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时,笔者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沙漠、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进行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时,笔者找到了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和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图片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45分钟“扩容”。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情感、活力。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引导他们倾听鼓声,学生的情绪迅速高涨,再次朗诵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拓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马铃薯文化”的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定西人以马铃薯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马铃薯最早是哪里出产的吗?现在定西出产哪些品种的马铃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的马铃薯市场考察。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时,笔者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沙漠、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进行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时,笔者找到了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和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图片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45分钟“扩容”。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情感、活力。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引导他们倾听鼓声,学生的情绪迅速高涨,再次朗诵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拓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马铃薯文化”的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定西人以马铃薯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马铃薯最早是哪里出产的吗?现在定西出产哪些品种的马铃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的马铃薯市场考察。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