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造型人才,既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未来社会对其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提出“以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是立足于民族的生存、时代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的改革也必须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为孩子将来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幼儿潜在的创造力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并可通过探究的活动得以培养提高。本文所提倡的研究旨在培养幼儿富有想象,好奇探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表象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平时很注重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多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交往,这样才能为发展探究能力创造条件。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较试验:我们班的自然角里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平时孩子们经常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小蝌蚪的活动,给小蝌蚪换水等,并逐步观察了解其生长过程。这样,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发育生长过程记忆尤为深刻。而另一个小班则未饲养小蝌蚪。一段时间过后,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引导幼儿绘画“可爱的小蝌蚪”。另一班幼儿绘画出的小蝌蚪全是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乌溜溜的身体。他们对小蝌蚪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范例及教师介绍获得的;而我们班的孩子因为有了亲身的观察体验,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小蝌蚪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象,画出了长有前腿和后腿的小蝌蚪,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小朋友说:“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腿都长出来了。”由此可见,幼儿积累的表象越多,对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就越有帮助。
我们还利用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如组织幼儿外出散步,看看花草树木,观察周围的行人,观察季节的转换,观察雨后的彩虹,鼓励幼儿友好地与人交往……这些丰富的经历,在幼儿以后的游戏、教学活动中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如一次参观小菜场后,孩子们自发地把娃娃家里的蔬菜整理出来,放在娃娃家外面的地上开了个“小菜场”,而且进行得有模有样,效果比教师示范讲解后的情况逼真多了。试想:如果没有参观小菜场的经历,孩子们是否会想到开设小菜场呢?能否开设得这么好呢?
提供丰富材料,培养探究兴趣
一方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材料。我们在投放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接近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和过去经验的材料最受孩子欢迎;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的材料往往被幼儿所忽视;操作要求过高,幼儿难以掌握操作要领的材料,在屡次失败后也容易放手;所以我们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力争最接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为幼儿刨设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我们从自我解放思想开始,克服对幼儿控制过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给幼儿充分的动手动脑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如在计算活动中我们多为幼儿提供非正式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摆弄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并不让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摆弄操作,这样往往比较容易束缚孩子想象的翅膀。
从兴趣入手,点拨探究思路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观察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如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开始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毫无目的地玩水,只体会到好玩。这时,就需要教师稍加点拨,让孩子们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我们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少或不提封闭式的问题,注意提问的开放性。如在玩水过程中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时,提醒幼儿:“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在水面上呢?”一经点拨,孩子们都积极地去探究试验这个问题了,而且有些幼儿还很快找出了答案,并试着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到水底去。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幼儿就不会去思考这样多的问题了。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不能只追求探究的结果,而更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科学家们在理论支撑下的试验还要遭到千万次的失败,何况是孩子们呢!对屡遭失败的幼儿,不是急于告诉他们答案,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信心,相信努力会导致成功。
因人施教,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作为教师,首先要承认幼儿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异,并做到认识和尊重这些差异。孩子在学习某种新经验时,原有经验起始水平的差异,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有时即使是提供相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的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时差异还会很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陈旧教育观和方法,努力做到给予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以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不用同一标准评价孩子的成果,帮助每一个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引导,提出不同的要求,看到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是探究的动力,试想:如果要求不切实际,即使幼儿怎样努力也无法成功,他还会有信心继续去探究吗?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内容、兴趣都会有所改变。我们教师要随时把握这种动向,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从兴趣出发,注重于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为培养未来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
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表象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平时很注重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多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交往,这样才能为发展探究能力创造条件。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较试验:我们班的自然角里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平时孩子们经常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小蝌蚪的活动,给小蝌蚪换水等,并逐步观察了解其生长过程。这样,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发育生长过程记忆尤为深刻。而另一个小班则未饲养小蝌蚪。一段时间过后,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引导幼儿绘画“可爱的小蝌蚪”。另一班幼儿绘画出的小蝌蚪全是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乌溜溜的身体。他们对小蝌蚪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范例及教师介绍获得的;而我们班的孩子因为有了亲身的观察体验,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小蝌蚪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象,画出了长有前腿和后腿的小蝌蚪,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小朋友说:“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腿都长出来了。”由此可见,幼儿积累的表象越多,对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就越有帮助。
我们还利用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如组织幼儿外出散步,看看花草树木,观察周围的行人,观察季节的转换,观察雨后的彩虹,鼓励幼儿友好地与人交往……这些丰富的经历,在幼儿以后的游戏、教学活动中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如一次参观小菜场后,孩子们自发地把娃娃家里的蔬菜整理出来,放在娃娃家外面的地上开了个“小菜场”,而且进行得有模有样,效果比教师示范讲解后的情况逼真多了。试想:如果没有参观小菜场的经历,孩子们是否会想到开设小菜场呢?能否开设得这么好呢?
提供丰富材料,培养探究兴趣
一方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材料。我们在投放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接近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和过去经验的材料最受孩子欢迎;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的材料往往被幼儿所忽视;操作要求过高,幼儿难以掌握操作要领的材料,在屡次失败后也容易放手;所以我们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力争最接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为幼儿刨设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我们从自我解放思想开始,克服对幼儿控制过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给幼儿充分的动手动脑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如在计算活动中我们多为幼儿提供非正式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摆弄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并不让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摆弄操作,这样往往比较容易束缚孩子想象的翅膀。
从兴趣入手,点拨探究思路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观察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如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开始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毫无目的地玩水,只体会到好玩。这时,就需要教师稍加点拨,让孩子们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我们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少或不提封闭式的问题,注意提问的开放性。如在玩水过程中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时,提醒幼儿:“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在水面上呢?”一经点拨,孩子们都积极地去探究试验这个问题了,而且有些幼儿还很快找出了答案,并试着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到水底去。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幼儿就不会去思考这样多的问题了。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不能只追求探究的结果,而更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科学家们在理论支撑下的试验还要遭到千万次的失败,何况是孩子们呢!对屡遭失败的幼儿,不是急于告诉他们答案,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信心,相信努力会导致成功。
因人施教,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作为教师,首先要承认幼儿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异,并做到认识和尊重这些差异。孩子在学习某种新经验时,原有经验起始水平的差异,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有时即使是提供相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的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时差异还会很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陈旧教育观和方法,努力做到给予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以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不用同一标准评价孩子的成果,帮助每一个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引导,提出不同的要求,看到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是探究的动力,试想:如果要求不切实际,即使幼儿怎样努力也无法成功,他还会有信心继续去探究吗?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内容、兴趣都会有所改变。我们教师要随时把握这种动向,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从兴趣出发,注重于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为培养未来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