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翻译初探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等效翻译的定义,说明了等效翻译的作用,详细阐述了等效翻译的产生过程以及它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并具体说明了文章翻译应该注意的对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等效翻译 接受者概念 效果概念 对等概念
  一、等效翻译的定义和作用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码转换,翻译当然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效果,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的完美效果”就是“等效翻译”。“等效翻译”是指译者用尽量接近原著的笔调,再创造尽可能接近原著的形象,让读者从译文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如内容、思想内涵、语境等,即对原文的忠实传递。它从理论上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翻译界思想的桎梏,使译者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对翻译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等效翻译理论的产生
  我国翻译界一直遵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忠实、通顺。然而,是忠实于内容,还是忠实于形式;是直译,还是意译,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翻译工作者。
  在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出发,把注意力放在笔调、风格、韵味等方面。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翻译的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许多现代语言学的成就被大量运用于翻译研究,着重语言成分分析和对比,使译文尽量客观、准确和科学,这种转变促进了等效理论的产生。
  18世纪的英国文艺理论家泰勒说过:“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随后,中国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翻译应该是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是当时比较完善、详细的等效翻译的概念。
  1964年,著名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这本书后来被看作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
  1989年,中国著名翻译家、天津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隄先生发表了《等效翻译探索》,将奈达的动态对等论进一步完善为等效论原则,受到各方翻译家的赞许。金教授认为等效翻译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②灵活变动与准确的关系;③词句涵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④异国情调与翻译内容简介的关系;⑤翻译标准及其上下限的关系。
  要完成上述要求,其实就是要达到译文形式、用词、语境与原文的对等关系。当然,这种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不是机械地综合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对等,而应该依靠译者的艺术、文化语言修养,全面细致地考虑各种因素。
  三、等效论原则的三个重要概念
  1.接受者概念
  口译要求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受众,等效论也需要译文接受者,因为按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算结束。真正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如果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读者无法理解的,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没有完成翻译的过程,“虽译犹不译也”。
  2.效果概念
  “效果”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含义,“效”就是效果、功用,“果”是指后果或结果,因此,“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和接受者的反应两方面内容。
  3.对等概念
  语言学上的对等是指音素、词语和词组、句子和句群、语篇等各个语言层次的等值。而翻译学中的对等并不仅限于此,它延伸至从内容到形式、从文体风格到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动态对等。
  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为完全对应型。即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词义完全相同,包括一些专有名词、科技术语与生活事物构成的社会现象。如vitamin(维他命)、Antarctic(南极洲)、Internet(因特网)、hot dog(热狗)、radar(雷达)等,这些已约定俗成,为大众所接受,也易于理解;第二种为部分对应型。这是因为两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不同,两种语言表达事物的角度、概括的方面就会有所不同。如“parents”是父亲和母亲的意思,而中文则需要用父、母两个字来表述;“President”除了总统的意思之外,还有经理、主席、院长的意思;“university ”“college”“institute”均可表示大学的意思;第三种为缺乏对应型。很多国外的科学技术、社会现象在汉语中还找不到可以对应的词。如一种新型的PHS电话已在日本面世,它与移动电话相似,是一种更简便、成本更低的移动电话,但PHS至今仍没有准确的汉语翻译;又如“Taikonaut”是国外媒体评论我国发展“神舟”号无人宇宙飞船成功,并预计中国不久将发射载人宇宙飞船所创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的太空飞行员”。这些词汇都是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因而教师必须注意收集,以备教学之需;第四种是交叉对应型,又称为一词多义。即英语中的一个词根据上下文可与汉语中的多个词对应。如“carry”就可翻译成搬运、提、承载等多个意思,学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才能正确地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四、文章翻译中的对等
  这里所指的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整句或整段译文给读者的感受和原文给读者的感受之间的对等,这里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语言文字给人的感受不是靠词义机械堆积出来的,任何单词都是语言结构中的有机成分。翻译是一个改变语言结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对等,应该是比较完整的达意单位(一般指句或更大的句群、段落)的对等;第二,翻译中的对等不是两种文本中简单的词对词,而是词对物,或是词对概念的对等,并且必须考虑读者的感受等因素。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的名称花了不少心思。他贯彻了两个原则:一是人名要具有特殊意义,如贾雨村(假语存)、英莲(应怜)、甄士隐(真事隐)等,贾府四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连起来则是“原应叹息”;二是丫环、小伺的名字也自成一套,如四钗的四位大丫头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中就暗含着“琴棋书画”。霍克斯教授在将其翻译成英语时,也考虑到了这个现象,如“卜世仁(不是人)”被他译成“Hardy Human”。但该法不能推而广之,特别是整齐排列的名字,无论是音译(如Bao Qin),或是意译(Attending to the board game),都无法令外国读者产生一种整齐排列的感受,并且毫无美感可言。   翻译之难,不仅在于语言的差异,更在于文化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在满足两种语言字面对等的基础上,还必须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某些译文也许在语言形式方面和原文非常一致,但是由于它未能准确地传达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常会使人感到违背常识、不合情理,甚至荒谬可笑。
  毛泽东的《送瘟神——其二》中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有两种译文:译文一: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 ,in tens of millions ;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 ——Kings!原诗的“神州”即中国,“舜尧”比喻圣贤之人,six hundred million we (我们六万人民)以第一人称表现出宏大的气势,Sage——Kings (贤明之主)同样简单明了,直指其意,符合原文精神,如果直译作“the Divine Continent ”和“Shun and Yao”,读者会不知所云;译文二:The spring wind blows amid profuse willow wands ,Six hundred million in this land all equal Yao and Shun.两种译文一比较,立刻能区分出优劣。
  来看“He was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agues nick named him magpie”这个例子。句中“magpie”指“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又可理解为唠叨、饶舌,但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喜鹊”与“唠叨”无关。
  综上所述,等效翻译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紧扣原文中心思想,使翻译生动传神;第二,发挥译语语言优势,使翻译更加简洁、凝练;第三,避开双语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译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文化习惯,调整译文表达形式,使译文更加通畅,意思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J].现代外语,2001,(4).
  [4]杜承南,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从事电视剧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专业作者的作品层出不穷,业余作者的创作亦百花满园。综观电视剧坛,佳作美不胜收,但也每每见到一些粗劣的作品问世,因此,笔者以陋闻拙见,就电视剧创作探索一二。  观众是作者的上帝,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广大观众的反映。因此,作品能否使观众发生浓厚的兴趣,能否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是至关紧要的。没有趣的事,是不可能受欢迎的。人们看电视多数是为了娱乐,为了获得艺术享受。作
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企业开始进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司管理和项目管理内容。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国家,目前建立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