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创造性地体验,进行适当地教学和学习评价,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逐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
一、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好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正是在这种新理念指引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相互交往,亲身体验、实践来获得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实施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过程。
二、“主题情境式”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主题情境体验学习”,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过程为:
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根据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自然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起渴望参与的动机和情感,在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接受理性教育。如在课的开始创设一些学生熟知的、有感官认识的活动——去参加××比赛、去参加××劳动、去参观××等来入境;在课的进行中利用教材的特点来创设情境——如把投掷教材创设为向敌人投炸弹,奔跑教材创设为召开运动会等;在课的结尾,根据课中的情境作适当地顺延——打敌人结束了,我们来举行一个庆功會,运动会结束后,我们来进行一个颁奖典礼等。
过程2:情境活动的自主体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宜适当引导、启发, 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尝试、观察,探索、思考,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如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定好目标或做些示范动作,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以后,自主练习、思考,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作适时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3:情境活动的合作体验。快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实践体验除了自主体验外,还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甚至全班之间的群体交流活动。通过观点交流、方法交流、经验交流等方式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去认识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教师在学生合作体验过程中也应做好引导启发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享受快乐。例如体育教学中常用方法——竞赛法的应用过程中,小组之间开展比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实践,以最佳的方法获取胜利。又如常见的篮球对抗比赛中,就更需要学生间进行相互配合、交流。
过程4:情境活动的创造体验。“世界只因为有了创造,所以才不断地进步。”在扎实掌握所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又尊重事实的思想。快乐体验体育教学同时又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教师应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把教学过程创设为一个舒展个性,发扬创造精神的过程。如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时做一次延伸——提出“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吗?”等创造性问题。
过程5:情境活动的评价体验。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体验学习过程进行导评,对学生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建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快乐体验体育课产生无限遐想。
三、实现“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以爱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要教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把真挚的爱心献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生、对学科的爱,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教育,高兴地体验活动。
2.设计情趣的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由于小学生对学习的性质和意义缺乏理性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且好动趋乐,认知的稳定性较弱。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上注重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让学生在乐学中进行体验学习。
3.注重个体差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一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各种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生趣,在乐趣中体验美,充分地发展个性。
4..积极培养参与意识,注重表扬与鼓励。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参与意识表现为:好奇,寻根问底,渴求知识,勇于探求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不固执己见。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进行双边交流,发展他们“体验”的能力。面对成功与失败,教师宜多鼓励,多表扬,使鼓励和表扬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在快乐活动的同时,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美、欣赏美、感受美的环境中去不断地创造。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快乐体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一种“乐学”和积极参与体验活动过程的精神,在教学中能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正确面对现实,能承受失败和挫折。
一、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好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正是在这种新理念指引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相互交往,亲身体验、实践来获得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实施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过程。
二、“主题情境式”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主题情境体验学习”,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过程为:

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根据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自然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起渴望参与的动机和情感,在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接受理性教育。如在课的开始创设一些学生熟知的、有感官认识的活动——去参加××比赛、去参加××劳动、去参观××等来入境;在课的进行中利用教材的特点来创设情境——如把投掷教材创设为向敌人投炸弹,奔跑教材创设为召开运动会等;在课的结尾,根据课中的情境作适当地顺延——打敌人结束了,我们来举行一个庆功會,运动会结束后,我们来进行一个颁奖典礼等。
过程2:情境活动的自主体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宜适当引导、启发, 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尝试、观察,探索、思考,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如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定好目标或做些示范动作,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以后,自主练习、思考,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作适时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3:情境活动的合作体验。快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实践体验除了自主体验外,还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甚至全班之间的群体交流活动。通过观点交流、方法交流、经验交流等方式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去认识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教师在学生合作体验过程中也应做好引导启发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享受快乐。例如体育教学中常用方法——竞赛法的应用过程中,小组之间开展比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实践,以最佳的方法获取胜利。又如常见的篮球对抗比赛中,就更需要学生间进行相互配合、交流。
过程4:情境活动的创造体验。“世界只因为有了创造,所以才不断地进步。”在扎实掌握所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又尊重事实的思想。快乐体验体育教学同时又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教师应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把教学过程创设为一个舒展个性,发扬创造精神的过程。如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时做一次延伸——提出“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吗?”等创造性问题。
过程5:情境活动的评价体验。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体验学习过程进行导评,对学生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建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快乐体验体育课产生无限遐想。
三、实现“主题情境式”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以爱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要教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把真挚的爱心献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生、对学科的爱,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教育,高兴地体验活动。
2.设计情趣的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由于小学生对学习的性质和意义缺乏理性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且好动趋乐,认知的稳定性较弱。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上注重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让学生在乐学中进行体验学习。
3.注重个体差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一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各种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生趣,在乐趣中体验美,充分地发展个性。
4..积极培养参与意识,注重表扬与鼓励。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参与意识表现为:好奇,寻根问底,渴求知识,勇于探求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不固执己见。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进行双边交流,发展他们“体验”的能力。面对成功与失败,教师宜多鼓励,多表扬,使鼓励和表扬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在快乐活动的同时,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美、欣赏美、感受美的环境中去不断地创造。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快乐体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一种“乐学”和积极参与体验活动过程的精神,在教学中能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正确面对现实,能承受失败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