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电针肌配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站立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偏瘫患者的站立负重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康复训练 偏瘫 行走能力 Barthel指数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4月收治40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或脑外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72岁,平均56.20±9.33岁;病程30~60天,平均42.40±9.74天。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43~71岁,平均5775±928岁;病程26~58天,平均3960±907天。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可比性(P>005)。
病例入选标准:①无明显的步行能力障碍病史,偏瘫后有明显步行能力障碍者;②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者;③无明显的感觉障碍者;④无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者。
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等,影响步行的患者;②最近4周内有心肌梗死发作,有严重躯体疾病,如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③合并有其他步行能力障碍的情况,如既往有脊髓损伤、截肢等;④严重感觉障碍者。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抗感染、改善脑循环。待病情稳定,接受常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站立负重功能障碍进行电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实施时,针对不同程度的障碍制定相应的以易化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计划。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①躯干骨盆控制训练;②坐位、手膝位、跪位、站立位平衡训练;③患腿主动屈髋、屈膝、踝背屈、肢体自如控制训练;④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训练;⑤步态训练:平行杠内训练从坐到站,从站到坐;训练站立平衡和体重向侧方、前后转移,向前、后迈步,向前行走、转身;侧方行走、后退;交叉步行走;抗阻力行走;上下楼梯;室内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走斜坡、开门;室外平地、斜坡、上下台阶、过马路行走。
电针治疗:操作方法:采取经筋围刺法,取臀部足少阳之筋(臀中肌)部位围刺,即每隔1寸下针,取10~15个穴位,包括居髎、环跳穴。针刺深1.5~3寸,提插补法;针刺后局部接G6805型电针仪,用疏波0.8Hz,0.3~0.6mA,以肌肉有轻微抖动为宜,每次20分钟。
针对性康复训练:选择性强化训练偏瘫下肢臀中肌肌力。当肌力为0级时进行神经促通技术;当肌力为1级时徒手助力运动,使受训练的肌群在最大限度下做等张收缩,3次/组,20组/日,每组间隔10秒,每天训练1次。当肌力2级时,可做减重下肌力训练;当肌力达到3级时,以主动肌力训练为主。>3级采用渐进抗阻练习,徒手、利用沙袋施加阻力。当肌力达到4级时,则进行一些双下肢、单足负重训练,训练量以引起肌肉适度疲劳、且第2天不感到疼痛为宜。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持续治疗6周。
评定方法:①站立负重能力评定以单足自然站立时间计算;②步行功能评定: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③肌力评定用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评定;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每位患者于第1次治疗前做1次各种评定,6周后再做1次评定。各种评定均有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知治疗分组情况,且不参加治疗。
统计学分析: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检验。应用SPSS11.01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数据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电针治疗和肌力训练,不仅能改善偏瘫患者的站立行走功能,而且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其治疗前后变化见表1。
讨 论
偏瘫属于中医“痹证”、“痿证”等的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脑、肝、肾。肢体则以经络不通而痿。针灸治疗通过腧穴来调整机体的阴阳、气机以疏通经脉,运行气血,恢复正常的经气循环。电针用疏波可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及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因此,我们用经筋围刺配合电针能调和气血,疏通筋脉,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局部分肉得以荣养从而达到治痿的作用。
关于偏瘫患者肌力训练的价值及其理论基础,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有些学者认为肌力训练会促使肌张力增高,诱发或加重痉挛。在偏瘫康复训练中除了采用神经发育和神经生理技术外,不能忽视肌肉力量训练。本研究也支持肌力训练能增强平衡能力,促进步行的恢复。从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但是,治疗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因此,注重单足负重改善步行功能的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研究表明,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时,步行速度评测能敏感地反映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变化的全过程。在功能评价方面,步行速度评测还与目前临床常用于功能评价的项目如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等密切相关。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因此,可视步速为步行能力的综合指标。左右步幅差可体现步态的对称性。通过对步幅、步速、步频的观察可评价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从研究结果来看,针对偏瘫后站立步行功能障碍进行臀中肌电针治疗和肌力训练,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电针具有显效、方便、少痛的优点,选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臀中肌,针对性强而又易于看到训练效果,使患者既容易接受和坚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军峰,卞金玲,李金波,等.经筋围刺加电针治疗中风后三角肌萎缩3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8.
2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7-129.
3 赵剑乐,黄霞.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针灸治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5(2):54.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康复训练 偏瘫 行走能力 Barthel指数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4月收治40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或脑外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72岁,平均56.20±9.33岁;病程30~60天,平均42.40±9.74天。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43~71岁,平均5775±928岁;病程26~58天,平均3960±907天。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可比性(P>005)。
病例入选标准:①无明显的步行能力障碍病史,偏瘫后有明显步行能力障碍者;②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者;③无明显的感觉障碍者;④无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者。
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等,影响步行的患者;②最近4周内有心肌梗死发作,有严重躯体疾病,如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③合并有其他步行能力障碍的情况,如既往有脊髓损伤、截肢等;④严重感觉障碍者。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抗感染、改善脑循环。待病情稳定,接受常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站立负重功能障碍进行电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实施时,针对不同程度的障碍制定相应的以易化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计划。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①躯干骨盆控制训练;②坐位、手膝位、跪位、站立位平衡训练;③患腿主动屈髋、屈膝、踝背屈、肢体自如控制训练;④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训练;⑤步态训练:平行杠内训练从坐到站,从站到坐;训练站立平衡和体重向侧方、前后转移,向前、后迈步,向前行走、转身;侧方行走、后退;交叉步行走;抗阻力行走;上下楼梯;室内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走斜坡、开门;室外平地、斜坡、上下台阶、过马路行走。
电针治疗:操作方法:采取经筋围刺法,取臀部足少阳之筋(臀中肌)部位围刺,即每隔1寸下针,取10~15个穴位,包括居髎、环跳穴。针刺深1.5~3寸,提插补法;针刺后局部接G6805型电针仪,用疏波0.8Hz,0.3~0.6mA,以肌肉有轻微抖动为宜,每次20分钟。
针对性康复训练:选择性强化训练偏瘫下肢臀中肌肌力。当肌力为0级时进行神经促通技术;当肌力为1级时徒手助力运动,使受训练的肌群在最大限度下做等张收缩,3次/组,20组/日,每组间隔10秒,每天训练1次。当肌力2级时,可做减重下肌力训练;当肌力达到3级时,以主动肌力训练为主。>3级采用渐进抗阻练习,徒手、利用沙袋施加阻力。当肌力达到4级时,则进行一些双下肢、单足负重训练,训练量以引起肌肉适度疲劳、且第2天不感到疼痛为宜。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持续治疗6周。
评定方法:①站立负重能力评定以单足自然站立时间计算;②步行功能评定: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③肌力评定用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评定;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每位患者于第1次治疗前做1次各种评定,6周后再做1次评定。各种评定均有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知治疗分组情况,且不参加治疗。
统计学分析: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检验。应用SPSS11.01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数据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电针治疗和肌力训练,不仅能改善偏瘫患者的站立行走功能,而且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其治疗前后变化见表1。
讨 论
偏瘫属于中医“痹证”、“痿证”等的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脑、肝、肾。肢体则以经络不通而痿。针灸治疗通过腧穴来调整机体的阴阳、气机以疏通经脉,运行气血,恢复正常的经气循环。电针用疏波可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及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因此,我们用经筋围刺配合电针能调和气血,疏通筋脉,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局部分肉得以荣养从而达到治痿的作用。
关于偏瘫患者肌力训练的价值及其理论基础,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有些学者认为肌力训练会促使肌张力增高,诱发或加重痉挛。在偏瘫康复训练中除了采用神经发育和神经生理技术外,不能忽视肌肉力量训练。本研究也支持肌力训练能增强平衡能力,促进步行的恢复。从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但是,治疗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因此,注重单足负重改善步行功能的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研究表明,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时,步行速度评测能敏感地反映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变化的全过程。在功能评价方面,步行速度评测还与目前临床常用于功能评价的项目如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等密切相关。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因此,可视步速为步行能力的综合指标。左右步幅差可体现步态的对称性。通过对步幅、步速、步频的观察可评价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从研究结果来看,针对偏瘫后站立步行功能障碍进行臀中肌电针治疗和肌力训练,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电针具有显效、方便、少痛的优点,选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臀中肌,针对性强而又易于看到训练效果,使患者既容易接受和坚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军峰,卞金玲,李金波,等.经筋围刺加电针治疗中风后三角肌萎缩3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8.
2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7-129.
3 赵剑乐,黄霞.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针灸治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