒 ;三位一体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育的领域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最为棘手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格魅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
1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对此,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被我国一些教育名家们所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如:这学期我班教室搬到新教学楼五楼,游乐空间增大,走廊拐弯较多,且地面较滑,学生课间嬉戏容易滑倒,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我补充制定了班规——不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准爬栏杆。
2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3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要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我” 做起,从老师做起。当然,要做好这点不容易,古话说:“作经师易,作人师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做表率。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总之,一名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业务素质,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做到实事求是,威而有信。为人师表,志在默化。 4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 发展 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成教育重在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落实常规管理要从“小、细、严、实”四个字上下功夫。小:德育教育要从小处抓起;细:德育工作要细致,要注重细节; 严:对学生的要求要从严,管理制度实施要严;实:每一项德育措施都要扎扎实实地完成。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文明规则”、“中学生守则”,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校牌,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5养成教育要形成共识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校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个别老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养成教育也不单是学校的事,是每个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他们完美的人格魅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