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利益使然、竞争使然两大要件。即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在具体的构建实践中,应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最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学分析;实践
伴随着建立创新型大国战略的提出,如何形成创新驱动的内在冲动便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广大企业,仍然面临着上述问题的拷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市场需求导向的倒逼机制下,其能在特定程度内实现技术创新冲动。然而,受到企业文化、组织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创新冲动将逐渐消失。从而,难以形成具有持久创新创新意愿的能力建构。究其原因可归纳为:(1)项目开发目标模糊;(2)市场需求偏好还未升级;(3)业态环境的恶劣等。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不仅取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决定,还受到外生解释变量的作用。为了使本文的问题分析具有收敛性,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同部门内某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将自觉增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增进使得单位时间内产品生产数量得到增加,而在劳动强度不变的基础上,单个产品所蕴涵的价值量则较其它企业减少。最后,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立的价值量为产品售卖基准,则能在同部门内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伴随着该资本家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又将刺激其他资本家不断提升自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在资本逐利性驱使下,各同类型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根据上述经济学视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要件:
(一)利益使然
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资本”,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然而,抛开阶级意识不论仅就企业管理者的内生偏好而言,必然存在着持续获得经济利润的冲动。伴随着市场需求导向的出现,企业唯有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偏好,方能在有限市场份额内获得预期利益。从而也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适应性消费”(适应消费者偏好升级)的获取;同时,也决定着创造出“消费适应性”(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消费者的传统偏好)。
(二)竞争使然
技术创新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借用熊比特的语言结构,即是持续的“创造性毁灭”活动。为此,如何建立起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便决定着企业能否不断地将“潜在创新能力”转换为“现实创新能力”来。关于这一点,非同行市场竞争莫属。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自由竞争时代。正是在竞争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同部门企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技术创新冲动,并在学习效益的促进下逐步形成了企业内在的创新能力。
本文开篇已经提出,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因此,在模式构建分析中也主要考察就企业内环境展开讨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探究“价值决定”时,得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决定因素。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此,在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模式构建下,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分析
以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时代背景,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为此,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效益目的、社会效益目的。
1.经济效益目的。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天然具有获得经济效益的愿景。在SCP模型下可知:一定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企业的经济行为由决定着市场绩效。同类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垄断竞争形态的市场结构,这就决定着它们唯有不断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差异性,才能避免因同质化趋势而导致竞争压力的增大。
2.社会效益目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约束条件,而且资源节约使用也成为企业当前的内在要求。为此,若要形成与社会、自然间的耦合共生性,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资源替代、资源节约等方式,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分析
在经济学说史上,首先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熊比特。他在定义“技术创新”时特意指出,它应在最终的商业活动中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由此可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创造商业价值。那么,对此应运用怎样的手段呢。当然,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础上的比较,则是问题解决的归宿。因此,手段的建立应充分限制在企业已有的资源范围内。
1.人力资源。应在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建设下,实现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并在知识外溢特质下,形成企业范围内的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
2.物质资源。针对该类型企业的物质资源现状,应着重开展以局部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在于将“潜在能力”持续转换为“现实能力”。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便能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效性。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
聚焦于企业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笔者将根据以上经济学分析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
(一)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将有助于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上文已经分析,若要构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就须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根据“干中学”的经济学观点:应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在此氛围下促进“队生产”中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交流等机制,为技术创新建立起强大的智力支撑;并在知识外溢效应下,扩散到企业的其它生产技术环节。这里需要注意: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出表率。唯有这样,才能在非权利性影响力下形成员工的学习自觉。
(二)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的分类来看,有突变式和渐进式技术创新之分。前者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而后者则在于根据已有成果来开展局部创新活动。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财力资源存量,唯有选择后者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建构创新能力时可以从深化产品线环节入手。伴随着资金存量的增长,以及技术创新知识的累积扩散效应的获得,在从拓宽产品广度上下工夫。
(三)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唯有在不断激励的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创新潜能。因此,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则显得必要。其中,最为关键的应是激励机制的构建。笔者提出,应在激励兼容条件下实施激励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应针对技术创新人员的切实需要,设计出激励内容。一般而言,他们普遍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应为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起相对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奖金制度。
综上所述,以上 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主要从企业内环境出发讨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实则不然,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是最后指出。
四、案例
以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为例:
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柔性化生产能为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上海通用的别克GS、别克赛欧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五、小结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利益使然、竞争使然两大要件。即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在具体的构建实践中,应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最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
伴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企业惟有开展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在技术垄断下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技术再创新的驱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亮.产出效益下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35).
[2]李国强.浅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提高途径[J]. 现代商业,2011(36) .
[3]唐海滨.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J]. 社科纵横,2011(12).
作者简介;王虎,男,(1960-),浙江虎王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单位:浙江虎王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学分析;实践
伴随着建立创新型大国战略的提出,如何形成创新驱动的内在冲动便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广大企业,仍然面临着上述问题的拷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市场需求导向的倒逼机制下,其能在特定程度内实现技术创新冲动。然而,受到企业文化、组织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创新冲动将逐渐消失。从而,难以形成具有持久创新创新意愿的能力建构。究其原因可归纳为:(1)项目开发目标模糊;(2)市场需求偏好还未升级;(3)业态环境的恶劣等。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不仅取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决定,还受到外生解释变量的作用。为了使本文的问题分析具有收敛性,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同部门内某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将自觉增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增进使得单位时间内产品生产数量得到增加,而在劳动强度不变的基础上,单个产品所蕴涵的价值量则较其它企业减少。最后,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立的价值量为产品售卖基准,则能在同部门内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伴随着该资本家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又将刺激其他资本家不断提升自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在资本逐利性驱使下,各同类型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根据上述经济学视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要件:
(一)利益使然
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资本”,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然而,抛开阶级意识不论仅就企业管理者的内生偏好而言,必然存在着持续获得经济利润的冲动。伴随着市场需求导向的出现,企业唯有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偏好,方能在有限市场份额内获得预期利益。从而也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适应性消费”(适应消费者偏好升级)的获取;同时,也决定着创造出“消费适应性”(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消费者的传统偏好)。
(二)竞争使然
技术创新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借用熊比特的语言结构,即是持续的“创造性毁灭”活动。为此,如何建立起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便决定着企业能否不断地将“潜在创新能力”转换为“现实创新能力”来。关于这一点,非同行市场竞争莫属。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自由竞争时代。正是在竞争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同部门企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技术创新冲动,并在学习效益的促进下逐步形成了企业内在的创新能力。
本文开篇已经提出,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因此,在模式构建分析中也主要考察就企业内环境展开讨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探究“价值决定”时,得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决定因素。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此,在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模式构建下,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分析
以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时代背景,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为此,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效益目的、社会效益目的。
1.经济效益目的。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天然具有获得经济效益的愿景。在SCP模型下可知:一定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企业的经济行为由决定着市场绩效。同类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垄断竞争形态的市场结构,这就决定着它们唯有不断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差异性,才能避免因同质化趋势而导致竞争压力的增大。
2.社会效益目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约束条件,而且资源节约使用也成为企业当前的内在要求。为此,若要形成与社会、自然间的耦合共生性,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资源替代、资源节约等方式,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分析
在经济学说史上,首先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熊比特。他在定义“技术创新”时特意指出,它应在最终的商业活动中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由此可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创造商业价值。那么,对此应运用怎样的手段呢。当然,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础上的比较,则是问题解决的归宿。因此,手段的建立应充分限制在企业已有的资源范围内。
1.人力资源。应在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建设下,实现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并在知识外溢特质下,形成企业范围内的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
2.物质资源。针对该类型企业的物质资源现状,应着重开展以局部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在于将“潜在能力”持续转换为“现实能力”。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便能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效性。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
聚焦于企业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笔者将根据以上经济学分析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
(一)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将有助于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上文已经分析,若要构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就须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根据“干中学”的经济学观点:应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在此氛围下促进“队生产”中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交流等机制,为技术创新建立起强大的智力支撑;并在知识外溢效应下,扩散到企业的其它生产技术环节。这里需要注意: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出表率。唯有这样,才能在非权利性影响力下形成员工的学习自觉。
(二)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的分类来看,有突变式和渐进式技术创新之分。前者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而后者则在于根据已有成果来开展局部创新活动。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财力资源存量,唯有选择后者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建构创新能力时可以从深化产品线环节入手。伴随着资金存量的增长,以及技术创新知识的累积扩散效应的获得,在从拓宽产品广度上下工夫。
(三)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唯有在不断激励的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创新潜能。因此,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则显得必要。其中,最为关键的应是激励机制的构建。笔者提出,应在激励兼容条件下实施激励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应针对技术创新人员的切实需要,设计出激励内容。一般而言,他们普遍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应为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起相对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奖金制度。
综上所述,以上 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主要从企业内环境出发讨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实则不然,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是最后指出。
四、案例
以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为例:
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柔性化生产能为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上海通用的别克GS、别克赛欧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五、小结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利益使然、竞争使然两大要件。即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在具体的构建实践中,应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最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
伴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企业惟有开展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在技术垄断下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技术再创新的驱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亮.产出效益下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35).
[2]李国强.浅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提高途径[J]. 现代商业,2011(36) .
[3]唐海滨.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J]. 社科纵横,2011(12).
作者简介;王虎,男,(1960-),浙江虎王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单位:浙江虎王数控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