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的标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g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佩佩给我们甩来一张“中国人财务自由的九个阶段”对照图。
  图中,财务自由的最高一级,是可以自由选择国籍的“国籍自由”,而最低一级,是买菜不用看价格的“菜场自由”。
  我和开春,两个热衷于跟菜市场大姐砍價,多要根黄瓜都能高兴半天的知名乡下女孩,在一条一条比对后,抬起头来,异口同声道:“我这辈子估计都不能实现财务自由了。”
  感慨过后,我們既不甘心,又有些焦虑:我们不过是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难道像我们这样的乡下女孩,真的一辈子都不配财务自由?
  同时,我也对那张图片表示怀疑,“财务”我懂,可“自由”真的能被解释得这么简单粗暴?
  像我们这些穷女孩,自然没办法直接给财务自由下个定义。我只能按照网络上的解析,把身边那些看上去最接近财务自由的人,观察了个遍,发现,财务自由就是个巨大的坑。
  想买就买不看价格,未必就是财务自由
  如果按照图中的标准,我的朋友大华,早在读大学时,就率先实现了“饭店自由”。
  他那时候交了个女朋友,几乎拉着他吃遍了城里所有的饭店,大华从不问价,女朋友说去哪,他就带着钱包乖乖跟着。最夸张的一次,两个人一顿吃了4000多,那个月他跟家里要钱时,想了整整两天的借口。
  而与此同时,我却在为了十一去音乐节,苦苦地边吃泡面边攒路费,到最后也没攒够卧铺,来回生生坐了52个小时的硬座。
  可想去哪吃饭就去哪的大华,真的比啃泡面、坐硬座的我自由吗?我并不觉得。
  说到底,就是消费观的差异而已。
  就算是现在已经有了收入,衣食无忧,在出去玩时,我还是会为了200元的差价选择高铁而不是飞机,可许多工资未必比我高的朋友,一边住着五星级酒店,一边欠着房租。
  用这个来划分财务自由,未免太蠢了点。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财务自由,就是可以经济独立,自己赚钱自己花。小时候跟家里闹别扭,妈妈总是用“你什么时候财务自由了,爱干嘛干嘛”怼得我哑口无言。
  如果真的按照“想买就买不看价”来划分财务自由,那我怕是要哑口无言一辈子了。
  我见过“国籍自由”的女孩,也在精打细算
  虽然周围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还停留在和菜贩砍价的阶段,但我还真认识一个实现了“国籍自由”的姑娘。
  艾尔从小在新加坡长大,五岁回的国内,从北上广到英法美,去哪她都可以说“回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眼里含着金汤匙的姑娘,如今和我们一样做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许不会挤地铁,但每次打网约车,她都会提前问我们有没有优惠券。
  我问她为什么不买辆车,她说停车费那么贵,加上保养、油钱,还是打车划算啊。
  而我另一个背着Prada限量款逛菜市场的闺蜜,一样也会转上一圈再决定去哪家买。
  我给她看了文章开头的那张图片,她愤愤地感慨,但凡是自己努力工作赚钱花的人,哪个会不精打细算啊?
  “要是这么说,大概只有那些有钱无脑、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纨绔子弟,才真的能实现财务自由。这算什么狗屁自由?”
  她这么一说倒点醒了我——很长时间我都在疑惑,为什么明明收入越来越高,花钱时的心痛程度却丝毫不减呢?
  因为赚得越多,越知道赚钱的不易啊!
  这么一想,我对“永远无法财务自由”的生活,又更有信心了一点。
  被“中产名词”绑架的你,真的不自由
  从“轻奢”到“精致生活”,再到如今的“财务自由”,人们似乎落入了“中产阶级消费陷阱”的怪圈里。
  你喷着网红们推荐的“不会撞香”的沙龙香水,轻轻地用纸巾擦掉被炒到几倍价格的热门口红,拿起刀叉,吃着牛油果,边思考什么时候才能财务自由,边翻看着朋友圈,有没有什么新兴名词出现。
  你努力地模仿着那些名词的解释,拼命想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比如说,首先实现一下财务自由,可那真的是你自己羡慕的生活吗?
  我问了许多人,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
  有人说是父母生病时,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去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
  有人说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可以在公司门口买一杯星巴克;
  有人说是陪着领导social,不想喝酒就把杯子一摔不喝……
  每个人理解的财务自由,差距都很大。但说到底,我们渴望财务自由、渴望拼命赚钱,其实不过是想要多一点的选择权,也就是所谓的自由。
  可是,为什么当我们选择权越来越多的时候,却总觉得离财务自由越来越远呢?更多的选择,让我们见到更大的世界,而我们也因为越来越开阔的眼界,默默地提高了心里关于“自由”的标准,无论赚到多少,仍觉得“不足够”。
  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赚到足够多的钱,放弃那些更重要的理想、情感、健康、兴趣爱好,是真正的自由吗?还有自由吗?
  我反而觉得,小时候那个和父母闹别扭的自己,比现在更能拎得清:“能自己工作养活自己,可以自己攒钱买想要的东西,就是财务自由啊。”
  只有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为了想要的东西能牺牲什么,才能通过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这样遵从自己内心,而不是被各种世俗标准捆绑的选择,才是真正自由的选择。
  其实人生没那么难,是我们不断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才慢慢变难的。为什么要过上人人都羡慕的生活呢?只要过上自己羡慕的生活就好了。
  就算一辈子都不能财务自由又怎样?靠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也许比今天差一点,但后天还是会更好的。就这样,活得洒脱一点,就够了。
  (云凡荐)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孩子似乎都是令人费解的小怪物。似乎从古时候起,社会就开始以不同方法应对儿童的这些特质了。  我们这个时代会出现“小莫扎特”、竞争激烈的幼儿园、盛行的网络霸凌,但是在古代,人们更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他们会向狮面人身像祈祷,希望孩子治病时药里加入的蜥蜴没有出错,希望非基督徒生出的孩子能够四肢健全。  没有什么会比一个哭闹着想要睡觉的孩更能无限激发人类的想象力了。如果你觉得母亲讲的那些故事不过
一个闷热的夜晚。晚风像一位迟暮的老人,几乎迈不开步子,连空气都像是凝固的。  机器人研究所的新保安小王绕着几栋科研楼兜了几圈,决定打道回府。当他回到保安室的时候,他的前辈——老李刚好打完瞌睡,一边擦着口水一边招呼小王坐下。两个人吹着凉丝丝的空调,一边喝茶一边闲聊。  胡侃了一会,小王好奇地说:“我来这研究所也有段时间了,那些科研楼几乎夜夜灯火彻亮,却没有一丝声响,安静得吓人咧。”老李喝了口茶,接道
很多人会在特殊的日子跟达令互道“I love you”,但“我爱你”仍然很少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对话中。  而且如果母语是某种方言,人们往往又会觉得用普通话说出“我爱你”要比用方言更自然。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人身上。在日本电影《花与爱丽丝》中,很少与爱丽丝见面的父亲在聊天时随口问她:“你知道‘I love you’用中文怎么说吗?”后来告别时,爱丽丝在地铁即将关门的一瞬间,突然对外面的父亲说“
在百度中搜索“又帅又有钱”,瞬间便有接近200万个结果;在谷歌中用英文搜索同样字样“rich and handsome”,也瞬间便有1300万个结果。可见,不分中外,“又帅又有钱”都很受欢迎。从生物遗传的角度看,“帅”代表基因优良,“有钱”代表能在女性养育后代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舒适的环境,谁不喜欢这种好事儿呢?  哪个男人不想又帅又有钱?可造化弄人,二者居其一已经算幸运儿,两者都沾,那简直
过了40岁,我越来越意识到,生于70年代的最大好处就是:你曾经历物质贫困的岁月,但又不曾被极端的贫困毒害身体与心灵;成年后享受文明的丰裕,但明白它来之不易,不会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这几天,看到在机动车道上的老人“暴走团”被出租司机撞成一死两伤之后的讨论,我的这一感受愈加强烈。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条新闻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事情本来如此简单:双方都违反了交通规则,为此,双方也都需要承担相应的
最近几年夏天我就一个人生活在诺弗勒,大量饮酒。到周末才有人来。一个星期,我就一个人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在这样的情况下,酗酒自有其涵义。饮酒使孤独发出声响,最后就让人除了酗酒之外别无所好。饮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不是。但没有想到自杀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著。  狂饮之时,自戕也就防止了,因为有这样一个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起初,我是逢有节庆日才喝酒,开始是喝几杯葡萄酒
毕加索和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是好朋友。1905年,他开始为斯泰因画一幅肖像。但是,在画她的面部时,毕加索陷入沉思。在大约让斯泰因久坐90次后,他终于画好了肖像。不过,斯泰因很失望。  接着,毕加索去西班牙度假。他在西班牙创作的油画强调一种新的角度和几何结构。回来后,毕加索继续创作那幅肖像画,重画斯泰因的脸庞。她的脸此时变成一个面具,嘴巴是一条实线,脸颊是椭圆形的,双眼呈不对称的杏仁形。斯泰因的朋友
在微博上收到一个提问:“同哥,或许您会觉得我问的问题很狭隘,但还是想听听您的意见。来自小县城的非名校毕业生该如何逆袭?创业潮太甚且时间成本太高,进名企又需要高学历。考研刷学校是最好的途径吗?难道真的一步错就步步艰难吗?该怎么努力才能有立足之地?”  在回答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要纠正一下问题当中的几个误区。  首先,创业的人太多,于是你觉得竞争太激烈,觉得不合适。请问现在什么事情做的人很
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到“魅力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新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张扬人格魅力、展现学识魅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打造魅力课堂。  一、人格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融合是“魅力课堂”的重要体现,而人格魅力则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层次越高的人,就越懂得让别人感到舒服,越懂得发自内心为别人着想,对人真诚以待。这样的人,就像是春夜里的
钱钟书是一座学贯中西、记忆超群的活体图书馆。  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理论家,一个功能强劲的搜索数据库。  钱钟书因周岁“抓周”时抓住一本书,被长辈取名“钟书”。人如其名,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  1929 年,19 岁的钱钟书参加当时的高考,国文成绩特优,外语成绩满分,数学只考了 15 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总分在清华大学录取的 174 名男生中位列第 57 名。  一件著名的逸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