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知行学园由教师个人创办,在华南农业大学践行传统文化教育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总结其经验与做法,以期为探索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并推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鄱阳湖知行学园
一、国学教育与鄱阳湖知行学园
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十分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鄱阳湖知行学园的创设即在学校提倡国学教育的背景下,由人文学院教师创办于2005年。学园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民族品格的大学生为目标,以诵读国学经典、开展学术讨论、进行游学活动以及义工服务为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人文修养的重视。成立十余年来,学园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号召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为学校建设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性、深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园分为七个工作组,教师统筹,学生具体负责各项活动。
二、系统且富有特色的活动体系
1.“读”——在琅琅读书声中打造校园国学文化
一是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学园坚持“草露晨声、诵起朝阳”的理念,深入持续开展晨读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惜时好学。至今,晨读活动持续举办了千余次,形成了校园崇尚读书、勤于读书的良好风气,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是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园精心策划“崇圣师贤”主题教育活动,召集学生诵读《论语》,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2. “论”——在集体研习中打造精英学生团队
一是开展经典书目的读书讨论活动,在思想交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园每月举办一期专题学术讨论活动,创办教师作为引导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指导。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园创办的刊物《爱智斋》上刊登。
二是定期举行有关社会时事热点的讨论活动。让年轻人明白,大学生必须要有社会担当,需要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学园曾举办研读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结合名人纪念日、重大节日开展专题讨论等活动。
3. “行”——在社会实践中切身践行儒家担当意识
一是走出书斋,开展游學徒步活动。学园秉承“文明之精神、野蛮之体魄”理念,在重视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开展徒步活动。徒步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在时间与地点的安排上,都经过精心选择。
二是走进学校,宣传国学文化。学园倡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优秀的践行者。如走进大学的附属小学、国学教育机构,主持每日约20分钟的诵读,参加暑假的“国学夏令营”活动。
三是走进社区,践行儒家精神。学园组织学生在广州天河区长兴街司法所进行义务法律宣传,在五山文化站举办“清明怀祖、体悟孝道”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践行儒家精神,体会国学担当意识。
四是走向基层,普及国学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在农村基层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在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以德树人、以文化人”。
三、学园“国学育人”工作实效
1. 育人惠人,国学精神植入校园文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学园成立十余年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数百人获得专业奖学金,多人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十大自强之星”,不少学生考上研究生,获得深造的机会。学园借助华农校园读书节、紫荆文化节的契机,将国学精神植入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体悟中华经典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神。学园助力学校申报教育部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获评特色展示项目,是广东省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高校。
2. 形成一批公益文化产品,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学园收集整理学生读书讨论的优秀作品,汇集出版,形成刊物——《爱智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广为传播。学校为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在校内湿地公园建设“儒园”,不仅陈设了孔子石像,而且有百余块景观石,其中的文字工作全部由学园负责。学园经过精心收集、挑选和整理150余条儒家经典名句,分别刻在园内大大小小的景观石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儒园,加入诵读国学经典的行列。
3. 国学教育不断融入学校、社区及网络,传统文化散发魅力
学园具有国学特色的教育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广东新闻网等纷纷对学园的活动事迹进行了相关报道。学园也于2009年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同时,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学园在学校、社区和网络空间搭建了国学教育平台,并与其他高校和国学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学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启示
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是国学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学园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了学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真正做到了制度化、系统化。学校不仅在场地提供、阵地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学园有活动基地,同时在校友支持下打造“儒园”文化阵地;而且还为学园的持续发展做了周密安排和详细部署,在校园开放日、紫荆文化节等重大宣传日中着力打造国学校园品牌,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
2. 扩展载体、善于造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学园在立足刊物《爱智斋》的同时,借助学校、社会的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国学教育,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络、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围绕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意识淡薄、奋斗目标缺失等现象进行教育,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
3. 挖掘兴趣、营造氛围,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只有立足本体,加强对自身的不断改造,才能够真正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大学生。故而,学园建立领导管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监督评测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提升机制,推进了小组建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有效巩固和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成果。
作者简介:唐元平(1973—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讲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鄱阳湖知行学园
一、国学教育与鄱阳湖知行学园
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十分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鄱阳湖知行学园的创设即在学校提倡国学教育的背景下,由人文学院教师创办于2005年。学园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民族品格的大学生为目标,以诵读国学经典、开展学术讨论、进行游学活动以及义工服务为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人文修养的重视。成立十余年来,学园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号召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为学校建设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性、深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园分为七个工作组,教师统筹,学生具体负责各项活动。
二、系统且富有特色的活动体系
1.“读”——在琅琅读书声中打造校园国学文化
一是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学园坚持“草露晨声、诵起朝阳”的理念,深入持续开展晨读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惜时好学。至今,晨读活动持续举办了千余次,形成了校园崇尚读书、勤于读书的良好风气,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是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园精心策划“崇圣师贤”主题教育活动,召集学生诵读《论语》,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2. “论”——在集体研习中打造精英学生团队
一是开展经典书目的读书讨论活动,在思想交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园每月举办一期专题学术讨论活动,创办教师作为引导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指导。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园创办的刊物《爱智斋》上刊登。
二是定期举行有关社会时事热点的讨论活动。让年轻人明白,大学生必须要有社会担当,需要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学园曾举办研读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结合名人纪念日、重大节日开展专题讨论等活动。
3. “行”——在社会实践中切身践行儒家担当意识
一是走出书斋,开展游學徒步活动。学园秉承“文明之精神、野蛮之体魄”理念,在重视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开展徒步活动。徒步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在时间与地点的安排上,都经过精心选择。
二是走进学校,宣传国学文化。学园倡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优秀的践行者。如走进大学的附属小学、国学教育机构,主持每日约20分钟的诵读,参加暑假的“国学夏令营”活动。
三是走进社区,践行儒家精神。学园组织学生在广州天河区长兴街司法所进行义务法律宣传,在五山文化站举办“清明怀祖、体悟孝道”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践行儒家精神,体会国学担当意识。
四是走向基层,普及国学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在农村基层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在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以德树人、以文化人”。
三、学园“国学育人”工作实效
1. 育人惠人,国学精神植入校园文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学园成立十余年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数百人获得专业奖学金,多人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十大自强之星”,不少学生考上研究生,获得深造的机会。学园借助华农校园读书节、紫荆文化节的契机,将国学精神植入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体悟中华经典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神。学园助力学校申报教育部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获评特色展示项目,是广东省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高校。
2. 形成一批公益文化产品,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学园收集整理学生读书讨论的优秀作品,汇集出版,形成刊物——《爱智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广为传播。学校为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在校内湿地公园建设“儒园”,不仅陈设了孔子石像,而且有百余块景观石,其中的文字工作全部由学园负责。学园经过精心收集、挑选和整理150余条儒家经典名句,分别刻在园内大大小小的景观石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儒园,加入诵读国学经典的行列。
3. 国学教育不断融入学校、社区及网络,传统文化散发魅力
学园具有国学特色的教育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广东新闻网等纷纷对学园的活动事迹进行了相关报道。学园也于2009年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同时,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学园在学校、社区和网络空间搭建了国学教育平台,并与其他高校和国学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学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启示
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是国学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学园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了学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真正做到了制度化、系统化。学校不仅在场地提供、阵地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学园有活动基地,同时在校友支持下打造“儒园”文化阵地;而且还为学园的持续发展做了周密安排和详细部署,在校园开放日、紫荆文化节等重大宣传日中着力打造国学校园品牌,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
2. 扩展载体、善于造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学园在立足刊物《爱智斋》的同时,借助学校、社会的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国学教育,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络、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围绕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意识淡薄、奋斗目标缺失等现象进行教育,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
3. 挖掘兴趣、营造氛围,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只有立足本体,加强对自身的不断改造,才能够真正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大学生。故而,学园建立领导管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监督评测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提升机制,推进了小组建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有效巩固和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成果。
作者简介:唐元平(1973—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讲师。