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闫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已出版《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等教育教学专著。
一直珍藏着丰子恺的那本《护生画集》,极爱那些看似朴拙的漫画中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护生”之心,那份对世间万物的慈悲仁爱的心肠,使不懂绘画的我总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其实,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这份感动与温暖也常常盈满了心底。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了丰子恺的《白鹅》时,我的心中竟是充满了欣喜。
同时选入本单元的还有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我个人认为,将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放在同一单元,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毕竟,编者视野的开阔决定了选文范围也必然是开阔的,而开阔的选文视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材质量的高下。将两篇同题散文放在一起,编者无疑是想通过这种同题对比阅读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类型的事物时,在语言表达特色与行文结构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特征,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果然,我在人教社本册的教师用书中看到编者这样解释选编叶·诺索夫的《白公鹅》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了解了编者的选编意图后,我们不妨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一番比较解读。应该说,两篇文章都是优秀散文,在行文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下面,先将这两个文本逐一解读,然后再来比较。
丰子恺的《白鹅》原题是《沙坪小屋的鹅》。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与原文相比,做了不少删节——删去了作者表现自己蛰居于重庆沙坪小屋时寂寞心境的段落,集中保留了作者对那只白鹅的描写。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笔下,这只白鹅不仅慰藉了作者寂寞的心境,也赢得了家人的喜爱和赞扬,因为它对家人来说,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有贡献”。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高傲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正是围绕着“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一句,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个方面展现了这种“高傲”。为什么丰子恺要着力展现“高傲”呢?阅读原文,可以从这样的句段中窥见一斑:
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沙坪小屋的简陋,环境的荒凉岑寂,因为有了这只白鹅,寂寥的心境得到了慰藉。在这种情况下,白鹅愈加凸显了它的生气,那份无所顾忌、引吭大叫的形态举止,也许正是作者希望看到、喜欢看到的。于是,我们可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高傲。
比如,描写白鹅的叫声: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描写白鹅的步态: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描写白鹅的吃相:
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在这些表现“高傲”的语句背后,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白鹅深深的喜爱。这种正话反说、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此,我们可以给本文教学大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白鹅“高傲”的特点。
第二层次,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这只“高傲”的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第三层次,体会本文幽默风趣、正话反说的语言艺术。
其中,对于前两个层次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与师生对话来展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并非难事。真正让学生感到困难的是教学的第三个层次,即如何让这些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们真正领略到本文突出的语言特色。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能接受直接信息,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正话反说、话中有话、话外有音的表达方式,因此,这种正话反说的语言表达特色也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那么,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呢?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性的讲解、解释与说明并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这种语言艺术。虽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反语”的概念,但明白“概念”与真正领会“概念”是两回事。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文本本身。每次读这个文本,我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微笑,仿佛在观看一出幽默的小品,而那只白鹅正是这出小品的主要演员。这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得益于丰子恺先生高妙的语言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感和现场感。对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十分恰切的教学策略,即表演。虽然我一直主张在语文课上要慎用表演——运用不恰当会破坏文本本身营造的意境,但本课教学是个例外。通过表演再现文本中有趣的场面,感受文本幽默风趣的语言特征,领略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如何把语言与情感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的过程。比如,让学生表演白鹅见到生客厉声叫嚣的场面,表演白鹅大模大样、恰似净角出场的步态,表演白鹅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表演白鹅吃食、家狗在一旁窥伺的滑稽场面,表演家狗趁白鹅不备偷吃食物的有趣情景……仔细研读文本,丰子恺先生几乎是给我们写了一个角色性格十分鲜明、场面道具十分齐备、戏剧冲突十分紧凑的滑稽剧!
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这一课,正是运用了表演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积极投入到表演中。从孩子们忍俊不禁的表情中,还有那现场此起彼伏的笑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深深爱上了那只高傲的白鹅,更领会到了作者心灵深处那份浓浓的善意,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悲悯。自然,那种幽默风趣、正话反说的语言表达特色也就在这样的表演中,成为孩子能够感知、触摸、表现的东西。至此,教学这个文本最大的难点(也是重点)迎刃而解。
与丰子恺的高傲的中国“鹅老爷”相比,叶·诺索夫的俄国白鹅则是一位极有派头的“海军上将”。为了表现白鹅这种“海军上将”的派头,叶·诺索夫描写了它的步态、吃食,以及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活动情况。从这一点来看,叶·诺索夫的文章不论是行文结构还是文章内容都与丰子恺的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相似的还是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十分幽默风趣,都运用了反语和拟人的表达方式,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描写白鹅的步态: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描写白鹅的吃食:
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描写白鹅的活动:
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有时它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河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拍打翅膀,互相嬉戏。
这种慢条斯理、唯我独尊、近乎霸道的行事方法,正是叶·诺索夫所说的“海军上将”的派头。这位“海军上将”与丰子恺先生的那位“鹅老爷”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国度,但在高傲这一点上却是如此相似;同样,在写作方面,两位隶属于不同国度的作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样风趣幽默的笔调,更是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语与拟人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丰子恺先生的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味道,通透、传神、纯熟、老辣,读来仿佛在听人说书;而叶·诺索夫的文章,由于是译文的缘故,我们只能通过中文的翻译来推测他的表达特征:在幽默风趣的叙述中,表现浓浓的爱意。尽管作者说“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抱怨“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但这就好像一个宽容的、幽默的母亲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看似数落,实则句句透着自豪,透着发自心底的理解与宽容。
闫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已出版《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等教育教学专著。
一直珍藏着丰子恺的那本《护生画集》,极爱那些看似朴拙的漫画中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护生”之心,那份对世间万物的慈悲仁爱的心肠,使不懂绘画的我总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其实,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这份感动与温暖也常常盈满了心底。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了丰子恺的《白鹅》时,我的心中竟是充满了欣喜。
同时选入本单元的还有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我个人认为,将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放在同一单元,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毕竟,编者视野的开阔决定了选文范围也必然是开阔的,而开阔的选文视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材质量的高下。将两篇同题散文放在一起,编者无疑是想通过这种同题对比阅读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类型的事物时,在语言表达特色与行文结构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特征,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果然,我在人教社本册的教师用书中看到编者这样解释选编叶·诺索夫的《白公鹅》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了解了编者的选编意图后,我们不妨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一番比较解读。应该说,两篇文章都是优秀散文,在行文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下面,先将这两个文本逐一解读,然后再来比较。
丰子恺的《白鹅》原题是《沙坪小屋的鹅》。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与原文相比,做了不少删节——删去了作者表现自己蛰居于重庆沙坪小屋时寂寞心境的段落,集中保留了作者对那只白鹅的描写。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笔下,这只白鹅不仅慰藉了作者寂寞的心境,也赢得了家人的喜爱和赞扬,因为它对家人来说,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有贡献”。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高傲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正是围绕着“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一句,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个方面展现了这种“高傲”。为什么丰子恺要着力展现“高傲”呢?阅读原文,可以从这样的句段中窥见一斑:
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沙坪小屋的简陋,环境的荒凉岑寂,因为有了这只白鹅,寂寥的心境得到了慰藉。在这种情况下,白鹅愈加凸显了它的生气,那份无所顾忌、引吭大叫的形态举止,也许正是作者希望看到、喜欢看到的。于是,我们可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高傲。
比如,描写白鹅的叫声: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描写白鹅的步态: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描写白鹅的吃相:
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在这些表现“高傲”的语句背后,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白鹅深深的喜爱。这种正话反说、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此,我们可以给本文教学大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白鹅“高傲”的特点。
第二层次,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这只“高傲”的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第三层次,体会本文幽默风趣、正话反说的语言艺术。
其中,对于前两个层次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与师生对话来展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并非难事。真正让学生感到困难的是教学的第三个层次,即如何让这些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们真正领略到本文突出的语言特色。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能接受直接信息,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正话反说、话中有话、话外有音的表达方式,因此,这种正话反说的语言表达特色也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那么,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呢?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性的讲解、解释与说明并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这种语言艺术。虽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反语”的概念,但明白“概念”与真正领会“概念”是两回事。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文本本身。每次读这个文本,我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微笑,仿佛在观看一出幽默的小品,而那只白鹅正是这出小品的主要演员。这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得益于丰子恺先生高妙的语言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感和现场感。对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十分恰切的教学策略,即表演。虽然我一直主张在语文课上要慎用表演——运用不恰当会破坏文本本身营造的意境,但本课教学是个例外。通过表演再现文本中有趣的场面,感受文本幽默风趣的语言特征,领略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如何把语言与情感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的过程。比如,让学生表演白鹅见到生客厉声叫嚣的场面,表演白鹅大模大样、恰似净角出场的步态,表演白鹅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表演白鹅吃食、家狗在一旁窥伺的滑稽场面,表演家狗趁白鹅不备偷吃食物的有趣情景……仔细研读文本,丰子恺先生几乎是给我们写了一个角色性格十分鲜明、场面道具十分齐备、戏剧冲突十分紧凑的滑稽剧!
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这一课,正是运用了表演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积极投入到表演中。从孩子们忍俊不禁的表情中,还有那现场此起彼伏的笑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深深爱上了那只高傲的白鹅,更领会到了作者心灵深处那份浓浓的善意,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悲悯。自然,那种幽默风趣、正话反说的语言表达特色也就在这样的表演中,成为孩子能够感知、触摸、表现的东西。至此,教学这个文本最大的难点(也是重点)迎刃而解。
与丰子恺的高傲的中国“鹅老爷”相比,叶·诺索夫的俄国白鹅则是一位极有派头的“海军上将”。为了表现白鹅这种“海军上将”的派头,叶·诺索夫描写了它的步态、吃食,以及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活动情况。从这一点来看,叶·诺索夫的文章不论是行文结构还是文章内容都与丰子恺的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相似的还是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十分幽默风趣,都运用了反语和拟人的表达方式,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描写白鹅的步态: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描写白鹅的吃食:
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描写白鹅的活动:
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有时它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河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拍打翅膀,互相嬉戏。
这种慢条斯理、唯我独尊、近乎霸道的行事方法,正是叶·诺索夫所说的“海军上将”的派头。这位“海军上将”与丰子恺先生的那位“鹅老爷”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国度,但在高傲这一点上却是如此相似;同样,在写作方面,两位隶属于不同国度的作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样风趣幽默的笔调,更是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语与拟人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丰子恺先生的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味道,通透、传神、纯熟、老辣,读来仿佛在听人说书;而叶·诺索夫的文章,由于是译文的缘故,我们只能通过中文的翻译来推测他的表达特征:在幽默风趣的叙述中,表现浓浓的爱意。尽管作者说“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抱怨“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但这就好像一个宽容的、幽默的母亲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看似数落,实则句句透着自豪,透着发自心底的理解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