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节,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俱乐部抓住“十一”黄金周,制定出各式各样的旅游路线。由近郊到远行、从国内到国外,千方百计地推陈出新,吸引游人。一种兼运动与休闲为一体的新项目——体育旅游也在其中。
体育旅游正当时
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几家旅行社了解到,不少旅行社开始深挖体育客源这块市场蛋糕。据介绍,一些旅游景点也开始以体育项目作为吸引客源的新揽客方式,并受到很多旅客的青睐。
来自武汉的年轻游客刘先生坦言:“我很喜欢旅游,但对于单纯欣赏名胜古迹,我并没有多大兴趣。我更喜欢体育、娱乐和旅游相结合的形式,这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时尚,很受年轻人追捧。”
对于此类的旅游项目,刘先生如数家珍,“想玩的基本都玩过。比如一些大众化的体育旅游项目,像骑车、骑马、登山、滑雪、水上运动、钓鱼、马拉松等;还有一些刺激点的,需要参加者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比如江河漂流、热气球飘飞、攀岩、蹦极等。”他觉得在青山绿水之间进行体育旅游,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在游玩的同时减轻工作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旅游方式。
现在很多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欣赏名胜古迹,或者山水秀美的自然景色的旅游内容,而是更多地注重它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体育旅游”这一新鲜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新宠”。
一些旅游公司为了抓住这部分客源挖空心思。暑期的时候,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在武汉光谷曾组织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滑轮秀”,200名轮滑爱好者现场竞技。当天,该活动吸引上千市民驻足观看,有幸运的市民还获得了免费游玩三峡的机会。旅游公司以“滑轮秀”的方式为诱饵,意在“钓”更多武汉市民到三峡大坝游玩。
什么是体育旅游?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介绍,所谓体育旅游,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旅游,或者是观看体育比赛的旅游,或者是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游。它是一个交叉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体育旅游以体育作为内涵、以旅游作为载体,体育提供资源、旅游带来市场。
体育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打破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固有认识,使旅游除了休闲游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可供开发的项目,为进一步拓展旅游业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新的创收之道
国内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40后,将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将会日益凸显,体育旅游将呈现出快速化、跨越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正成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转变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预计到2015年,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每年两次以上;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新发展阶段,旅游消费将得到充分拓展。
近年来,体育旅游在我国国内已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拉动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滑雪为例,据中国滑雪协会初步统计,我国已建成的滑雪场近200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区和直辖市,滑雪人数也呈倍数及跳跃式增长的趋势。1995年,中国滑雪人数仅为1万余人次,2009年这个数字已突破千万人次,仅河北崇礼县四家滑雪场2009年雪季接待游客人数就达到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在观光旅游资源吸引力日趋下降的今天,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参与式休闲旅游产业,将为我国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定下基调,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祝善忠认为,发展体育旅游,有助于发挥旅游业综合优势,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旅游业本身就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体育旅游的发展,将有助于带动运动场馆、装备制造、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拉动体育旅游商品销售、健康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兴旺发达,从而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探索发展之道
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收益,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机遇,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体育旅游,将是体育界、旅游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专家。
提及中国体育旅游是否已成气候,业内人士几乎给出了同一答案,“中国的体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与国外成熟体育旅游市场相比,尽管起步很早,但以产业规模和产业成熟度来衡量,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只能算是‘幼儿期’。”
他分析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观光旅游产品“一枝独秀”风光不再,要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新兴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产品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公众对各运动项目的认识有很大区别,导致产业开发很不平衡。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大多还停留于一些体育活动的原形,不管是专业赛事,还是业余赛事,大都局限于体育比赛本身;二是大型体育盛事的相关的旅游服务很不到位,配套旅游项目及活动很原始,比如奥运会、大运会,实际上都给旅游者和旅行社组织观看活动设置了不小的障碍;三是攀岩、溯溪、穿越等户外运动日渐兴起,但高端、专业、小众,大众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四是缺乏专业的引导和政府的扶持。
虽然当前的体育消费市场在升温,体育消费也越来越大众化,但能够作为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部门的体育场馆数量不多。像鸟巢等国家级的体育设施对于全国的消费者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开发力度、市场化程度却都很低,不利于体育旅游的发展。
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外,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也是影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刘思敏认为,我国可供旅游开发的体育资源取之不尽,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才有发展前景。显然,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单靠旅游部门一家推动行不通。首先需要体育、旅游等各部门可以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地推出体育旅游的相关措施和政策,统一规划、协调开发。其次要结合各地民俗风情、地理状况、人文因素,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大餐,开发出游人喜闻乐见、参与性高的体育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调动起他们的激情。
体育旅游正当时
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几家旅行社了解到,不少旅行社开始深挖体育客源这块市场蛋糕。据介绍,一些旅游景点也开始以体育项目作为吸引客源的新揽客方式,并受到很多旅客的青睐。
来自武汉的年轻游客刘先生坦言:“我很喜欢旅游,但对于单纯欣赏名胜古迹,我并没有多大兴趣。我更喜欢体育、娱乐和旅游相结合的形式,这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时尚,很受年轻人追捧。”
对于此类的旅游项目,刘先生如数家珍,“想玩的基本都玩过。比如一些大众化的体育旅游项目,像骑车、骑马、登山、滑雪、水上运动、钓鱼、马拉松等;还有一些刺激点的,需要参加者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比如江河漂流、热气球飘飞、攀岩、蹦极等。”他觉得在青山绿水之间进行体育旅游,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在游玩的同时减轻工作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旅游方式。
现在很多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欣赏名胜古迹,或者山水秀美的自然景色的旅游内容,而是更多地注重它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体育旅游”这一新鲜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新宠”。
一些旅游公司为了抓住这部分客源挖空心思。暑期的时候,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在武汉光谷曾组织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滑轮秀”,200名轮滑爱好者现场竞技。当天,该活动吸引上千市民驻足观看,有幸运的市民还获得了免费游玩三峡的机会。旅游公司以“滑轮秀”的方式为诱饵,意在“钓”更多武汉市民到三峡大坝游玩。
什么是体育旅游?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介绍,所谓体育旅游,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旅游,或者是观看体育比赛的旅游,或者是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游。它是一个交叉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体育旅游以体育作为内涵、以旅游作为载体,体育提供资源、旅游带来市场。
体育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打破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固有认识,使旅游除了休闲游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可供开发的项目,为进一步拓展旅游业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新的创收之道
国内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40后,将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将会日益凸显,体育旅游将呈现出快速化、跨越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正成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转变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预计到2015年,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每年两次以上;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新发展阶段,旅游消费将得到充分拓展。
近年来,体育旅游在我国国内已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拉动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滑雪为例,据中国滑雪协会初步统计,我国已建成的滑雪场近200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区和直辖市,滑雪人数也呈倍数及跳跃式增长的趋势。1995年,中国滑雪人数仅为1万余人次,2009年这个数字已突破千万人次,仅河北崇礼县四家滑雪场2009年雪季接待游客人数就达到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在观光旅游资源吸引力日趋下降的今天,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参与式休闲旅游产业,将为我国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定下基调,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祝善忠认为,发展体育旅游,有助于发挥旅游业综合优势,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旅游业本身就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体育旅游的发展,将有助于带动运动场馆、装备制造、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拉动体育旅游商品销售、健康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兴旺发达,从而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探索发展之道
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收益,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机遇,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体育旅游,将是体育界、旅游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专家。
提及中国体育旅游是否已成气候,业内人士几乎给出了同一答案,“中国的体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与国外成熟体育旅游市场相比,尽管起步很早,但以产业规模和产业成熟度来衡量,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只能算是‘幼儿期’。”
他分析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观光旅游产品“一枝独秀”风光不再,要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新兴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产品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公众对各运动项目的认识有很大区别,导致产业开发很不平衡。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大多还停留于一些体育活动的原形,不管是专业赛事,还是业余赛事,大都局限于体育比赛本身;二是大型体育盛事的相关的旅游服务很不到位,配套旅游项目及活动很原始,比如奥运会、大运会,实际上都给旅游者和旅行社组织观看活动设置了不小的障碍;三是攀岩、溯溪、穿越等户外运动日渐兴起,但高端、专业、小众,大众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四是缺乏专业的引导和政府的扶持。
虽然当前的体育消费市场在升温,体育消费也越来越大众化,但能够作为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部门的体育场馆数量不多。像鸟巢等国家级的体育设施对于全国的消费者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开发力度、市场化程度却都很低,不利于体育旅游的发展。
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外,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也是影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刘思敏认为,我国可供旅游开发的体育资源取之不尽,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才有发展前景。显然,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单靠旅游部门一家推动行不通。首先需要体育、旅游等各部门可以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地推出体育旅游的相关措施和政策,统一规划、协调开发。其次要结合各地民俗风情、地理状况、人文因素,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大餐,开发出游人喜闻乐见、参与性高的体育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调动起他们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